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我重組婚姻,中年喪妻,繼子不愛,該如何繼續?

2020-09-14 職場菌說職場

我在拍攝時刻意「藏起了」藏區美景與朝聖文化,轉而關注故事表達,希望從影片展現的複雜家庭環境中,彰顯人性的矛盾與光輝,給大家以啟示--影片導演松太加

阿拉姜色》這部電影可能大家並不熟悉,它是2018年10月26日上映,由藏族導演松太加執導,藏族演員容中爾甲主演的公路片。影片曾獲2018年金爵獎最佳編劇獎和2019年第2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藝術探索獎。作為一部擁有藏族信仰、朝聖、藏區美景等元素的公路片,它很容易被當作藏區朝聖類人文電影。

但事實上,導演松太加在拍攝時,刻意「藏起了」藏區美景和風土人情,以及其他藏族電影慣用的信仰神聖化表現方式,轉去關注電影的故事性、重組家庭從矛盾到和解中展現的人性和情感張力。也正是導演松太加這樣高級的創作手法,讓本片成為直擊人心的佳作。

如果我們單純把這部電影當作藏區朝聖類人文片來看,是無法體會到電影傳達的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那麼,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呢?

《阿拉姜色》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身患絕症的妻子俄瑪(尼瑪頌宋飾)向丈夫羅爾基(容中爾甲飾)隱瞞病情,磕長頭去拉薩,羅爾基知曉妻子病情後勸其就醫卻遭到拒絕,只能陪她一起前往,朝聖途中,俄瑪與前夫所生之子諾爾吾(賽卻加飾)追隨媽媽的腳步前來陪伴。俄瑪半路病發離世,羅爾基遵守妻子約定,帶著繼子諾爾吾繼續俄瑪未完的行程。

今天,我將圍繞重組家庭的三重矛盾,解讀主角羅爾基在面對複雜的家庭環境和生死考驗時,做出的選擇和啟示。



01

第一重矛盾與和解:羅爾基對於妻子和繼子從抗拒到接納

影片中,家庭成員間的矛盾與和解有兩種:第一種,是羅爾基對俄瑪從不理解到支持;第二種,是羅爾基對諾爾吾從排斥到接納。

我們先說第一種。

俄瑪臨行前,羅爾基曾以天氣、路途遙遠為由勸說妻子放棄朝聖,在確認俄瑪的決心後,不再勸說,而是為她僱傭背夫,準備行囊;在得知妻子身患絕症後,羅爾基追上俄瑪,勸說她放棄磕長頭,回去就醫,被妻子拒絕,惱怒的他丟下行李就走了。不久後,不放心的羅爾基追上妻子,陪她一起去拉薩。


羅爾基在得知妻子身患重病後趕來陪同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說:「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並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認為:

男女關係一旦確定便很難重新抹去,即使日後彼此分道揚鑣並重新擇偶。離過婚或經歷分離的人只有在內心處理好了與第一個伴侶的關係,才能與另一個女人或男人成功地結合,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男女雙方如果必須分手,他們在分手時應努力做到:大家都確信,他們會帶著共同經歷過的美好回憶走向今後的生活。

也就是說:不論分手是什麼原因,都要尊重前任和現任伴侶

對於丈夫而言,他可以從內心對妻子的第一個丈夫說:「我是在你之後擁有了這個女人,我尊重這一切,現在,我要盡好丈夫的責任,照顧她了。」

影片中,羅爾基對俄瑪從勸說到陪伴,從不理解到支持,是兩人之間的牽絆和尊重讓他們的關係得以改善。

再來說第二種。

影片中,繼子諾爾吾曾對羅爾基喊道:你就是討厭我,我當初想和媽媽去你家的,但你不想要我。聽到這句話,不善言辭的羅爾基沒有說話,而是等到晚上,兒子睡了後,為他包紮傷口,使兩人關係得以緩和;在諾爾吾因為貪玩差點兒被車撞倒時,大聲教育兒子,告誡他走在路上要當心。影片最後,羅爾基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剪刀為孩子剪掉長發,宣告兩人關係得以和解。


正在教育繼子的羅爾基


為什麼羅爾基可以做到和解呢?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心理學教授黛安娜·鮑姆林德曾將家庭教養理論分為4個類型,我用自己的話講給你:

① 縱容

家長允許孩子做任何事,幾乎不會強迫孩子。

② 忽略

只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其他事情一概不管。

③ 集權

家長說了算,孩子必須無條件執行。

④ 權威

家長會為孩子提供意見,孩子也有保留自己想法的權利。

當然,最好的家庭關係是第4個。它既保證了家長的威信,又給予孩子自由,既嚴格又溫暖。

怎樣樹立對孩子的權威呢?

