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關情況。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著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黨順應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科學謀劃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把新時代「三農」工作作為富民強國的總抓手,以高質量發展為總指導,加快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全力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局面。
生態先行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底色,也是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在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上,著眼全局,把握大勢,把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作為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生態環境在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前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生態環境保護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綠色興農,保護優先」的原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紮實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改革,推動產業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構建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人才振興助力鄉村振興。人才是第一資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優秀的人才不僅能合理優化配置鄉村資源,還能帶動轉變鄉民思想觀念,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儘管我國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呈現良好態勢,然而,農村地區人才短缺仍然是制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想要實現由「輸血式」向「造血式」發展模式轉變,就要想方設法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鄉村振興不是某個個體的責任,而是全社會都需要參與的時代工程,鄉村繁榮既要「築巢引鳳」引進外來人才,又要重視「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要完善相關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機制,營造出良好的育人用人環境,讓優秀人才都有用武之地,切實推動資本、技術等資源流向鄉村建設,讓鄉村成為創業熱土。
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振興。農村文化生態體系是一個複雜的、有機的系統,需要系統設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方面,要適應農民的文化需求,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主動性。文化來源於人民群眾,亦增益於人民群眾,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豐富精神生活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熱切願望,對文化的需求也就明顯提升。鄉村文化不僅是鄉村土地表面文化現象的綜合體現,還是特定鄉村地域的獨特精神展現,因此,繁榮鄉村文化適應當地群眾的需求和認識,做到主流文化與多樣文化間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大力發揚民族文化,走好文化產業相互融合的道路。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是文化振興鄉村的重要體現,每一個鄉村都有著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寶庫,可以從中找到促進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按照可持續發展理念,走好鄉村文化與生產生活相互融合的道路,既實現農民增收,又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持續注入更大文化動能。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它不僅順應了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本質要求。「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已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美的鄉村振興藍圖,我們定要一筆一划寫好鄉村振興新篇章,奮力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
作者:淦宇
責編:張慕琪
校對:趙一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