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錶」這個物品誕生之初,設計者的本意是製作出一種比懷表更小、更便攜的時間顯示裝置,所以手錶往往很小。
好萊塢上古男神格裡高利·派克佩戴的便是當時流行的小表,盡顯儒雅風流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大表越來越流行。幾十年前,男士們還戴著30mm表徑的手錶出入宴會,如今42mm左右的表徑幾乎已成標配。不到一個世紀,手錶的大小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這種變化是怎麼來的?難道是因為現代人的營養更充足,所以手腕全部變大了嗎?
當然並非如此。手錶從小變大的趨勢,實際上深受商業資本與審美觀念的影響。我們在選購手錶時,應該拋開一時的流行,捕捉最完美的效果。
那麼,哪種手錶尺寸佩戴起來效果最好?
我綜合了很多圈內人的意見,認為當表體位於手腕中間,而且能夠正面顯示一部分錶帶時,能夠達到最好的美學效果和舒適度。
原因很簡單,當表體位於手腕正中時,表背不會卡在腕骨上;另一方面,之所以要正面顯示出一部分錶帶,是因為錶帶也是手錶設計的一部分,自有其美學價值,隱藏起來,等於玉璧生瑕。
以歐米茄海馬300為例,該表直徑通常在42mm左右。
假如是一個直徑5cm左右的細手腕來佩戴,那麼表體便覆蓋了整個手腕,表耳牢牢釘在了手腕的上下兩個邊緣,有種小孩戴大表的稚拙感。
而如果是一個直徑6cm左右的粗手腕來佩戴,表體便無法遮蓋整個手腕,錶帶終於有了舒展和表現的空間,看上去妥帖、舒服、和諧。像是人戴表,而不是表戴人。
此時,關鍵問題已經呼之欲出:海馬的表徑,必然會造成一部分細手腕的表友出現第一種佩戴效果,難以臻至完美;更遑論表徑更大的勞力士水鬼等表了。而如果把手錶的表徑減少到40mm以下,這種煩惱就會少很多。
當然,直徑5cm的細手腕並不佔多數。根據第三方調查,中國男性的手腕平均直徑超過6cm。然而也必須注意到,如今的手錶很多已不滿足42mm的表徑,44mm表徑以上的大表越來越多。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好表,並不容易。
另外,圈內也有人做過一個小範圍的調查,發現大多數表友最喜歡的正裝表或休閒表的表徑在37mm~38mm之間;最喜歡的運動表表徑在39mm~40mm之間。這種偏好,和我上文中的佩戴效果比較剛好相吻合。
即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種尺寸的手錶容易戴出最完美的效果。
那麼,奇怪的事情就來了。如果這個尺寸的表適合大多數人,為什麼現在的手錶品牌爭先恐後地推出大表?
這與運動表大潮有關,而運動表的流行又與整個時尚界的觀念更迭不無關係。
自上世紀70年代起,世界的主流時尚圈逐漸摒棄了原先正襟危坐的正裝潮流,穿著搭配向隨性、休閒、運動演化。僅舉一例:在那時之前,成年男性必須穿皮質鞋子才體面,運動鞋被視為小孩之物;但後來,即便穿著球鞋上班也被人們視之如常了。
手錶也是如此,自上世紀末以來,運動表因為其順應潮流的風格、皮實耐用的性能,逐漸成為人們的心頭好,壓倒了正裝表的地位。即使戴著潛水錶出席正式場合,似乎也並不唐突。
而運動表的特徵,恰好就是「大」。它的流行,意味著大表的流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男士們佩戴的表從33mm一直「膨脹」到了44mm。
但我認為,存在之物不一定合理,表太大並不是好事。尤其是現在很多品牌把歷史上的老表拿來復刻時,時常喜歡增大表徑,例如卡地亞坦克,讓我覺得甚是不適。原先的小表自有的優雅韻味,一經擴大,立刻破壞大半,十分可惜。
眾所周知,現在正裝表的銷量比不上運動表,手錶品牌爭相推大表,也屬商業世界的正常邏輯。但我相信,物極必反,人們的審美總是會逐漸回歸到自然狀態的。
也許,40mm左右手錶的回潮已經不遠了。
當然,本文並無意批判大表。假如你的手腕粗壯,自然應當選擇水鬼、沛納海、萬國等大級別選手。
無論大小,量力而行。表如此,世事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