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一名作者對魔獸世界各種族的歷史背景進行了研究,並參照現實中的史實進行了對應。不論從行文嚴謹程度還是知識的廣博,都是一篇值得一讀的佳作!
《魔獸世界》有幾大重要的文化背景來源:
1.傳統的以《魔戒》為代表的歐洲奇幻(特別是英文奇幻),以及衍生出來的「龍與地下城」等奇幻文化。這部分構成了整個世界觀的基本框架和認知符號。
2.歐洲神話(希臘、北歐),這部分主要集中在創世論。
3.歐洲史。
4.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和文明的文化符號。
5.世界各地的宗教和信仰。
其中1、2點和本問題關係不是非常密切,4、5點是最密切的,也是大家普遍關注的;但是第3點很容易被人忽略。所以我就圍繞歐洲史來回答這個問題。
人類:
人類的歷史和聯盟的歷史是無法分割的。聯盟的歷史以歐洲史和英國史作為主要參考來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時代):
前聯盟時期- 即阿拉索帝國建立到解體的年代,對應歐洲古典時期;
洛丹倫聯盟時期- 以洛丹倫王國為核心的聯盟時期,對應中世紀;
新聯盟時期- 即現在(WOW裡的)聯盟,中世紀末期到開始向近現代過渡時期;
阿拉索帝國的英格蘭情節,聯盟的前身即最早的人類政權——阿拉索帝國。關於阿拉索帝國的信息並不多,如果對應地球上人類的歷史來看,阿拉索時代(至少其早期)應該更接近於某種歷史與神話傳說相結合的時代。
古英格蘭史和神話傳說,是西方奇幻(更準確說是英文奇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料供應商。首先不列顛島那富有特色的輪廓就不止一次的被異化為一個個有著龍、魔法與地下城的神奇大陸,出現在不同的奇幻作品中。不難想像,以人性的自我和本我而言,很難把自己異化成精靈、獸人之類的設定,因為它們顯然是只為異族外邦準備的。所以,魔獸世界中的人類,其初始原型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
不列顛、維斯特洛與東部王國不得不說的故事
我們知道世界各地都流傳著一些看似歷史實則神話的故事,中國有炎黃堯舜禹,蘇美爾有吉爾伽美什,英格蘭有亞瑟王。如果我們分析「阿拉索」(Arathor)這個詞,不難發現其詞源是Arthur,或者至少與Arthur同源。這裡的Arthur當然是指亞瑟王,古英格蘭神話中的英雄,統一英格蘭的王者,將其異化為艾澤拉斯人類最早政權的名稱,可謂是實至名歸。阿拉希帝國發源於阿拉希高地,定都於激流堡。在遊戲中我們可以看多很多極具不列顛特色的景色
阿拉希高地的巨石陣
巨石陣是古老英國文明的象徵
阿拉索帝國的開國領袖索拉丁大帝為了抵禦西北部阿曼尼帝國的侵襲而下令修建了索拉丁城牆,隔絕了阿拉希高地與希爾斯布萊德丘陵
羅馬帝國哈德良大帝為抵禦北部皮克特人的侵襲而下令修建了哈德良長城,隔絕了英格蘭與北部的蘇格蘭丘陵與山地地區
無論是《魔獸世界》中出現的人類「七大王國」,還是《冰與火之歌》中的「維斯特洛七大王國」,在形式上都源自持續400餘年的英格蘭七國時代(Heptarchy)。當然我們沒法把七國一一對應,而且那樣做也太low了。
洛丹倫聯盟短暫的「中世紀」
洛丹倫聯盟在各方面都表現出了濃厚的中世紀色彩,但是在這樣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裡,中世紀那種多國封建體系註定是短暫的,很快各國在巨大的外部威脅之下,迅速投入到總體戰之中,並向現代集權國家的過渡。所以玩家更為熟悉的洛丹倫,實際上「中世紀」已近結束,封建制度正在瓦解,王國在向近現代的民族國家轉型。這個過程中,國王會強化中央集權與君主權威、削弱貴族勢力,就像路易十四所做的那樣。
巴羅夫家族是洛丹倫勢力最強大的貴族之一,其領地遍布整個洛丹倫中部,可謂富可敵國,這使他們也成了泰納瑞斯國王首要打擊對象:其領地與統治權被剝奪。最後巴羅夫家族出於復仇心理在徹底投靠亡靈天災,這些故事在WOW任務中有直接表現。
打擊貴族,沒收其地產,取消其特權,把佃農解放出來,傳統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趨於瓦解,農民湧入城鎮,人口稠密、商業發達的城市開始雨後春筍般的出現,這些在西歐歷史上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在洛丹倫自然也發生過。在《魔獸爭霸Ⅲ:混亂之治》的人族戰役中有一關的場景在安多哈爾。打開地圖不難發現安多哈爾和巴羅夫家族的農田一樣,坐落在洛丹倫中部,交通便利,適合作為面向全國的交通中心和貨物集散地。所以隨著貿易的興起,它很快便成為了洛丹倫的糧食交易中心。
