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物世界》裡有兩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場景是一隻傻笨的海豹,在海中遇到一群飢腸轆轆的鯊魚的圍攻!它機智地躲到了一塊浮冰後面,卻依然被發現!當時我就揪了一把汗,心道這得死多慘哦!但是海豹的求生意志非常強!它利用自己身軀「嬌小」的特點,圍著浮冰打轉,時而躍出出水面,時而潛入冰下,在十餘條鯊魚的嘴邊輾轉騰挪!一時間只見水花四濺,海水翻湧,好幾次巨鯊的尖利牙齒就要碰到海豹……
但是,最終海豹竟然贏了!海豹把浮冰當做天然的掩護,引著鯊魚們兜了無數個圈子,沒有失誤過哪怕任何一次!
另一幅畫面,是一隻體型比獵物還小的豹子,在追逐一頭健壯的麋鹿。小鹿同樣是左拐右拐,奪路而逃,在乾旱的草原上跑得黃煙滾滾。看得出來豹子也是強弩之末,心有不甘才繼續追逐。以它的速度,其實未必能追上。我心裡想,麋鹿逃生的機率應該很大!
可是突然小鹿停下,似乎力竭,伏在地上任由豹子一口咬來而毫不反抗。更可氣的是,它那麼安靜地等待死亡,哪怕臨死前猛蹬一腿,和豹子拼個同歸於盡的念頭也沒有。
2
這兩個畫面,對應著現實生活中的兩種人。
一種是「戰鬥者」。
像那海豹,明知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難以倖免,依然要奮力掙扎。
也像現在的我,枯燥乏味,苦行僧一般早睡早起、每天堅持閱讀和寫作、每天運動半小時、每天想辦法打破局限。
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贏得真正的自由,無論結果怎樣,戰鬥,就是我的生活態度。
還有一種人是「放棄者」。
像那麋鹿,也許再稍微堅持一會兒就柳暗花明,可是內心的恐懼成為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我們永遠都可以找到藉口支持自己。
電影《後來的我們》,小曉離開見清的理由是什麼?不是因為他沒房、沒錢,而是因為他放棄了「掙扎」,沉迷於遊戲,對女友不理不睬。一段感情的維繫,離不開「希望」這個前提。
我相信你可以變好,我願意陪你走過人生的旅程——可如果你自己都放棄了,還有什麼希望可言?
3
不可否認,人生就是「動物世界」,就是一場戰爭。
但其實我深心裡更認同「人生乃是生命進化的過程」。
人生不是生下來,活下去,而是要追求生命的「質量」,讓它更有深度、廣度、溫度。
不是追逐欲望的實現,在感官刺激的享受中迷失,而是追求「靈魂的升華」。
不是待在舒適區,單調地重複再重複,而是探索和實現更多的「可能性」。
這才是人生的希望。
這就是我「戰鬥」的理由。
4
兵法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怎樣保持戰鬥力,愈挫愈勇?
我現在踐行的「戰鬥心法」有三條,不說有多大威力,但它們讓我內心篤定,意志堅決,無所畏懼。
它們來自於我多年「掙扎」後的體悟,也來自於「核聚」、「華杉」、「古典」等導師的思想精華。
它們可以參考,但是很難「學到」。因為每個人最終都需要修煉成自己的「心法」。
5
心法1:學會「接納一切」。
如何「接納」?
1)自省,而不要自責。
如果自己一有錯就自責,那太累了。
首先接受自己,然後時時自省,不一定「有錯必改」,也允許自己犯一定範圍的「錯」,這樣的修養,比較自在。如果不能接受自己,那會犯精神病。
隨時要自省,永遠不自責。
自省是中正平和,自責是心理疾患。
2)做最壞的打算。
很多人由於「擔心自己無法承受後果」而陷入焦慮。
演講失誤,出了個大糗怎麼辦?下次再來啊!又不會死。
丟了工作又怎樣?再找啊!反正幾天不上班又不會餓死。
被嘲笑、被人看不起?誰沒被人嘲笑過呢,又不會少塊肉…
你會發現,「最壞的情況」多半也能hold住。
既如此,不如坦然面對,置之死地而後生。
3)保持心境平和。
錯事都是焦急忙亂之中犯下的。
古人云:「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內心安定,冷靜面對,自然慮事精詳,不忙不錯。
不返工,就是最高的效率;不退步,就是最快的進步。
心境平和,才能不驕不躁,抵制誘惑。才能堅定目標和信念,矢志不渝。才能少走彎路、少走以前的老路。
6
心法2:行到極處,自有真知。
如何踐行?