其中的關鍵在於:家長能夠以身作則,並樹立正確的懲罰和獎勵體系,在孩子犯錯時,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怎樣做才是對的,並在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時,予以鼓勵。

在諾爾吾因為粗心差點兒被車撞時,羅爾基告訴他要當心;在孩子不理解自己時,羅爾基以身作則,用行動體現對孩子的關心,嚴厲之餘還有關愛,是影片給我們的啟示

正如《小兒語》的作者呂近溪所言:家教寬中有嚴,家人一世安然。

羅爾基對妻子從不理解到支持,對諾爾吾從排斥到接納,是關愛撫平了他們心靈的傷口,開出美麗的花朵。

02

第二重矛盾與和解:羅爾基對於妻子的承諾從背棄到遵守

心理學中有個「承諾和一致原理」,它是指:

人一般都對自己做出的承諾有認同感,為了實現承諾,會保持行為的一致性。一致性可以讓我們相對輕鬆、高效的應對一切,它更容易令人避免誤入歧途。

也就是說:承諾在于堅守某些選擇,同時在行動上積極踐行

影片中,羅爾基對於承諾從背棄到遵守體現在下面這段描述中。

俄瑪在生命最後一刻,請求羅爾基帶諾爾吾和前夫的骨灰一起坐車去拉薩,羅爾基在得知妻子朝聖真相後,嫉妒的撕掉妻子和前夫的合影,想送諾爾吾回去,自己去拉薩,最後,羅爾基放下心結,帶諾爾吾一起磕長頭去拉薩,完成對妻子的承諾。



顯然,影片中羅爾基對俄瑪的承諾源於大愛,而這一點,也展現了羅爾基的人性光輝,讓我們對這個在妻子去世後,仍願意照顧繼子的康巴漢子肅然起敬。

那麼,羅爾基又是怎樣實現承諾的呢?

吳伯凡老師在《認知方法論》中提出:

我們面對承諾時會有兩種態度:信或者不信。這兩種態度決定了我們行為的差異。

相信承諾,遵守它,就會讓承諾實現;不相信承諾,捨棄它,就會讓承諾化為烏有。

怎麼理解呢?

舉個例子,假設我要開一家麵包店,從裝修到前期運營一共需要100萬,但我沒有這筆錢。怎麼辦?我可以向銀行貸款,同時約定還款時間和金額。最後,我的麵包店經營順利,我按時還款,皆大歡喜,但如果有一天大家發現原來銀行裡沒有那麼多錢,所有人都去取錢的時候,就會發生「擠兌」,銀行就會崩潰。

這裡包含著一種非常重要的契約,即:相信和承諾之間不是一個單向關係,而是互為因果。承諾的實現取決於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它。

羅爾基信任妻子,願意相信妻子的選擇,即便得知妻子朝聖真相,一時被嫉妒迷住眼,也願意遵守承諾,並用生命踐行它。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說的那樣: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

03

第三重矛盾與和解:羅爾基對於妻子的逝去,從無可奈何到繼續前行

影片中,羅爾基在得知俄瑪身患重病,將不久於人世後,曾一個人躲起來偷偷流眼淚,這是常人在得知親人將不久於人世時的正常反應。但接下來羅爾基的反應卻超乎常人,讓人感嘆這位康巴漢子的堅強與豁達。

之後,奄奄一息的俄瑪主動告知羅爾基自己寧願獨自上路,也不願去醫院就醫的原因:俄瑪寧願死在路上,也不願像前夫那樣,渾身上下插滿管子痛苦而死。

得知真相的羅爾基第一次在俄瑪面前落淚,但他很快便調整心態,收拾行李帶著繼子諾爾吾繼續前行,而羅爾基最終在旅程結束時解開心結,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

面對親人的逝去,從無可奈何,到收拾好心情繼續出發,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是羅爾基給我們的生死啟示。


第一次在妻子面前落淚的羅爾基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 ,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不僅如此,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更是開創意義療法,尋找生命的意義。

什麼是「意義療法」呢?