洛丹倫聯盟鼎盛時期的形勢圖,該地圖標出了亡靈天災來襲前東部王國各勢力的範圍。這張地圖的信息量非常大,它和《魔獸世界》遊戲內的東部王國很不一樣是因為它是結合小說、漫畫等信息繪製的,比較忠於世界觀設定;而《魔獸世界》中的艾澤拉斯只是個縮小版的主題樂園。
巨大的圓頂和高聳的尖塔,洛丹倫都城充斥著典型的拜佔庭式建築。洛丹倫的陷落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樣,在兩個世界各自都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標誌著帝國的滅亡、舊秩序的解體,以及混沌的開始。當然這並不是在暗示天災在隱射奧斯曼人,亡靈天災的靈感來源是民間傳說、吸血鬼故事與弗蘭肯斯坦式的黑暗哥特文化。
斯坦索姆作為洛丹倫的城市,卻與數千裡之外的暴風城保持了建築風格的高度一致...實際上這是暴雪早期開發資源不足,素材回收利用的後果,後來就將錯就錯下去了。當然我想也有可能與其港口城市的身份有關,也許這個城市就是暴風城的航海者們開拓前往洛丹倫的航線時建立的。
如果沒有天災瘟疫,安多哈爾會發展成繼洛丹倫都城、斯坦索姆之後又一個大都市。鑑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也許會成為洛丹倫新的政治中心。
奧特蘭克(Alterac)的詞源可能是阿爾卑斯(Alps)和奧地利(Austria),結合其遊戲內的環境與氣候進一步引申就是中歐的山地國家。
達拉然是一個魔法城邦(Magocracy),這是一個專有名詞,源於D&D,發揚光大於各類奇幻設定,比如《魔法門》系列中著名的七城聯邦。具體來講就是法師議會統治的自治城市。魔法城邦存在的目的就是學習和研究魔法,類似的設定還有《冰與火之歌》中的學城(Citadel)。其歷史原型是歐洲中世紀的大學。中世紀的大學屬於自治的師生聯合體,和貴族封地或自治市鎮一樣擁有領地、建築和農田,許多大學甚至擁有對其師生的司法仲裁權和在其他領地的治外法權。
吉爾尼斯看起來就像是把工業化成果完全剔除後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特別是陰森的氣氛和多雨的氣候還原度非常高。庫爾提拉斯目前沒有任何原畫和其他美術作品。不過個人猜測,庫爾提拉斯應該會以善於航海的歐洲國家,比如威尼斯共和國或者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洛丹倫聯盟的外族成員:矮人與高等精靈會在其他篇裡提到,這裡就不再贅述。
洛丹倫聯盟是在應對外部威脅時,被動的、相對倉促的情況下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聯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普世價值」:正義、和平、公正、信念..看似源於聖光信仰的啟示性質的文字,其背後的真正含義是:艾澤拉斯屬於原生種族和文明;獸人是入侵者,驅逐獸人是伸張正義。這種設定的來源,自然是歐洲在歷史上面對的、不止一次的來自東方的蠻族與帝國的入侵。
很快外部威脅被解決,聯盟也迅速的產生了離心力,各邦之間的共識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爭分奪利、勾心鬥角。泰瑞納斯國王不得已用十分武斷的方式來維持聯盟的統一。這樣一個聯盟在天災瘟疫面前也是脆弱不堪的。但即便如此,其自身的組織資源依然是十分豐富的,所以在暴風城主導下聯盟很快就重新煥發生機。
暴風王國與新聯盟
當洛丹倫滅亡後,以暴風王國為核心的新聯盟取代了洛丹倫聯盟。聯盟的重心南移,暴風城逐漸發展成為聯盟新的中心。而我們在前文提到的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依然在繼續。隨著洛丹倫的淪陷,大批人類難民出逃,一部分隨著吉安娜·普羅德摩爾女士前往卡利姆多開闢新殖民地,另外一部分則來到了暴風王國,就像當年暴風城淪陷時,大批人類難民北上前往洛丹倫一樣。大批的無地難民意味著廉價的勞動力,以及潛在的巨大市場和商業機會。
瓦裡安國王回歸後更是極大的加速了這個進程。貴族、宗教兩大傳統勢力被迅速削弱,國王的權力被空前加強,在打擊貴族豪強的同時,瓦裡安大興土木、整備軍隊、樹立個人雕塑,大有路易十四「朕即國家」的作風。(當然作為一個奇幻世界,其表現方式也很有史詩感:把持朝政普瑞斯託女伯爵是邪惡的黑龍公主!宗教領袖本尼迪塔斯是邪教頭目!聯盟的勇士啊,跟隨國王幹爛他們!)
