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F5-F、RF5-E兩架戰機在蘇花公路失事墜毀,救援單位搜救當中,圖為F5系列同型機。
東南網9月14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13日晚間在蘇花公路116K附近發生撞山事件的兩架空軍401聯隊軍機,型號分別為F-5F與RF5-E。這兩款戰機的功能不盡相同,但同是由美國NORTHROP GRUMMAN公司於1962年推出的F-5戰鬥機所衍生出。
F-5F為雙座的戰鬥機,具有訓練、防空攔截、密接支援及攻擊能力等功能,主要用途為戰術戰鬥機,第一架F-5F是在1979年出廠。而在13日事故之前,F-5F就曾發生11次的失事。
RF5-E則是由F5-E戰機改裝而成,是具有偵搜空照能力的偵照機,在1997年8月陸續改裝完成。13日的事故前,RF5-E也曾在2003年於新竹外海發生故障,所幸當時機上的飛官順利獲救。
僅管F-5系列戰機近年已從最前線退下,但畢竟從1965年底F-5A就於臺灣服役,過於老舊確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36年來,此系列戰機一共發生32起墜機意外,有36名軍官在意外中殉職或失蹤,F-5系列也因此有「空中棺材」的可怕稱號。
F5服役37年 摔掉30多架
空軍兩架F-5戰鬥機在宜蘭東澳墜毀。F-5在臺灣已服役37年,失事30餘架,「立委」林郁方認為,這次不幸凸顯F-5機隊老舊問題,就算不是因機械故障墜機,也代表航電落伍的F-5在從事超低空、夜航等高危險科目時,風險比新飛機大得多。
專家指出,夜航是戰機飛官基本的訓練,也是高風險的科目;但夜間在海上飛超低空、導致撞山失事,原因匪夷所思。
一位30多年前曾經擔任F-5E種子教官的資深飛官指出,偵察部隊必要時須深入敵境,因此海面超低空飛行以躲避雷達,是飛行員的必修科目;RF-5E 配有紅外線相機,因此也可以在夜間攝影,但是不會在夜間飛海上超低空。
這位資深飛官表示,海上夜航很容易發生空間迷向,但這次有兩架飛機、其中一架還是雙座機,後座飛官可專心注意儀表指數,照理說不大應該發生這種狀況。
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施孝瑋指出,飛機是晚間19時39分起飛,13分鐘後就在東澳撞山,研判飛機可能是要由東澳「上岸」,跨越中央山脈轉往西部空域進行訓練。因為12隊擔負偵察任務,為了保持機密性,經常起飛後就按原先規劃航線飛行,不受戰管全程監控,所以當飛機從外海向東澳海岸接近時,未必接受戰管的引導。
施孝瑋說,照理飛入中央山脈地區,一定有規定的最低高度,飛官為何嚴重誤判高度,恐怕是失事的關鍵。
401聯隊「馬拉道」彩繪機 不幸折損
空軍一架F-5F雙座戰機以及一架RF-5E單座偵照機,昨天晚上在東部外海進行訓練飛行時失事。編號5401的F-5F雙座戰機,機尾採用彩色馬拉道塗裝,即這次失事飛機。
在宜蘭東澳山區墜毀一架雙座F-5F與一架RF-5E,其中編號「5401」的F-5F,機尾上漆有阿美族太陽神圖騰「馬拉道」,向來是飛機迷的最愛,這次不幸墜毀。
四○一聯隊先前為了敦親睦鄰,在所有戰機的尾翼塗上阿美族的「馬拉道」圖騰,但為顧及作戰需求,空軍只保留一架「6803」F-16、「5401」F-5F彩色馬拉道,其餘均改為灰黑色系空優塗裝。
今年五月,軍方一度打算將這兩架飛機改成一般的黑灰色空優塗裝,引發飛機迷抗議;臺灣少數民族「立委」陳瑩也宣稱,如果改掉塗裝將會「觸怒祖靈」。最後軍方決定保留彩繪,沒想到「5401」還是不幸墜毀。
臺灣是F-5E/F最大使用地,空軍航發中心(現在的漢翔航太)在美國公司授權下,共生產308架,於1974年開始服役。
F-5E/F曾同時服役於5個作戰聯隊,隨著二代戰機於1990年代開始服役,F-5逐漸退出第一線,目前仍服役於臺東的737聯隊,主要供新進飛行員訓練;花蓮401聯隊的12偵察隊,也使用RF-5E偵察機。
(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