1)學習要「敬」,要100%踐行
武功傳承有「守破離」的說法。
先守,100%按照師父教的動作練習,直到準確無誤,完全掌握。再破,考慮如何微調、創新、舉一反三。破得差不多了,自成一派,就可以「離」,可以下山了。
老師教你,自然有他的方法和用意。不要挑著學、撿著做,中間很多體悟就失掉了。
「知行合一」不是想明白、學明白了再去做,而是你做到多少,達成幾分,才真正懂得多少。
2)捨生取義,義字為先
「義」,就是原則,就是底線。
君子「善養浩然之氣」,就是按照原則行事,不妥協,不將就,不違背本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坦坦蕩蕩於天地間。
100%地踐行自己信奉的每一個道理,把它們當做原則,視為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捨生取義」。
「義」就就是原則,就是道理。道理明擺在那裡,你「知而不行」,說明你從未真正相信過它。那你就別說什麼「懂得那麼多大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3)盡力盡心,激發天賦潛能
90%的人敷衍了事。
認真的人裡,90%沒有竭盡全力。
盡力了還不夠。
盡力了,只是下苦力;盡心了,才有創造力。
很多事情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知識」、「策略」、「方法」。
只需「盡力盡心」,嘗試一切可能,努力做到極致,自然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徑,發揮天賦潛能。
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優勢」。因為事情做到什麼程度,你才能挖掘出多少潛力。我們太「惜力」了,所以只好平庸。
7
心法3:深深地「紮根於現實」。
如何「紮根於現實」?
1)不要瞎忙,要做「有結果」的事。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做事情要徹底,不要留尾巴,不要拖泥帶水。事情經過我手裡,就要達到「完結狀態」。
要有作品,可以拿得出手,可以展示給別人。
要廣泛分享傳播,讓別人受益、或者給你提建議。
以上三點,古典老師稱之「結果三律」。
2)遵循「價值輸出法則」。
人的實力由價值決定。
從社會而言,個體的社會價值(包括收入、影響力等等)都建立在個體對其他人的「價值輸出的基礎上,不論這種「價值輸出」是出於私心還是無私。
所以在你創造「無法取代的價值」之前,不要自高自大。
3)設定目標,達成目標。
永遠在「積累」,在「修煉」,那什麼時候方能踏入江湖?
不入江湖,沒有實戰,如何在生死之間頓悟,成為大俠?
每個「小目標」,都是一次戰鬥。
只有明確的目標,才是檢驗我們成色的唯一標準。
人生不是幻想,唯有「成功應戰」,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8
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小說黨、遊戲愛好者、電視迷、看段子傻笑人群。
現實是如此殘酷,而網絡上的刺激又如此易得,所以催生出一大波的「放棄者」。只需要一秒鐘,手機解鎖,隨即進入虛擬世界。
這不是興趣愛好,而是迷茫的表現。
哪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可以隨意拋灑?學習、思考、踐行、創造……時間根本不夠花,不吃飯不睡覺都不夠。
哪有閒工夫去消磨時光、打發無聊?你和你的家人都不是無消耗的神仙,他們需要你的保護。實力不夠,只能被無情地碾壓!你必須竭盡全力!
《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命運面前,我們如同卑微的螻蟻。但不論現實有多殘酷,我們都要奮力掙扎,還他一個狠狠的耳光。
用生命去戰鬥!用戰鬥改變生命!哪怕明天生命終結,今天我依然戰鬥!
戰鬥,就是我的生活態度。
END.
文/劉慕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