矮人與侏儒的工業文明也在加速這個進程。暴風城到鐵爐堡的地鐵可以讓最近的工業成果、理念與產品快速的送到千裡之外的暴風城。矮人和侏儒們也開拓了一個新的工業區(矮人區)作為鐵爐堡的延伸(此外暗夜精靈們處於其親近自然的天性聚集在了花園區)。海港更是讓暴風城擁有了洛丹倫都城無法想像的交通優勢。卡利姆多的盟友們和其他中立勢力的商人,可以很方便的到達暴風城開展商業交往與其他活動。而重建後的暴風城擁有完善的規劃,也恰到好處的適應了這個過程。最終暴風城發展成為了一座十分「國際化」(或者叫「族際化」,也許應該叫多元化)的城市,是艾澤拉斯一個重要的商業、交通和交往中心,大概也是這個星球規模最大、最有經濟活力的城市了吧。
新聯盟作為洛丹倫聯盟的直接繼承者,在初期一樣陷於某種被動的境地。暴風城陷於奧妮克西婭的陰謀之中,直到國王回歸後全面整頓,聯盟開始迅速改變。我們在前文說道,人類代表著盎格魯-撒克遜文化;那麼人類主導的聯盟,自然也代表了盎格魯-撒克遜主義所主導的世界秩序。這個秩序可以這樣理解:隨著其他威脅越來越大,聯盟不得不對部落做出相當的妥協,一方面聯盟可以和部落分享艾澤拉斯,但部落休想破壞聯盟的秩序與規則,也不要妄想佔據那些富饒的土地;另外一方面,接納有同構關係的種族加入聯盟,比如暗夜精靈一樣以艾澤拉斯守護者自居,再比如德萊尼人有共同的信仰體系。同構關係意味著高度的共識和集體安全,在這樣一個體系下,各成員不需要擔心會吃虧或者會被大國壓制;反倒是各成員會呼籲大國負起責任,就像瓦裡安在聯盟其他各族領袖的擁戴甚至是要求下升格為至高王。
在官方小說《狼之心》中生動的描寫了一場聯盟的首腦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是否允許狼人加入聯盟。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出聯盟對於其成員的資格審查是十分嚴格的,有漫長的辯證過程。正是這種嚴苛的手續,才保證了各成員之間高度同構的關係,維持了聯盟的團結與強大。相比之下,地精加入部落是薩爾引薦,地獄咆哮點頭即可。
這座城市入口處有巨大的雕像;河道把城市劃分為若干個城區,其中一個城區是世界聞名的經濟中心,集中了銀行和其他財經機構;外來移民聚集在特定的街道和城區。我說的是紐約市(自由女神像、曼哈頓、唐人街和小義大利),也可以是暴風城(聯盟諸英雄雕像、貿易區、矮人區)。從前文的盎格魯-撒克遜主義情節展開來講,暴風城就如美國(紐約)一樣繁榮強大也是有一層隱喻含義的。
熊貓人選擇陣營時的文字說的十分明白:「團結的」聯盟、「鬆散的」部落。雖然看起來大大酋長乾綱獨斷的部落比多邊主義的聯盟更加強調的團結和統一。實際上部落是一個缺乏共識的臨時共同體,像是一群現實主義者為了短期利益暫時聯合在一起。
所以最後我們再一次給出結論:人類代表了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人類主導的聯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主義主導的世界秩序與體系的表現。聯盟自身的定位就是類似北約的秩序維護者與反秩序行為的仲裁者。至於暴風王國,它正處在的歷史坐標是:在向現代的、中央集權、有主權邊界的民族國家轉型的中世紀末期封建王國。
獸人
西方文化中,有兩個現象(或者說事件)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其中一個曰「城市的陷落」。西方文明在早期本質上均是城邦文明,即使有的城邦發展成了幅員遼闊的帝國,也保留了十分濃烈的城邦色彩。所以關鍵城市的興衰往往變得十分重要,因為它往往能結束和開啟一個時代。羅馬的陷落意味著西歐古典世界的結束、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則意味著東羅馬的滅亡和正教會法統的式微。在WOW中,我們之前提過,洛丹倫都城的陷落就是一種此類事件。實際上WOW中還有其他城市的陷落:如暴風城曾的陷落,還有5.0末期奧格瑞瑪的陷落等,基本上都伴隨著重大的變故。(順帶一提,還有塞拉摩的毀滅,稍後會有這方面的詳述。)
