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服從實驗

2021-02-19 心理學空間網

一、心靈暗室(米爾格蘭姆與服從權威)

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米爾格蘭姆進行了一次關於權威服從的社會心理學實驗。他組裝了一臺假的電擊器,徵來數百名受試人員執行電擊,並安排一名演員擔任接受電擊者。在昏暗詭秘如密室般的實驗室中,米爾格蘭姆一再命令受試者電擊這名演員。隨著電流一步步加大,這名演員先是假裝痛苦呻吟,後來則不再出聲裝死。實驗結果令人吃驚:大部分受試者(沒有發現他們共同的特定人格特質)遵守了權威的命令,儘管他們被事先告知到達某強度的電流甚至足以致命,然而即使如此,他們面對命令也照做不誤。米爾格蘭姆進而得出結論:個人會服從指令進行破壞,人格類型的影響遠遠不及外在情境。對於納粹軍官大規模屠殺猶太人這件事,當時流行的解釋是條頓民族是一個傾向於服從權威指令的「權威性人格」佔主導的民族,而米爾格蘭姆的電擊實驗則對這個解釋提出了挑戰。這項實驗像一個巴掌一樣,恨恨地打在了所有人臉上,揭露了人們在面對權威時表現出的愚蠢與麻木,並指出了人們想像的與真實的自我之間的巨大落差。此項實驗被該書作者稱為「心理學史上最重大、最駭人的騙局」,這個實驗的爭議性可窺一斑。 

二、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精神診斷的實驗)

上世紀70年代初,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羅森漢以前後兩個實驗使得當時正值繁榮的精神病學陷入了發展的低谷,乃至一蹶不振。他找來八個人加上自己假扮精神病患者,各自前往不同的精神病醫院就診,結果九個人全部被醫院診斷為精神病患者,並被要求住院治療。羅森漢的實驗報告引起了整個精神病學界的震動,許多精神病醫生竭力反駁,雙方互不相讓。緊接著,一所精神病院的醫生宣稱: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如果羅森漢再派來假的精神病患者,他們一定能看得出來。結果羅森漢一個人也沒派,而精神病院則宣稱找到了41名羅森漢派來的假病人。自此雙方的鬥爭以精神病醫生的完敗告終。羅森漢的實驗從一方面看的確揭露了當時精神病學診斷標準的不嚴謹,使得精神病學陷入發展低谷,但另一方面也鞭策著精神病學家進一步修訂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這實際上有利於使精神病學發展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三、別說你不會遇到(達利和拉丹的助人行為五階段)


1964年,美國紐約市發生了臭名昭著的珍諾維斯案。年輕女子珍諾維斯下夜班回家途中遭歹徒襲擊並被強姦致死,前後歷時35分鐘,歹徒三度施暴,每次受害者都尖聲呼救,然而附近住戶38名證人隔著窗戶眼睜睜地看著珍諾維斯被害卻無一下樓救助受害者。心理學家達利和拉丹和其他人一樣對這個案件深感震驚,他們決定進行一項心理學實驗來測試「一般人在哪些情境不會漠視他人的求助,在哪些情況不會猶豫掙扎。」這項實驗表面上與米爾格蘭姆的實驗相似,但是「米爾格蘭姆檢視的是人類對單一權威的服從心態,達利和拉丹則探討全然相對的面向:面對群體危機時,在沒有權威主導的情況下,個人會有何反應。」實驗結果發現,時間、群體人數、身邊人的反應都會影響到一個人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採取的行動及反應時間。

