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它的頭呈白色,還略帶些斑紋,長長的身體呈黑色,還規則地點綴著幾條橙色花紋。
乍一看它,你會覺得還挺美,但就近一看,你就會毛骨悚然。
它叫白頭蝰,是種毒蛇,被稱世上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遇見它,要靠運氣,但卻也是你的不幸,常被比喻為「一碰斃命」。
昨天,一名攝影愛好者在永嘉茗岙拍攝梯田時差點踩到白頭蝰,險些被咬,幸好閃躲及時,仍不忘拍照,留下了這蛇的「倩影」,你不妨看看,認識一下。
對於白頭蝰的傳說不少,但它真面目究竟如何?昨天記者請教了蛇類專家。
白頭蝰永嘉出沒
市蛇類研究所所長陳俊標說,白頭蝰屬於蝰科中的原始類群,是瀕危物種。15年前,在永嘉境內,曾首次發現白頭蝰。當時,永嘉一村民被咬了,來他這救治,他詢問該村民是被什麼蛇咬了。該村民說,這蛇從沒見過,但已經被打死埋了。為了證實是什麼蛇,該村民從土裡重新將這蛇挖出,讓陳俊標辨識,他一看就知道這是白頭蝰,這也是他第一次在溫州發現這蛇。此後,他每年都會遇見兩三個人被該蛇咬傷。
陳俊標說,這蛇是挺罕見的,白天晚上都會出來活動,但比較溫順,只有被踩到或是被攻擊才會咬人,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如果遇見這蛇,千萬不要攻擊它或踩到它,要馬上閃躲。至於毒性,他說,該蛇的毒性和五步蛇差不多,一旦被咬傷口處就會腫起來,但毒性並非傳說的「一碰斃命」。
據介紹,白頭蝰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類毒蛇,被它咬中會導致血液凝固,產生局部疼痛、肌肉腫脹、頭昏眼花、吞咽困難、視力模糊、眼瞼下垂等症狀,咬傷後可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使傷肢紅腫疼痛逐漸加重、功能障礙。
在溫州,因為地理氣候等原因,該蛇在永嘉分布較多,每年只要氣溫到了攝氏20度左右,該蛇就會出來活動。
-專家提醒 遇見毒蛇如何逃生或上坡或曲線逃走
夏天到了,毒蛇的活動也異常活躍。市民戶外郊遊,千萬要小心毒蛇出沒,不幸被蛇咬該怎麼辦?生活中又該如何防蛇呢?蛇類專家陳俊標為你支招。
通常觀察傷口上有兩個較大或較深的牙痕,才可判斷為毒蛇咬傷。若無毒牙印,並在20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症狀,則為無毒蛇咬傷。只需消毒、止血、包紮,如有條件再送附近醫院注射破傷風即可。
蛇毒一般分為:神經毒——銀環蛇,一般傷口較淺;血循毒——五步蛇、蝰蛇、蝮蛇、竹葉青蛇,一般傷口較深;神經毒+血循毒——眼鏡蛇、眼鏡王蛇;細胞毒+神經毒——海蛇。
被蛇咬後,要鎮靜,不要亂走動,延緩蛇毒吸收,首先需找一根布帶或長鞋帶在傷口上端5~10釐米處(靠近心臟一端)紮緊,為防止肢體壞死,每隔二十分鐘左右,放鬆2~3分鐘,應用冷開水反覆衝洗傷口表面的蛇毒。然後以毒牙牙痕為中心,用消毒後的刀片把傷口的皮膚切成十字形,再用兩手擠壓,拔火罐、真空吸管或在傷口上覆蓋四五層紗布,用嘴隔紗布吸吮(口內不能有傷口)儘量將傷口內毒液吸出。立即服用解毒蛇藥。儘量減少傷者的行動,並迅速送附近醫院救治(最好能將毒蛇打死一併送醫院確定蛇毒的種類)。
首先是「打草驚蛇」,在叢林中敲打竹竿等聲音,能把蛇嚇走;
二是,設置障礙物阻滯毒蛇侵擾,蛇下坡快,但上坡或在光滑地面上行動緩慢,如果遇到毒蛇的追趕,不要直線奔走,更不要向下坡逃跑,可左右拐彎交替地作「之」狀曲線行走躲避,或者跑到光滑的地面,這樣可以躲過蛇的追擊;
三是,蛇對強烈刺激氣味特別敏感,市民可以在毒蛇常出沒的地方撒些雄黃、硫磺等都是有效防蛇的藥物;四是,切斷食源,填平空穴,因為蛇類主要吃活的動物,如蛙類、老鼠、蜥蜴等,因此市民要清理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清理蛇類捕食對象的棲息地,這樣可以減少蛇咬人事故的發生;五是,預防野外勞作時被蛇咬,建議最好戴上草帽或者鬥笠,防止毒蛇咬傷頭部、頸部,在條件允許下,最好攜帶一些蛇傷救護藥。
溫州最毒蛇排行榜
陳俊標說,溫州共有12種毒蛇,其中毒性較強的分別是眼鏡王蛇、五步蛇、鉻鐵蛇、眼鏡蛇、蝮蛇、山鉻鐵頭、金環蛇、白唇竹葉青、白頭蝰、銀環蛇、竹葉青和長吻海蛇。
眼睛王蛇
五步蛇
鉻鐵蛇
蝮蛇
銀環蛇
長吻海蛇
白唇竹葉青
◆長摁指紋→ 識別圖中二維碼→ 關注
龍港全球通新聞-聯繫方式
微信爆料加小編:805730542
商務合作請致電:15858740768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