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鵬
母親節起源於希臘,古希臘人於當日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在這一天,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源於美國,由Amanm發起,她認為子女經常忽視對母親的感情,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1907年,Amanm和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議員、商人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節日。1908年5月10 日,第一個母親節在西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康乃馨被選為獻給母親的花,並從此流傳下來。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一份議案,將每年5 月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母親節,並從此流傳開來。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女媧,摶土造人,熔彩石補蒼天,斬鱉足立四極,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相傳她不但是補天救世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中國古代沒有母親節,但「四大賢母」的故事早就在人們心中深深紮根,她們分別是: 孟母、陶母、歐母、嶽母。
孟母之所以三遷,是因為她深諳一個道理:「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孟母還用「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教育孟子。
東晉時,陶侃母親「封壇退鮓」且回信一封:「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教導陶侃:清白做人,廉潔為官,可以作今天當官人母的楷模。
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歐陽修養大,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這便是「畫荻教子」, 又有「歐母一荻」之說。「荻」有清雅榮華之意,《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說:「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科學地講,「蒲葦」和「荻」同科不同屬,但文學上就不用這麼仔細,只要知道二者都是表示女人溫柔,情義長久就夠了。眾所周知的趙四小姐趙一荻自不用說,「一瓣心香讀書會」群裡的雅荻也是一個秀外慧中,知性優雅的好母親。
小時候就聽的嶽母刺字故事,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精忠報國,「國家」,虛幻又真實,「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明白了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之初,熱血沸騰的海外赤子爭相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感念母愛,2006年,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就曾以《創設中國母親節》為題,提出設立中國人自己的母親節,以孟母作為形象代表。
2007年,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成立大會,在孟子故裡——山東省鄒城市舉行。會上發出了《創建中華母親節》倡議書,對於承傳中華美德,培育全社會的愛心和提升全社會道德水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作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西方國家有母親節也有父親節,中國只有母親節。母愛,父愛都是愛,都是我們要「跪乳」、「反哺」的人間至愛。
中國文化中總是嚴父慈母傳承,中國社會一直受儒家思想影響,崇尚「父權至上」,父親一直是權利與秩序的象徵,高高在上,卻也有溫情的一面,如曾國藩教育子女時總是躬親示範,培養的長子曾紀澤學貫中西,做了我國當時最了解國際形勢的外交家;培養次子曾紀鴻通天文、地理、輿圖諸學,成為近代著名數學家。梁啓超在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以精心、細心、耐心教育子女,成功締造了「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的家教傳奇。父愛,始終如同山嶽,沉重又偉大。
愛,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
達·文西的父親也是一位好爸爸,他給孩子最大的自由。由是,達·文西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成為一代巨匠。安徒生的父親是個窮鞋匠,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神話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莎士比亞的戲劇,培養出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作為現代主義小說第一重要人物的卡夫卡,其小說中父子關係惡劣至極,中國有俗語;虎毒不食子。現實中的父親,不可能對兒子沒有愛,也許是由於卡夫卡正處於一戰結束後產生的「荒原」體驗,再加上生性敏感多疑,對外部世界認識的歪曲、變形所致。
天下父親大都不善於通過言語來表達,而是默默地付出。這份偉大或許表現得很平凡,或許表現得微不足道,就如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親,蹣跚著越過鐵軌,爬上對面的月臺,只為兒子買幾個橘子,父愛之重,令人唏噓。
父母的愛都是一種巨大的火焰,永不枯竭。在這萬變的世界裡,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們那深沉、寬廣、無私的愛。
寫於2018年5月12日
往期連結:
夜半無人私語時
吹盡黃沙始見金
如此平凡,如此偉大
永恆愛念 無問西東
夕陽下的小安山與夜訪安民山
心靈的喜悅與自在,思想的快樂與不朽
雲裡寫詩,泥裡生活,歲月裡超脫
魅力瀟湘 • 夢幻張家界
南旺的南旺
推薦經典 分享智慧
在這裡, 遇見更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