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給你好看!
賀鵬飛畫作《山海經》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山 海 經
神 荼
宴 臨
神荼從出生起雙眼就看不見,聽說他是被師父從度朔山撿回來的,也許是天生眼疾被人遺棄,不過他並不在意,雖然看不見,可他的感覺異常靈敏。
他師父自稱什麼天師,說是精通陰陽還擅長驅邪捉鬼,但是說真的神荼覺得他跟神棍也沒什麼區別,從小到大他就沒見師父捉到什麼鬼。
神荼跟著師父就靠坑蒙拐騙維持生計,白天算命,晚上捉鬼,日子也還算平靜。
那一日是他十六歲生辰,有人求到了他師父門前,說是那錦城十幾戶人家鬧鬼,不過半月就死了幾十口人,現在滿城風雨,他們聽說玄隱天師法術高強,特來度朔山向他們求救。
神荼跟著玄隱下山時,心底還在打鼓,他跟著他師父十幾年,難道還不知道師父幾斤幾兩嗎?
說實話,他不信神鬼,也不覺得是什麼妖邪作祟,說不準就是人為的滅門慘案。
不過這一次他沒料到,那所謂的怨靈惡鬼真的存在。
神荼更沒想到,他師父還真不是什麼神棍。
那夜沒有星月,玄隱布下陣法之後,就與神荼等在那深宅中,就在神荼困得睜不開眼的時候,他聽到師父一聲大喝,不過剎那光芒四起,陣法灼燙似要焚燒起來,連神荼都感覺到了不詳的氣息。
在法陣變幻的一瞬,他雙眼傳來了劇烈灼痛,也許是直覺,他大吼了一聲,「師父小心,它在你身後!」
空中傳來弔詭的笑聲,玄隱躲過襲來的風刃,他刺破指尖擦過雙眼,瞥到那腐爛而猙獰的面孔,也倒抽了一口涼氣。
那怪物嗬嗬笑起來,陰毒而殘忍的眼珠直勾勾地盯著神荼他們,新鮮血肉的味道讓他垂涎欲滴。
保羅·烏切洛
《聖羅馬諾之戰》
約1455年 木板蛋彩畫 182×317cm
1863年收藏,購買自坎帕納家族的收藏
《聖羅馬諾之戰》是以1432年佛羅倫斯軍隊擊敗錫耶納軍隊的戰鬥事件為主題的巨幅木板蛋彩畫。該題材的作品共有三幅,羅浮宮這幅描繪的是來自科蒂尼奧拉的米凱萊·阿滕多羅在戰場中與佛羅倫斯人並肩發起反攻的決定性時刻,另外兩幅戰鬥畫面則分別被倫敦國家美術館和佛羅倫斯烏菲齊畫廊收藏。
這三幅尺寸巨大的木板畫最初陳列於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宮,是15世紀中期美第奇家族委託保羅·烏切洛繪製的作品。烏切洛堪稱早期文藝復興時期最為與眾不同的義大利畫家,他一方面沿襲了後期哥德式藝術風格中矯飾主義的表現形式和優美的線條,另一方面又痴迷地追求對透視原理的運用,從多個角度入手,誇張地描繪出透視縮短的幾何化人物形象,並將其動作定格在同一個瞬間,從而營造了一種以斑斕色彩拼接而成的奇幻效果,使參戰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突顯於背景之上。烏切洛創作的戰鬥畫面,看上去更像是一場精彩的馬上比武,列於陣前的無名勇士們被包裹在閃閃發光的盔甲之中,令人分不清孰勝孰負。
畫作表面因時間的流逝而發生了變化,胸甲上最初使用銀箔摹擬出光彩熠熠的金屬質感,但時至今日已變得黯淡了許多。
安託內羅·達·梅西納
《被綁在柱上的耶穌》
1475—1479年 木板油畫 29.8×21cm
1992年購買收藏
購買下這幅小尺寸的木板畫後,羅浮宮著名的義大利繪畫收藏中,便新添了一幅由才華橫溢的西西里畫家安託內羅·達·梅西納在其晚年創作的格外引人入勝的傑作。安託內羅是一位不斷探索創新的天才繪畫大師,在整個文藝復興繪畫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畫中的耶穌頭戴荊棘冠冕,背靠在苦刑柱上,雙眼望向天空,傳遞出與畫面的小尺寸完全不相稱的宏偉莊嚴之感。作品的主題取材於《約翰福音》十九章五節中羅馬駐猶太總督皮拉多所說的那句話:「Ecce Homo!(瞧!這個人)」而他嘲弄的這個人,就是遭受鞭刑後又被戴上荊棘冠冕、綁在苦刑柱上示眾的耶穌。安託內羅和他的學徒們就這個題材創作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在這幅畫中,他結合福音書裡的多個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高度虔誠的人物形象,並通過對基督面部的特寫和其頭部後仰而產生的自下而上的目光,極大地提升了作品震撼人心的表現力。基督臉上的淚水和血滴、繩索投下的陰影及緊貼著畫框下緣凸起的極具立體感的繩結,體現了藝術家對畫面細節近乎於高度寫實主義的描繪,超越了佛蘭德斯風格的精細程度。
李奧納多·達·文西
《巖間聖母》
1483—1486年 木板油畫 199×122cm
1625年,路易十三收藏于楓丹白露宮後被羅浮宮收藏
達·文西是一位通曉藝術與科學的全才,他先後輾轉於佛羅倫斯、米蘭、羅馬等城市,最後在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宮廷內度過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最後階段。定居米蘭期間,他曾創作過兩幅祭壇畫《巖間聖母》,第一幅就是羅浮宮的這幅,第二幅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在這幅表現「聖母無染原罪」主題的名作中,達·文西描繪了置身於巖石嶙峋的山谷中的聖母、聖嬰、小施洗約翰、大天使烏列爾的群像。聖母的容貌隱含著象徵意義,是達·文西根據《舊約聖經·詩歌智慧書》第五卷《雅歌》中對少女的描寫而刻畫的,該形象常見於聖母題材的繪畫作品,深受主張「聖母無染原罪」學說的教會人士的喜愛。主要光源與次要光源的巧妙設計最能體現達·文西在表現形式和畫面結構上的創新,投射向畫中人物的光芒在手勢與目光的引導下,照亮了由各異的姿態與情感交織而成的富於動態感的群像。在以暗色為基調的畫面中,幽暗的背景清晰襯託出散發著耀眼光彩的人物形象,使每一個人物都呈現出立體而神聖的奇特效果。
聖母是這個金字塔形群像中最重要的人物,她左手伸出,懸於聖嬰的頭上,右手環抱住跪著的小施洗約翰,清晰地體現了她扮演的保護者角色。天使左手扶住坐在水塘邊的小耶穌,轉過頭望向畫作之外,將觀眾引入畫中。
畫面中蘊含著宗教預言的意義,近景中的水塘象徵耶穌的洗禮,鳶尾花的劍形花瓣是刺傷聖母內心的痛苦之刃的預兆,象徵耶穌的受難,而棕櫚葉則象徵耶穌的復活。
據一個民間傳說所述,在希律王為除去新生聖嬰而屠殺兩歲以下嬰孩的劫難中雙雙倖免的耶穌和施洗約翰,於逃亡埃及的途中相會。兩人見面後,早已在天使烏列爾的庇護下過著隱居生活的小施洗約翰向嬰孩耶穌行禮致敬,並接受後者的祝福。
(摘自《巴黎羅浮宮》(偉大的博物館書系),〔義大利〕弗雷格蘭特編著、婁翼俊譯,鳳凰壹力出品,譯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