傳播心理知識 倡導心理觀念


相關焦點

  • 權威,服從傾向與抖s速成
    從二戰時期服從上級命令屠殺猶太人的德軍,到考試周服從ddl壓迫熬夜趕稿的eo,種種事實表明:人類在某些情境下,具有強烈且根深蒂固的服從傾向,這種傾向甚至會消弭個人的良知、捨棄自身的利益(比如期末周的充足睡眠)。
  • 豆瓣9.0,《對權威的服從》:你以為的自由意志其實都是被控制
    你是否會中斷實驗並反抗「主試」?看到這,很多人應該能猜到,這就是著名的「米爾格拉姆實驗(Milgram experiment)」,也稱「權威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無論我們是否事先了解過這個實驗,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以下幾個:1.我怎麼可能會對別人進行電擊!2.我一定會拒絕這個實驗!
  • 要求自願降薪,員工內心普遍滿意:「服從」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可以翻看下過去人類的經歷,我們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普通人很容易服從權威?服從權威,來自於人的平庸之惡?1961年12月15日,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一場全球性的法庭審判的直播。主持這場法庭直播的是以色列,受審的犯人是被稱為「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執行者的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
  • 女大學生輕生:沒主見的孩子不會處理與權威的關係,低自尊是根源
    我說:沒主見的孩子,處理不好自己和權威之間的關係。對於孩子來說,「老師」就意味著權威,而人對於權威具有天然的服從性。你恐怕也無法想像,人的服從性到底有多「可怕」。這引發了心理學家的思考,1963年米爾格蘭姆實驗小組開始了一項實驗。1、實驗目的研究成年人對於權威人士的服從性,可以做出怎樣的行為反應。
  • 《實驗者》:在沉悶的電影裡做個有趣的實驗
    」是一項關於服從的經典研究,即使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人可能對此也略有耳聞,電影《實驗者》就講述了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的故事。在「服從實驗」中,實驗者告訴被試者,他們將參加一項研究懲罰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的實驗,要求兩人一組,用抽籤的方式決定其中一人當學生,另一人當教師。如果通過學習之後回答錯誤,就要接受不斷升高的電擊作為懲罰。而事實是,學生一直是由實驗者的助手扮演,這些被試者被蒙在鼓裡,而電擊也是假的,但為了使教師相信整個實驗,讓其接受一次強度為45V的電擊作為體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第3次登上大銀幕,史上顫慄人心實驗大盤點
    這是該實驗故事第三次被拍成電影登上大銀幕。這部電影一經發布即獲得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的「最佳科學影片獎」。任何只要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一定都聽說過「斯坦福監獄實驗」——它是津巴多教授在1971年夏天設計的一個很小的實驗,但沒想到成為了心理學歷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實驗。除了「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外,還有哪些顫慄人心的實驗呢?
  • 每個成年人都該看看這部人性實驗片——《死亡實驗》
    「實驗電影」——死亡實驗The Experiment好恐怖啊,這不是恐怖如果波浪是納粹的速成手記的話這就是「死亡實驗」的包裝和「螢光速成組」參加這次實驗的人都是從社會上應徵來的>報酬也是2周14000美元我們分成獄警和囚犯來模擬實驗需要「獄警」的「囚犯」需要服從獄警實驗的結束相當於紅燈所以只要不亮紅燈,一切還得繼續奧斯卡獎得主福裡斯特·威特斯克
  • 斯坦福監獄實驗:我們離魔鬼有多遠
    他們撕掉囚服上的編號、拒絕服從命令、取笑看守。津巴多要求「看守」們採取措施,控制局面。他們照做了,甚至自願加班來鎮壓暴動。這些平時溫順的學生戴上墨鏡穿上制服以後竟然強迫「囚犯」做伏地挺身、脫光他們的衣服,拿走他們的飯菜、枕頭、毯子和床、讓他們空著手清洗馬桶,關禁閉。隨著實驗的進行,一些「獄警」越來越殘暴。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魔鬼!細思恐極……
    02 「誰都會服從命令的,哪怕是要置人於死地」耶魯大學 Milgram 電擊服從實驗如果說上面 Asch 教授的實驗結果已足夠讓人詫異,那接下來的一項實驗,用「顛覆認知」 來形容都還嫌不夠:群眾的選擇和態度固然會給我們造成壓力,但有時候對我們造成影響的、讓我們喪盡天良的,根本不需要一群人,只需一人足矣:只要這個人有權威、或是能為我們言行帶來的後果擔責。
  • 一部沒有鬼的驚悚片|《斯坦福監獄實驗》