所謂意義療法,是指協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藉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

雖然這聽起來有點雞湯,實則不然。仔細想想,辛苦和疲憊才是人生常態。比如為了公司上市,我們要付出巨大努力,為了讓家人過得幸福,我們要辛苦工作。怎麼停下來呢?答案是:追尋意義,為辛苦之事賦予價值。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呢?

主要有以下3個途徑:

① 從創造和工作中感受生命的意義

人應當從創造和工作中產生價值,進而發現生命的意義。這其中,工作是發現生命意義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要以積極、 有責任感的態度對待工作。

② 體驗意義的價值

它與實現經驗性價值有關,我們可以通過體驗某種事物, 尤其可以通過愛體驗某個人, 實現經驗性價值, 從而發現生命的意義。

愛是進入深人格核心的一種方法, 它可以實現人的潛能, 使他們理解到自己能成為什麼, 應該成為什麼, 從而激發潛能。

③ 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所採取的態度

即便是面對無法抗拒的命運,比如死亡,我們依然可以選擇面對苦難的態度,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了解對於自己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 從中獲得新認識,緩解恐懼情緒。

影片中,羅爾基在認識到妻子死亡的不可抗拒後,改變了自己對死亡的態度,明白此刻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繼續前行,完成對妻子的承諾。也正是因為羅爾基明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才讓他迅速的從痛苦中走出來。


和繼子繼續前行的羅爾基


04

結語

影片中,羅爾基經歷了對妻子的不解、對繼子的排斥和對妻子逝去的無可奈何,而他始終堅守對妻子和繼子的愛,在歷盡艱辛後,洗滌自己,最終從矛盾到和解。

而重組家庭在現代社會來講,並不是一個新奇的現象。對此有疑惑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這部電影,了解一下在三重矛盾下,羅爾基是如何從抗拒走向和解的。

這也正是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些矛盾呢?答案也全在我們自己。

就像尼採所說的那樣:「那些沒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我是Leah,90後老阿姨。一個曾想仗劍走天涯的文科女,理性、有條理是我的標配,內裡有顆敏感的心和有趣的靈魂。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您關注。


