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也就是6月2日,鋼琴家郎朗結婚了。
女方也是鋼琴家,據說是德韓混血,漂亮又有氣質。
本來是郎才女貌的一對,然而祝福聲中卻有這樣一種聲音:
01
這個叫「寫字樓大媽」博主是個在微博上有13萬粉絲的大V,卻嫌棄郎朗年紀大、長得像豬頭。把女方生孩子貶低成「下崽」,還暗搓搓地覺得以後還要鬥小三。
就這種觀點,還得到了一萬多的轉發, 評論區的一致認同。24歲嫁給比自己年紀大的,就是被騙了糟蹋了:
比如罵他們的孩子是豬頭:
還有人開始替全中國的女性擔憂,覺得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
那麼郎朗真的有他們說的那樣糟糕嗎?來看一下他的簡歷吧:
要知道,19歲的時候,郎朗就在人民大會堂進行百年巡演;
23歲,在白宮進行個人專場獨奏,是歷史上第一位受邀的中國鋼琴家;
26歲,獲得了國際孟德爾頌大獎,成為鋼琴領域中最年輕的獲獎者。這還只是眾多獎項中的一小部分。
除了是專業領域數一數二的人物,郎朗的性格也很幽默,為人樂觀開朗。
就因為長相沒有小鮮肉一樣精緻,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審美,就被說成「豬頭」。
再說了,郎朗長得真的那麼醜嗎?
我看也不見得吧,起碼也是五官端正,沒有硬傷,除了有點微胖,但是對於一位82年現在已經37歲的中年男子來說,外表能夠保養成這樣,已經算不錯了,不信你們看看身邊……
哪個人不會變老?能夠優雅地老去的畢竟都是少數人。
就在郎朗結婚消息後的幾天,臺灣第一女神林志玲突然在微博上宣布結婚了,對方是日本的一位男藝人。
於是,這個「寫字樓大媽」又多了一個田園女權案例:
再比如,微博綜藝做了一個調查,問大家林志玲老公在日本國民地位相當於哪個組合?一大半人選了鳳凰傳奇……
此處完全沒有黑鳳凰傳奇的意思。只是大家可以明顯感覺到,鳳凰傳奇和林志玲,不是一個畫風的。
02
大家都覺郎朗和林志玲老公很冤,那我就要從女方的角度談談,這種觀點,也是對女方的不尊重。
因為其實這兩件事的問題,在我身上也發生過。我和老公當年從高中開始談戀愛,同齡人,一直到工作後結婚。
不是我裝逼,上大學的時候,我還算人群中比較漂亮的那種。
當時有個朋友告訴我,她們看到我和我男朋友走在一起,覺得我是「好人」。因為覺得他的顏值配不上我。
EXO me???
首先,我並不覺得我男朋友醜啊。我覺得他長得很可愛啊,我就喜歡有點胖的男生。
你可以說我審美奇葩,但你不能說我是個「好人」。
因為在現代語境中,感情裡說一個人是「好人」,就意味著TA付出更多 ,TA吃虧了,TA處於弱勢的一方。
然而,我並沒有覺得自己吃虧了啊。
而且,我現在年紀也比之前大了一些了,也越來越不會在意一個人的顏值高低。
後來,我朋友又告訴我,很多人看見我和我男朋友走在一起的時候,會覺得他很有錢。
大概是所謂的「顏值光環」帶來最大的誤解了。
當時大家還都是窮學生,普通的工薪家庭背景。
難道就因為你們覺得他顏值配不上我,所以就一定得覺得他家有錢,才能把邏輯說通?
我覺得這真的是一種對女生的惡意,搞的好像我很拜金一樣。
實際上,我只是欣賞他的才華。讀書時候成績好的男生,有女生喜歡,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嘛?
當年,他拿了奧賽一等獎,提前被復旦和交大錄取,後來因為覺得交大專業好,所以選了交大。我男朋友專業是軟體工程,而當年程式設計師還不是相親市場上的搶手貨。
而被他放棄的復旦的那個專業,是電子相關的,就是放在今天可以給華為造晶片的人才。
這樣的人,就不能憑實力硬核撩妹嗎?
後來,類似的觀點,覺得我老公顏值配不上我的,在後面工作中,也有同事表示過。
當然,他們表示得更多的是,你老公是程式設計師,掙錢挺多的吧。你就不用努力工作了,留點機會給別人。
那我很現實的告訴你,我老公工作後一年內工資翻了幾翻,然而上海的房價僅僅就在我們畢業後,從當初5萬的小區一下子變成8萬,90平米的小戶型總價一下子漲了兩三百萬。
勸我別努力工作,要不你贊助我點錢買房?
這種歧視更是針對全體女性。嫁得好就行了嘛。當然,這種已經被正派和田園女權罵慘了,我就不多說了。
03
再說說這個女性經濟獨立的問題,這幾年很多人看多所謂「女權」博主文章的女生,就會覺得女生不在外面賺錢,反而回歸家庭就是罪該萬死。
做全職主婦肯定也沒有錯,只是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本來就是多元的。
在早期社會裡,社會的生產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女性回歸家庭其實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然而現代社會隨著個體的崛起,社會分工更細分,女性也可以擺脫家庭的束縛,出來工作。甚至全職在家,也能遠程兼職賺點外快。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我們不能就專注於改善生產力,一定得造成互相仇視的生產關係嘛?
最後我想說,這世界遠遠比你想像的複雜,人性更甚。
不要總覺得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看到美女嫁給了比自己年長的,就覺得便宜了這男人;認為做家庭主婦的女的最後都是生娃鬥小三的命運。
這樣的極端女權跟直男癌有區別嗎?作為女的,我還覺得你這是侮辱我呢。
最後,歡迎關注頭條號:亦可Pp,這裡有吃喝玩樂,也有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