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去看了DC的《神奇女俠1984》,撇開影片質量好壞不提,坐在熒幕前的我千言萬語只化作一句感慨:
熬過來了,沒有超級英雄的2020年。
△電影《神奇女俠1984》
超級英雄之父斯坦李曾說人們喜歡超級英雄,是因為每個人都想超越自己,人們總是希望有更大的能力,更多的本領和更多的天賦去做一些事情。
而在最深處,是因為超級英雄帶給我們「正義總會降臨」的安全感,投射了我們對於自我超越的期待,反映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多面性,更喚起了我們心中對「被珍重」的渴求。
以上種種,除了超級英雄的故事,還能在一個地方找到。
推理小說。
「推理小說幫助我們
保留了對秩序世界的一種嚮往」
推理小說是一種類型小說,所謂類型,即有模板。
對推理小說而言,這個模板意味著首先得有案子(還主要是死人的那種),然後有破案人、嫌疑人和破案過程,最後一定是以案件的破解收尾。
這個模板也可以被稱為推理小說最重要的三大元素:whodunit(犯人身份)、whydunit(作案動機)和howdunit(犯罪手法與詭計)
推理小說裡是圍繞著「案子」展開的,因此對真相的追逐是推理小說永恆不變的母題。而對「真相」的追求裡也蘊含著人性深處最原始也最質樸的願望:真相大白。
而真相大白,往往就意味著(或者說我們期待著這意味著)善惡有報。
這就體現出推理小說的內在邏輯:有因必然有果,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必定戰勝黑暗。這也是為什麼博爾赫斯曾說,「推理小說幫助我們保留了對於秩序世界的一種嚮往。」
這一點,在《惡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日劇《3年a班:從現在起,大家都是人質》
《惡意》是一本讓人讀後背脊發涼的書。故事一開始兇手就早早浮浮出了水面,但是這一次,鎖定兇手只意味著一切才剛剛開始。警察根本找不到任何合乎邏輯的理由解釋案件的發生,誰也不會想到,這一切只因為那沒頭沒尾,卻又無邊無際的惡意。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那個欺負人的主謀曾經說過這麼一句經典臺詞:「我就是看他不爽。」你的心境怕是應該也跟當時的他一樣。在你心裡藏著對日高的惡意,這仇恨深得連你自己都無法解釋,而它正是造成這次事件的緣由。
人性之惡在《惡意》之中是如此深不見底,令人膽戰心驚。不過好在隨著結尾的一句「因為法庭正等著你」,這個黑色的故事落下帷幕,兇手逃不了了。
正義之手終將剝開層層迷霧直擊最核心的真相。知道這一點,我們也就能放心了。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
不能被我們理解和掌握」
閱讀推理小說是一個讀者和作者智慧角力的過程,注重理性邏輯的本格推理尤為如此。
在本格推理小說的閱讀中,讀者將在最後解謎前擁有破解謎題(案件)所需的全部信息,和案件偵探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經歷反轉(也許沒有),一起撥雲見日大白真相,從而享受到推理小說閱讀帶來的最純粹也是最本質的閱讀快感。
《嫌疑人X的獻身》就是這樣一本有著嚴密邏輯結構和精彩情節反轉的推理。
百年一遇的數學天才石神深愛著鄰居靖子,在與女兒相依為命的靖子失手殺了前來糾纏的前夫之後,石神提出由他料理善後。為此,石神設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終只能在外圍敲敲打打,根本無法觸及案件的核心。警方不得不求助於被稱為「神探伽利略」的湯川學。
△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
湯川學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身為大學物理學教師的他對「客觀世界」有著自己的執著,堅信物理學上的「真實存在」,是絕對的「邏輯怪獸」。他不相信所謂「預知」(《預知夢》),是堅定的「排除種種可能之後剩下的唯一選項,哪怕再不可能,也是真相」邏輯的忠實信仰者(《聖女的救濟》),覺得「人心也是一門科學,而且極為深奧」(《伽利略的苦惱》)。
一個邏輯至上的神探,遇上了設局守護心中愛人的天才數學家。由此,故事裡湯川學與石神的「角力」,故事外我們與作者的「角力」正式拉開序幕。
在這個故事裡,讀者能體會到完全不同於傳統歐美黃金時代本格推理的敘事和節奏,但本格推理注重理性,講求邏輯,強調手法真實可行的內核卻一脈相承。注重邏輯推理的閱讀快感,大約可以用標題的那句話概括:「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不能被我們理解和掌握」,是一種破解謎團、邏輯辨識帶來的思維快感。
「好看的推理小說,
能夠探究人性深處不可知的部分」
雖然解謎仍然是推理小說的核心,但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推理小說早已跳出了對案件手法的桎梏,那些發生在陽光下或黑暗中的罪惡,也是人性、人性最好的試金石。
對於推理小說來說,真相是重點也是終點。
而對於故事裡外的人,真相往往才是問題本身。
重要的不再是誰殺了誰,也不是如何殺了這個人,而是為什麼死的是這個人。
△日劇《3年a班:從現在起,大家都是人質》
在推理小說《放學後》中,這個問題取代手法成為整個案件的最大懸念,而最終的答案則又讓一切在初看來是如此不可置信,轉念再品又如此在情理之中。藉由這個最大的懸念(whydunit)作者也向讀者拋去了思考:一個人終此一生,值得珍惜的到底是什麼?
「破案不是揭開謎題這麼簡單」
人性中天然包含著脆弱、恐懼、妒忌、佔有欲等等相對負面的一面,人性中也有堅韌勇敢、對弱者、幼者的關懷與呵護、追求正義與公平等等更為陽光的一面。
還記得那個童話故事嗎,能夠讓旅人脫掉外套的,可不是凌冽的寒風,而是溫暖的太陽。
面對深不可測的人性之惡,除了對真相的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彼此救贖是不是也能成為解謎的「鑰匙」。如何在黑暗的社會潭水中開出人性之花,也許才是推理小說發展到現今階段需要討論的問題。
而寫出一部在解決案件的同時還能溫暖人心的作品,就成為對推理作者最大的考驗。
《新參者》對此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故事開始於一個單身女人在公寓內被殺害,警方發現她最近剛搬到這裡居住。刑警加賀一一走訪了案發店附近的各家店鋪:仙貝店、高級料亭、陶瓷器店、鐘錶店、民間藝術品店,了解周邊居民瑣碎(老娘舅)的日常:通勤軌跡不同於往常的保險員、替老闆給情人買人形燒的料理亭小夥計、關係不睦的陶瓷店婆媳、因女兒私奔而斷絕父女關係的鐘表店老闆……
而案件的真相就在這充滿人間煙火的家長裡短中逐漸顯露。
△日劇《新參者》
-「加賀先生,原來您不是在調查案件啊。」
-「當然在調查啊,但刑警的工作不止這些。有人會因為案件而留下心靈創傷,他們也是受害者。刑警的職責就是尋找能夠拯救受害者的線索。」
破案不單單是一個單純的解謎過程。
更是一個看見罪惡,感受痛苦,解決問題,療愈創傷的過程。
我們不了解別人也不了解自己,於是我們推理。
我們愛追求真相的執著,愛破解懸念的燒腦,愛生死背後的自我鬥爭,也愛故事下的人間煙火,所以我們愛推理。
參考文獻:
李屾淼.《我們不了解別人也不了解自己,於是我們推理》
點擊圖片或閱讀原文
可以購買本書
[日] 東野圭吾 著
《嫌疑人X的獻身》
《惡意》
《新參者》
《放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