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本刊記者於丹 中國青年雜誌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21期
文/本刊記者 於丹
今年29歲的阿甜是一名對外漢語教師,也是一名「外表下藏著熾熱的靈魂」的視頻博主。2012年大專畢業後,阿甜開始在全國旅行擺地攤,並用視頻記錄生活。在阿甜眼中,自己之所以成為部分人眼中的「大齡剩女」,也許是因為之前的人生比較「跳脫」的緣故,今年研究生畢業後,阿甜選擇落戶深圳,在她的視頻分類中,也多出了「阿甜的深圳故事」這一板塊。
B 站視頻博主@ 阿甜來了_
在阿甜的vlog《29歲女碩士獨闖相親角》中,沒有以往相親角令人望而生畏的「圍觀」,對於年齡、學歷、家庭條件的評頭論足,用阿甜的話來說:「也許有時候我們應該跳出固有的思維去看待所有的問題。在深圳的相親角,自己更多是被治癒。」
阿甜的vlog《29歲女碩士獨闖相親角》
「我是一個懷疑怪。」阿甜這樣形容自己拍這條相親角vlog的初衷。
阿甜告訴《中國青年》記者,決定獨闖相親角的原因首先是因為看了網上各種相親角視頻,還有在老家的同齡閨蜜一直相親失敗,這讓自己對相親產生了牴觸心理;第二是因為自己的好奇心與愛挑戰的個性促使自己想要去「見識」一下,如果相親角真的是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人,自己也想去與大爺大媽們討論一下所謂的固定標準。
與在網絡上看到的相親角一樣,深圳蓮花山公園相親角老年人居多,大同小異的徵婚介紹被張貼在固定的地方。為了防止損壞,大部分紙質介紹被塑封過,等待著「意中人」的發現。
蓮花山公園相親角
在去往蓮花山公園相親角之前,阿甜坦誠自己在內心打出很多辯論腹稿來應對所謂的「相親標準」。但令她意外的是,進入相親角後,自己沒有遇到想像中的「圍攻」,反而被暖到,「我的年齡和職業沒有被diss,被叔叔阿姨認為還小,一位大叔甚至現場幫我寫了徵婚啟事」。
在阿甜的視頻中,相親角的叔叔阿姨對於「丁克」「不婚」等青年婚戀思維大多表示理解且尊重。同時她也觀察到,相親角的長輩們在為兒女的婚姻大事奔忙時,也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仔細思考一下,可能這就是深圳。現在相親角的叔叔阿姨是幾十年前來到深圳下海開拓市場的那一批年輕人,當時的前衛思想也延續到現在。也許正因如此,面對年輕人的婚戀觀並不苛刻,甚至更加具有包容性。」
初到深圳時,阿甜也聽過關於「在深圳很難找到對象」的討論,雖然大家並不是特別在意,聊起婚姻普遍持有相似態度:「一開始大家還會因為家人的催促有些著急,但是在深圳越久反而不著急了。」除了男女比例失衡等客觀因素,因為平時工作節奏快,生活圈子也相對固化,婚姻被大多數青年默認為是一件短時間內急不來、著急也沒用的事情。
針對都市青年面臨的婚戀交友難、生活圈子窄等現實問題,深圳市各級政府也做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例如深圳市大鵬新區打造「緣聚大鵬」青年婚戀交友品牌項目,寶安區民政局、區總工會、區婦聯在寶安中心區建設區級「相親角」,建設全區性婚戀交友信息平臺。
與此同時,青年婚戀也成為深圳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圳青年發展規劃(2020——2025年)》中,深圳市共青團也將引導健康婚戀觀,每年線上宣傳不少於150次、線下專題培訓班不少於50場;每年不少於2萬人個性化登記頒證儀式、不少於20場集體結婚辦證儀式或集體婚禮;建設婚戀交友平臺「青愛團」、每年不少於150場青年婚戀交友活動等舉措深入細化進「青年婚戀」板塊。
在vlog的末尾,阿甜關於自己的婚姻問題在媽媽的理解與支持中得到答案:「無論相親與否,你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讓她感覺踏實而開心。
「雖然目前工資不高,但在深圳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很快活。」阿甜感覺,也許是自己比較容易滿足,在其他地方可能比較難實現的想法,在深圳只要肯努力很容易變成現實。大家每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奮鬥忙碌。談到未來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一種生活方式在深圳都有存在的空間,就算一個人也不孤單。」阿甜這樣覺得。
在深圳,絕大多數青年對於婚姻並不焦慮的狀態也形成了不約而同的擇偶默契:「很多事情不能勉強。不論男女,物質與感情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給的;無論生活的城市節奏快慢,談一場能夠合拍的戀愛比金錢與其他附加條件更加重要。」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原標題:《29歲女碩士獨闖相親角》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