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屆、第12屆中國傳媒大會連獲金長城傳媒獎
✿湖南省年度最佳新銳自媒體 土著民 你值得關注
沙塘板洞攀巖石
甘棠曬穀石
編者按:鄧寶琳《神奇的板洞》與劉嘉宇、郭琨根《曬穀石的故事》發表後,有讀者朋友反覆玩味「這兩塊石頭」,今日,竟又玩出新味道來,且看——
評聯土著民的《雙石合璧》
文/佚名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早一旬,鄧寶琳的《神奇的板洞》與劉嘉宇、郭琨根兩先生的《曬穀石的故事》,同日在《土著民》上發表,本來好事應該到此止步,但偏偏遇上了那才華橫溢的高人,打起了這兩篇文章的「主意」,幹起了這縱橫捭闔的活計。
高人者,何許人也,乃是號稱鬱山閒人的胡三先生矣。鬱山,到底是哪處名山勝境,自然無人考究,恐怕與柬埔寨高棉人信奉的須彌山是一樣一樣的,的確無山,也無從考究,心中有山便是山。
鬱山雖無考,閒人胡三可有考?有考。
我與此人從未曾謀過面,只聞說原在雙峰政壇中也算是個響噹噹的人物,獨擋一面的一方諸侯,不說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吧,卻有一肚子的學識文採,寫得好文字,做得好詩聯,常在媒體上冒冒泡,現退休賦閒在家,自號鬱山閒人,好不悠閒自在。
然閒人不閒,喜歡尋事幹。此人不但心境高,膽也出奇地大,手法也出奇地怪。
他將沙塘板洞與甘棠龍山的地理位置一擺立即顯示出,一東一西,一個與湘鄉為界,一個與邵東為鄰。
興趣一來, 便順手摔出一聯:
西登龍山去曬穀
東臨板洞來攀巖
大氣,偉岸,不知他到底身高多少,腿也真長,東西一步便跨出六七十公裡。
先生復又將板洞腹地的攀巖石與龍山深處的曬穀石這兩坨石頭託在手中,戴上老花,戲耍、觀察、比較、品位,一番探究之後,終於得出結論,兩石之同:受天地之精華與日月之滋潤,同為石中奇珍;兩石之異:形狀不同,功能有別,一攀一曬。
便又信手拈來一聯:
春攀巖,板洞近觀古時桂
夏曬穀,龍山遠眺新掛梅
攀巖者,可觀桂;曬穀者,可品梅。可見先生其格調,其心境,不可謂之不高;其情趣,其興致,不可謂之不雅。
鬱山閒人至此尚不罷手,再將板洞古桂花與龍山烏楊梅信手拈來,又是一番精研細究,結果出來了,共性:四季常青;異性:一花一果。還有古桂得尋,烏梅須品。此時的閒人想起攀巖便手之舞之,想起品梅便口水漣連,真有點情不自禁,得意忘形了,張口即來一聯:
板洞攀巖尋古桂
龍山曬穀品烏梅
情之所致,忘乎所以。此時之先生,應該說是心花怒放而難以自制了。
真是匠心獨具,東拉西扯;用心良苦,合縱連橫。布局大氣有方,對聯精彩獨特,不得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確實也是機緣巧合,一東一西,板洞龍山同處高山深壑;兩塊石頭,一奇險聞世,一幽秀立名;一桂一梅,一奇香撲鼻,一入口酸甜。而且一旦入聯都平仄相對,格律工整,讀來朗朗上口,是天成還是人為?我以為先是天成而後是人為,天人合一便成就了這兩處地名,兩塊石頭,兩棵大樹的一段巧合奇緣!
扯絆了一大段荒唐言,胡謅了一大堆頹廢語,也深怕胡三先生及原作者們皺眉生厭,就此打住吧!
土著民經作者授權發表本文。
延伸閱讀:印象曬穀石 神奇的板洞 聯 | 土著民的「雙石合璧」
土著民近期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