參考: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

喜歡是點讚,愛是分享,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阿拉姜色》:我重組婚姻,中年喪妻,繼子不愛,該如何繼續?
    《阿拉姜色》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身患絕症的妻子俄瑪(尼瑪頌宋飾)向丈夫羅爾基(容中爾甲飾)隱瞞病情,磕長頭去拉薩,羅爾基知曉妻子病情後勸其就醫卻遭到拒絕,只能陪她一起前往,朝聖途中,俄瑪與前夫所生之子諾爾吾(賽卻加飾)追隨媽媽的腳步前來陪伴。俄瑪半路病發離世,羅爾基遵守妻子約定,帶著繼子諾爾吾繼續俄瑪未完的行程。
  • 《阿拉姜色》曝主題曲MV 容中爾甲詮釋愛的真諦
    《阿拉姜色》曝主題曲MV 容中爾甲詮釋愛的真諦 今日片方曝光主題曲《阿拉姜色》MV,容中爾甲低沉深厚的歌聲穿插影片詩意樸實的畫面,細膩獨特地詮釋了「愛」的真諦。
  • 該如何面對中年喪妻或者喪夫?想明白人生才通透
    俗話說,人生三大不幸,幼年喪父、中年喪偶、晚年喪子。中年喪妻是為悲哀,人到中年失去伴侶,在人生路途沒有了陪伴,怎麼會不傷心,而且膝下孩子失去了母親那又是何等悲傷。
  • 《阿拉姜色》好:將信仰袪魅,描摹日常的詩意與蒼涼
    一條河如同一道鴻溝,隔開了世俗與宗教,也隔開了祖孫三代的情與愛。可以說,松太加始終關注個體幽微複雜的內心,關注日常生活裡具有普世性的情感價值。電影《阿拉姜色》裡,妻子俄瑪無法忘懷逝去的前夫,她深藏著兩人的舊照片,更始終為自己未完成對他的承諾而心有負疚。丈夫羅爾基體貼入微,卻無法接受與繼子共同生活,也難掩因妻子戀念舊情而生發的嫉妒和失落。
  • 《阿拉姜色》:為什麼這部電影值得再三安利?
    這個家庭原本充滿了重組家庭的尷尬,繼父不願和繼子住在一起,俄瑪的兒子一直住在外公外婆家。由於缺乏家人的照管和疼愛,這個孩子有一點自閉傾向,尤其不服管教。就是這麼一個亂七八糟的家庭,舅舅返回後,一家人竟因俄瑪的旅程,聚在了一起。他們不懂表達感情,相處得磕磕絆絆,直到兩次響起的《阿拉姜色》祝酒歌,一切都開始變得和睦起來。
  • 《阿拉姜色》:人的旅程與奇觀的超越
    故事的張力在於,這一對父子並無血緣關係,容中爾甲飾演的羅爾基是俄瑪的第二任丈夫,於是在俄瑪去世後,這一對「如父如子」如何去安置彼此位置,緩和原本已然十分緊張的家庭關係,則成為朝聖路上二人此岸世界的重大任務。
  • 《阿拉姜色》:再飲一杯酒,沒有秘密地去生活
    除了這首祝酒歌,他用一次出走,一段一諾千裡的朝聖之旅,寫下了一個藏族重組家庭的親情與愛。《阿拉姜色》劇照朝聖的起因源於一段夢囈,亦關乎著一個諾言。女主人公俄瑪有一天從夢中驚醒,上醫院檢查,發現早已身患重疾。俄瑪不顧丈夫與父母的勸阻,決意在病危前去拉薩朝聖。
  • 36歲入獄,中年喪妻,晚年兒子患病,85歲的楊在葆現狀如何?
    36歲入獄,中年喪妻,晚年兒子患病,85歲的楊在葆今現狀如何?現在的娛樂圈,已經成了流量小生的天下,很多實力派的老戲骨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漸漸退居幕後,淡出了觀眾的視線。他們所參演的影視劇,都給觀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 重組家庭會幸福嗎?看趙薇繼子的微博你就明白了
    現代社會離婚率的提升,也預示著,越來越多重組家庭的誕生。但兩個家庭融合在一起,互相接受彼此的家人,然後一起生活,真的會幸福嗎?別急,看看趙薇的繼子的微博也許能給你幫助。趙薇和黃有龍結婚時,黃有龍已經有一個兒子jens,現在一個四口之家,雖然不經常在大眾面前秀恩愛,但是私底下的關係可謂十分融洽。趙薇的繼子jens也就是小四月的哥哥在國外留學,但微博置頂的照片卻是兄妹合照和小四月的信。仔細翻看他的微博,你會發現除了分享在外的留學經歷之外,還會經常分享家人的點點滴滴。
  • 再婚養繼子8年,恩將仇報:各位,好好養自己的娃吧,那才是正道
    我幾乎沒怎麼太照顧過前妻和女兒,只是每年年初把撫養費一次性結清,就自以為是算很好的男人了。前妻一直沒有再婚,但有固定男友。可能是在和我的婚姻裡傷透了,她寧可失去愛情,也不敢再走進婚姻,一心只想和女兒相依為命。我再婚後,前妻一直教育女兒,不要打擾我。
  • 陳數為了繼子而不生孩子,她曾在節目中說了這樣一句話,令人動容