    電影改編自1972年史丹福大學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是一個未完成的實驗。原本設定實驗長度為兩周,但在六天之後教授便停止了這個實驗。但它是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圖為1971年實驗中被試在警察局 在實驗剛開始時,囚犯和獄警雙方都在探索。儘管獄警按照任務強調自己的權威,但他們清楚地意識到這是實驗,雙方感到的更多的是「有趣」。
  • 大師兄觀影會之《服從》:如果有人賦予你「執法者」的權利,你會做多少?
    演繹了心理學中的權威   效應等一系列的心理學現象。電話一頭通過話語確立了對sandra等人的權威   形象從而實現了接下來的一系列故事。當人在忙亂中的時候,人的控制型思   維能力降低,從而更容易產生自動的服從現象電另一頭通過誘導性的語言逐   漸探知了各人的情況並且在他們心理上樹立了權威的形象,從而為他們的盲   目服從提供了條件。
  • 犬類服從性排名
    接下來會發布今年威斯敏斯特犬賽正賽犬組比賽視頻,所以這裡先把一些犬的名字以及服從性發布出來,大家可以對照著觀賞。
  • 米爾格倫實驗 Milgram experiment
    Stanley Milgram  在進入電影主題之前,先說說 Milgram experiment,米爾格倫實驗,也就是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實驗起始於1961年7月,是納粹份子 Adolf Eichmann 被抓回耶路撒冷判處死刑後的一年。Milgram 設計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 Eichmann 以及其他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納粹追隨者,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地服從上級的命令。實驗的內容和結果可以去看 Milgram 錄製的紀錄片《服從》。
  • 關於皮亞傑不可不知的經典實驗
    考生們往往在備考心理學的時候,會發現人物做的實驗多到容易發生混淆。今天就由中公講師為廣大考生梳理研究兒童心理的皮亞傑在教育綜合知識中的經典實驗,希望通過實驗的了解,廣大考生能夠受益。一、三山實驗實驗做法: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如圖。
  • 邪惡是個無底洞:斯坦福監獄實驗和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
    在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實驗一:斯坦福監獄(1971年)實驗步驟: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希望研究監獄生活如何影響其中的警察與囚犯。這聽起來夠愚蠢的,問題在於,這會有什麼問題嗎?津巴多將史丹福大學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個模擬監獄。
  • 人性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否幫江都人看穿了邪惡?
    ,不明就裡的鄰裡大為驚訝;而擔任「看守」角色的學生則是穿著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鏡以增加權威感,在囚犯進牢時,按照監獄的正式程序對犯人進行裸體的搜身,他們擁有一切真實獄警所擁有的權力。津巴多也在1996年多倫多舉行的討論會上坦誠,在實驗進行之前,覺得有可能只是無聊的兩個星期。  實驗開始的相遇是尷尬,畢竟對於看守和囚犯雙方而言,都需要時間進入角色。無聊的時光如何打發?於是這群耳濡目染於當時美國反越戰學潮的學生囚犯開始挑戰權威:撕掉縫製於衣服身上的編號,把自己鎖在牢房內不理會看守的命令,並取笑看守。
  • 《莎翁情史》藝術服從於功利,婦女服從於男人,男人服從於金錢
    一個藝術服從於功利,婦女服從於男人,男人服從於金錢、地位。
  • 【書影1+1】《死亡實驗》:在特定情境中,每個人都可能是惡魔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與我們的12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編者按:在本期編輯薦書中,朱桂英為大家推薦了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上映日期: 2001-03-08■劇情簡介:本片以1971年美國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為基礎,根據馬裡奧•喬丹努的小說《黑盒子》改編。
  • 積極的服從
    「孝順」 二字所蘊含的服從行為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因此有「百善孝為先」 的俗語。而「教育」的「教」字左半部分就是「孝」字,以服從性為主的孝道文化正是儒家教育的基礎和根本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和教育當中的服從教育絕不是簡單地灌輸思想和知識,機械式地形成早熟認知界定;相反,正是通過形式上的屈服去激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反覆磨鍊心性,同時對智力進行深度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