另外一個現象,曰「遷徙」。摩西出埃及、奧德修斯的奧德賽、埃涅阿斯從特魯伊出逃前往義大利、「五月花號」的清教徒們前往新大陸....往往緊隨著遷徙的就是「建立新家園」。這種遷徙文化客觀上促成了今天的世界格局。在WOW中,遷徙文化表現的就更加直接了:我們之前提到人類諸王國就是阿拉索帝國的貴族遷徙開拓新領地形成的;吉安娜帶領一批移民建立了塞拉摩;維綸帶著德萊尼人乘坐埃索達逃出德拉諾(順帶一提,埃索達=Exodar,出埃及記=Exodus,德萊尼人的流亡故事也和猶太人十分相似),以及我們接下來要談的:薩爾建立的新部落。
薩爾的主角光環
舊部落沒有什麼可談的,就是西歐對於東方蠻族的刻板印象,幾乎所有奇幻作品裡的獸人都是這個來源。但是新部落就不同了,其表層是遊牧蠻族,但內核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說到新部落就不能繞開薩爾。如果魔獸系列的所有角色按照戲份做個排行,薩爾排第二,估計也沒有敢排第一了。我們之所以說薩爾是主角,是因為這個角色本身就是一大批主角揉合而成的,幾乎從希臘的喜劇、到聖經故事,所有偉大領袖和領路人的影子,都能在薩爾身上找到。
在敦霍爾德領導獸人起義,和古羅馬的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只是斯巴達克斯在試圖渡過墨西拿海峽前往西西里時失敗,最後覆滅;而薩爾自然有主角光環,順利橫渡無盡之海前往卡利姆多建立了新部落。
有多少人記得《魔獸爭霸Ⅲ:冰封王座》的官方自定義戰役《獸族大逃亡》?這段劇情是屬於正史裡的,講述了薩爾在帶領獸人前往卡利姆多的途中經過一個小島,並結識了暗矛部族,幫助擊殺了島上的海妖。如果你讀過《奧德賽》中的《海妖之歌》,肯定不會對這段故事感到陌生。當然薩爾的做法比奧德修斯來的更加簡單粗暴。
埃涅阿斯來到義大利建立了王國,他的後代羅慕路斯建立了羅馬。當然在薩爾身上,兩者的事跡合一了。一隻母狼養育了日後羅馬的建立者,而狼對於獸人本身就是親如骨肉的存在,特別是對於薩爾出身的霜狼氏族而言。
奧格瑞瑪不是一天建成的
在前文看起來很開玩笑的把薩爾建立奧格瑞瑪和羅馬的建立相提並論,實際上我並沒有開玩笑。我們不妨看看暴雪玩的這個文字遊戲:
我們都知道,羅馬的城名來源於其建立者羅慕路斯:
Roumulus→Roma(拉丁語)→Rome(英語)
我們也還知道,奧格瑞瑪的城名源於先代大酋長奧格瑞姆·毀滅之錘:
Orgrim→Orgrimmar
不難發現其起名規則和羅馬的命名是一致的,只是在結尾加了個 r 來突出獸人語言的厚重感。之前提過,舊部落的確還是那個舊部落,但新部落就不是了。如果聯繫地球人類歷史來講,在古典時代早期,部落和部落聯盟會從遊牧生產漸漸向穩定的農業生產過渡,而隨後處於商業、安全等必要,聚落聚集產生城邦。羅馬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城邦勵志史:一個渺小的城邦,艱苦奮鬥變成了一個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龐大帝國,更是人類古典世界所能發展處的極限了。對於新部落來講,奧格瑞瑪就是新部落城邦,通向羅馬的歷史進程才剛剛開始。所以WOW中的獸人表面上和其他遊戲一樣隱喻東方蠻族,但實際上,從內在來講,他們是羅馬人。更準確的描述是:奧格瑞瑪和新部落的原型是羅馬。古典時代並沒有現代民族國家,像聯盟那樣圍繞種族來展開這個話題並不合適,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當然獸人作為部落的核心,用其指代奧格瑞瑪理論上也是可以的,特別是在加爾魯什·地獄咆哮當政時期。