    就比如陳數,她為了繼子而選擇不生孩子,這種母愛真的太偉大了!陳數是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位實力派演員,她的老公曾有過一段婚姻,並且還有一個兒子。對於陳數來說,要面對一個陌生的孩子也是心有餘悸的,不知道該與對方如何相處,但是陳數突破重重阻礙,用自己的真心贏得了孩子的好感。
  • 我們是多麼渴望被人無條件接納啊——西藏電影《阿拉姜色》
    女主人俄瑪在清晨的夢中醒來,突然啜泣,她丈夫焦急地問她出了什麼事,她只是哭,不回答,讓丈夫去生火煨桑煙。影片節奏很慢,細火慢燉的風格,像我這樣看片無數的油膩老江湖需要耐點性子。然後,就是女主去醫院拿檢驗結果的場景。看樣子,她得了不治之症。我以為片頭的哭泣與她對絕症的感知有關,但,不是。看到後面才知道,她那天清晨夢見了她的前任亡夫。
  • 同樣是當後媽,她從不與繼子對眼,而她為繼子不生孩子
    同樣是當後媽,她從不與繼子對眼,而她為繼子不生孩子,這樣後媽差距真是太大了。秦海璐的丈夫是王新軍,與前妻離婚後,孩子的撫養權在丈夫手中,一開始王新軍與秦海璐談戀愛,受到了孩子的極力反對,孩子表示無法接受秦海璐,重組家庭十分淡漠
  • 中年喪偶,餘生該怎樣過
    中年喪偶應該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之一,餘生還長,孤燈獨對的漫漫長夜該如何度過呢?聽聽過來人的心聲吧。四川的城市邊緣農民工說:妻子生前為了家痛失今生,我願為妻子生前的愛孤獨餘生這是一對相識在廣東打工路上的四川夫婦,妻子在世時為了所愛千裡下嫁,為了支撐他們清貧的家吃了太多苦,08年地震時,家中住房被震垮,而男主人公身體還不夠好。
  • 人到中年,婚姻已經名存實亡,該怎麼辦
    這恐怕是很多的夫妻,實際上對對方已經沒什麼感情,卻還是要維持著名存實亡的婚姻的原因。我覺得,當婚姻名存實亡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這得看不同家庭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主要是可以根據各自對婚姻的期待值來進行處理。
  •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探究《阿拉姜色》中藏族家庭的生死觀
    《阿拉姜色》主要講述年輕母親俄瑪身患重病,為了完成前夫的遺願以磕長頭、念六字真言的方式踏上了去拉薩的旅程,其丈夫羅爾基勸導不成,便一同前往,隨後俄瑪和前夫的兒子諾日吾也跟隨母親和繼父一同前往拉薩……在影片一半處,俄瑪病重喪生於朝聖路上,羅爾基和諾日吾這對毫無血緣關係的父子倆繼續接力
  • 同樣是當後媽,秦海璐從不與繼子互動,而她卻視繼子如親骨肉
    年輕的時候如果不努力的拍戲年老之後就很難有好機會了,不過明星也要考慮婚姻大事,雖然不談戀愛不結婚對於事業發展比較有幫助,可是年齡大了以後很難找到合適的對象。這個圈子裡有不少明星很早就結婚了,也有一些明星四五十歲依然是單身,除了這些明星之外,娛樂圈裡還有一些重組家庭。
  • 「42歲離婚後,再也找不到愛我的女人了」男人中年該不該離婚?
    特別是一些到了中年的男人,他們似乎更容易對婚姻產生麻木,對身旁的伴侶厭煩不滿,極度憎惡自己當下的人生狀態,總想著尋找突破婚姻的機會。所以,有的男人即便到了中年還是會因為某些原因而選擇離婚,他們想要改變自己不稱心的處境,他們也覺得自己有能力收穫另一種美好。可是,離婚後的中年男人真的都能順利找到更美滿的生活嗎?
  • 《下一站婚姻》:中年版霸道總裁愛上我
    這是一部單純講述重組再婚的家庭劇?你也錯了。《下一站婚姻》這個看似簡單中庸的名字背後,其實暗藏了玄機。與接地氣的生活劇毫無關係,本劇就是一部關於離異男女的瑪麗蘇言情劇,一部中年版的「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故事!
  • 茹萍與劉之冰重組家庭,繼子女兒相處融洽
    但是相比藝術上的成就,最令她感到幸福的是家庭生活:從1998年底,茹萍帶著女兒,演員劉之冰帶著他的兒子重組了一個家庭,如今過去了20多年,不僅夫妻和睦,孩子們也都相處融洽、各有所成,很多人都說茹萍的生活就是現實版的家有兒女。半路出家的演員,半途而廢的婚姻影視劇中的茹萍,大多都是端莊溫婉的形象,這和她從小愛看書是分不開的——"腹有詩書氣自華"。茹萍並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