文/杏花疏影
昨天寫了原著與劇本中關於殊凰線的不同處理,網友們各抒己見,有喜歡原著霓凰尋得最終歸宿的,有喜歡劇中二人至死不渝緣許三生的,見仁見智吧。今天再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另一個比較大的改動——關于靖蘇相認的情節。
小說改成劇本,刪掉了聶鐸這個人物,增加了夏江與譽王合謀利用靜妃離間靖蘇的戲份。這一改動,使得霓凰這個藝術形象變得立體豐滿個性鮮明,十分的深入人心,而靖王卻因為對母妃的關心和對謀士天然的偏見,成功地鑽進了對手設下的圈套,給人留下一意孤行、「有情有義沒腦子」的印象,儘管這一改動增加了劇情的衝突,使這段戲扣人心弦跌宕起伏非常出彩,也更加深了蘇兄完成使命的悲壯色彩,但卻嚴重影響了我琰的光輝形象。
除此之外,變動最大的當屬景琰如何得知「蘇先生」的真實身份。
劇中講述是源於夏江憑著火寒毒的線索推測出梅長蘇是林殊,密奏皇帝,「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皇帝半信半疑,先後宣召蘇先生和景琰入宮,與夏江對質。
多疑的皇帝根本想不到,景琰真的不知情。小殊回到金陵,是要洗雪祁王和赤焰軍的千古奇冤,是要繼承先人們肅清朝堂的遺志,是要還大梁子民一個公允無私的好皇帝。而他自己,從未想過要重新介入朝堂。一己榮辱,爭名奪利,都不是他的格局。所以,他從一開始就沒想要讓景琰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一則可免除景琰過度的關切體恤,其二又能以防萬一,更好地掩藏林殊的身份。
事實證明,小殊這個決定無比的英明。事後,聰敏的高湛就是憑著這一點,說服皇帝相信梅長蘇不是林殊:
如果他是林殊,靖王殿下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夏江把他帶進懸鏡司。
可是景琰畢竟已經「認識」了蘇先生好久,日常相處中,諸多的蛛絲馬跡,本已令他起疑,所以當夏江嘴裡說出「林殊」兩個字時,那些曾經忽視的記憶碎片瞬間在他腦海中回閃,他幾乎立刻就確信了,是他,這個殫精竭慮、日夜為自己嘔心瀝血的人,真的是小殊。
但是,當著虎視眈眈的夏江和高度警惕的父皇,景琰再一次表現出了他超常的冷靜與睿智。這兩個藺晨口中「最聰明的傢伙」以攻為守配合默契,最後不但成功擊潰了夏江,還從皇帝御賜的毒酒下毫髮無傷地死裡逃生。
小殊再也無法面對景琰,他虛弱地逃離皇宮,大病了一場;而景琰,除了在母妃面前痛哭一場外,他什麼都不能說,只能加快前進的步伐,向著小殊期許的那個目標。
小說中沒有夏江密奏這一段,卻寫到了景琰在與紀王和言侯閒談時,從言侯嘴裡突然聽到了「梅石楠」這個名字。
蕭景琰面色慘白的站立著,等待湧向心臟的血液回流。在僵硬顫抖的四肢重新恢復知覺的那一刻,他一言不發地猛衝了出去,直奔馬廄,解開視線所及第一匹未解鞍韉的馬,翻身而上,用力一夾馬腹,便朝宮外狂奔。
這是得知真相後景琰的第一反應。他風馳電掣般的馳馬奔向蘇宅,卻在臨近目標的街角拐彎處,驀地「突然勒住韁繩,動作之猛,使得胯下坐騎長嘶一聲,前蹄揚起,馬身幾乎直立,再落下地時,景琰的手一松,整個身體從馬背下摔落下來,重重砸在地上」。
景琰不愧是小殊最好的朋友。經過了最初的震撼,他慢慢體察到了小殊的心意,領悟到了他隱瞞自己的苦心,也體會到了他對自己的期許。於是,他生生地克制住了去見他的強烈願望,向蒙摯,向母妃,尋找關於小殊的一切疑問的答案。
儘管景琰沒有挑明這個秘密,細心的小殊還是察覺了異樣。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塊「榛子酥」,試出了景琰的無比關切和驚惶。這一段比「石楠樹」梗更虐,疏影實在是寫不下去,感興趣的朋友,還是去看書吧,真心覺得,原著中這個情節的處理,寫得更加的酣暢淋漓,那種強烈的情感衝突,那種爆發與克制,那種無奈與哀傷,實在是震撼人心,感人至深。
對於這一段的改變,您怎麼看呢?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