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曾經都有一個心願,希望孩子可以考上名校。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長大,收穫的期待各不相同。陳衝身為母親,無疑是幸福的,就在5月29日,她通過微博發布感言,祝賀女兒Angela順利從哈佛大學畢業,並得到了學校的最高榮譽Summa Cum Laude和英語系畢業淪為的最高獎項George B.Sohier Prize。
哈佛大學有三種榮譽學位,由高到低排列分別是:Summa Cum Laude - 最優等、最高榮譽;Magna Cum Laude - 極優等;Cum Laude - 優等。想要獲得最高榮譽學位,必須滿足哈佛本科生學年排名前5%的條件,就在2019年,能夠拿到Summa Cum Laude榮譽學位的哈佛本科畢業生GPA最低就是3.941。需要注意的是,Angela還是英文系畢業,這就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優秀了。因為文科想要一直保持高分的難度,就像寫作文能一直得高分一樣。
陳衝除了在感言中為女兒獲得的成就由衷的高興外,還說出了女兒之所以成功的秘密。她說:「當我在網上聽到畢業典禮的音樂時,眼前閃過她從幼兒園、小學、中學每一次畢業典禮。她21歲,但是她所經歷的各種磨難只有他自己、最愛她的人和上帝知道。」她還說:「女兒從一開始就在教我如何成為一個母親。」陳衝的兩句話,揭露了一個孩子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的3個關鍵。
一、自律
每個人都知道:越有用的事情,做起來越不舒服。學習就是這樣,必須要靠嚴格的自律,才能一步一步地越過人性的缺點,達到理想的彼岸。如何做到自律?只要把這兩件事做到極致即可,首先,做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其次,不去做喜歡但不應該做的事。人性好逸惡勞,沒有外在壓力刺激,人就會變得懶散。偏偏越有用的事情,做起來越不舒服、越不喜歡。
陳衝提到女兒成長曆程中經歷了各種磨難,想來其中必定有「自律」帶來的痛楚。因為想要做學霸、拿獎學金、獲得最高榮譽學位,就必須放棄心中喜好的一些東西,不能三更半夜玩遊戲、不能談戀愛等等。但是,人正是在這種打磨中才能將自身的潛力發揮的淋漓盡致。不斷堅持做「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的過程中,感受到的「痛苦」也會越來越少,因為這些自律行為會變成習慣,主導你的抉擇。
二、抗挫折能力
沒有順風順水的人生,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會遭遇無數次失敗,面對挫折的能力,決定人生的高度。因此,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教育,只有孩子具備了能夠在逆境中快速「復原」的能力,才能讓孩子離目標更近。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常規而言有兩種方式,其一、當孩子身處逆境時,教育孩子勇敢面對困難、對抗困難;其二、家長帶孩子短暫的離開困境,或者出手幫助孩子繞過困難。
上述兩種方法各有利弊,這裡再提供第三種方法,孩子面臨困境,家長可以嘗試疏導孩子的情緒。譬如孩子寫作業,隔壁突然傳來嘈雜的電鑽聲,讓人心煩。選擇第一種方式的家長會讓孩子正面對抗噪聲,視噪聲若無物,繼續做作業;採用第二種方式的家長則是會帶著孩子先離開,等到電鑽聲消失了,再讓孩子繼續做作業;使用第三種方式會是怎麼樣?當電鑽聲響起來的時候,家長會陪孩子一起玩遊戲,疏導孩子煩躁的情緒,等到電鑽聲停止,再讓孩子繼續做作業,後續電鑽聲音再響,可以繼續重複上述步驟,將會發現:孩子堅持的時間越來越長,逐漸適應了「噪音」環境。因此,家長在遇到很多具體場景時,可以靈活利用抗挫折的教育方式。
三、父母共同成長
父母教育孩子的精髓在於「不教而教,不學而學」,通俗易懂的說,就是「身教重於言傳」。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不是靠學歷、收入和地位,而是靠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還要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性別差異等等,這些都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不停的變化,為此,家長應當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成長是一個共作效應,父母應當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孩子一起閱讀、健身、旅行,互動中,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父母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
綜述
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獲得成功,多數人常會以「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揣測其成功的原因是家庭背景、物質條件等外在因素。但是,從陳衝這份微博感言中,我們可以看到,陳衝身為母親,在收穫女兒獲得哈佛最高榮譽學位的喜悅後,也不忘適時反省,這就是相互成長的一種方式。因此,教育孩子,父母應當首先從自身尋找原因,學會自醒才能有效教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