新部落圍繞奧格瑞瑪也建立了一套與聯盟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我們在前文歸納了聯盟在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而部落在向古典城邦國家轉型。部落特別的地方是大酋長制度。大酋長是部落的最高領袖,其地位是高於各種族/主城/王國/政權領袖的。這就讓一些事件的發生成為了可能,比如:前文提到新種族的加入,大酋長點頭即可;再比如幽暗城之戰後,薩爾直接派遣庫卡隆接管幽暗城。這種類似匈牙利事件與布拉格之春的冷戰範式劇情,是絕對不可能出現在聯盟方的。
城邦國家的建構也決定了奧格瑞瑪與部落其他城市在政治地位上絕對是不平等的,這種關係就如同羅馬和其他義大利城市、義大利和其他行省一樣。雷霆崖和鏽水港也許勉強相當於義大利城市,而幽暗城和銀月城就是偏遠的行省了。所以部落有明顯的核心區、邊緣區的概念,而聯盟雖然在經濟、交通活動上有這種區分,但政治上是不存在的。
與聯盟團結在共識與同構中不同,部落是一個十分缺乏共識的組織,其結果就是一個「內實外松」的結構:在其核心區域(即卡利姆多中部)存在基於對新部落理念認同的共識,獸人、巨魔、地精和牛頭人,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信仰習俗,都不會有他們與部落其他種族之間那種巨大差異。但在被遺忘者和血精靈的眼裡,部落永遠是臨時盟友,大家只是為了生存下去才迫不得已走到一起而已。一旦生存問題解決,散夥是最自然的選擇了,可謂同床異夢。所以大酋長必須緊盯所有的盟友,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就不大省心的盟友。
古典城邦十分熱衷於修建角鬥場(競技場)。城邦軍隊是由公民組成的,公民的尚武程度往往直接決定了該城邦的戰鬥力,角鬥活動一方面培養尚武傳統,另一方面又是一大娛樂消遣。伴隨其往往還有政客與公眾的互動、公共話題的討論等,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城邦的凝聚力。
官方小說《天崩地裂》中對奧格瑞瑪重建的原因有所描述——火災。歷史上同類事件,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尼祿時期的羅馬大火,有野史認為大火是暴君尼祿所謂,目的是重新規劃建造一座更華麗的城市(當然也有說純粹為了取樂)。無論如何,地獄咆哮監督下重建的奧格瑞瑪的確比以前更加華麗了,而且他也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暴君。
為什麼塞拉摩會毀滅?
當我們認定「奧格瑞瑪=羅馬」以後,會欣喜的發現命中注定與羅馬一決雌雄的城市也在WOW中出現了:塞拉摩。塞拉摩建立的緣由和奧格瑞瑪是一樣的:移民開拓的新殖民地。而且其成型比奧格瑞瑪更早、也擁有十分強大的實力。從WarⅢ額外戰役來看,塞拉摩鼎盛時期控制了卡利姆多的東海岸。雷克薩也是很艱難的才換來了塞拉摩與奧格瑞瑪之間的和平。
讓我們回到地球。在地中海東部,曾經存在過一個十分善於航海經商的民族叫迦南人,他們同屬閃米特人的一支,和猶太人是近親。當然他們還有一個希臘人取的更加響亮的名字——腓尼基人。腓尼基人來帶北非發現一不錯的地方,就建立了一座城市,並將其命名為「新的城市」,音譯腓尼基語就是「迦太基」。迦太基是完全可以和羅馬相媲美的偉大城市,是擁有有發達商業和強大海軍的城邦。迦太基為了爭奪地中海霸權,和羅馬之間的恩恩怨怨我想不用贅述了。我們認定羅馬人的故事在奧格瑞瑪重演,那麼能夠出演迦太基的也只有塞拉摩了。所以塞拉摩的毀滅幾乎可以說是註定的,而並非是遊戲平衡性、均衡聯盟部落雙方的城市數量之類的原因(說道平衡性最大的影響無非法師傳送門,但實際上在遊戲裡並沒有移除)。
一山不容二虎。無論是地中海霸權還是卡利姆多東海岸的霸權,都只能控制在唯一的一方手裡。也許在薩爾和吉安娜的斡旋下會有和平,可一旦任意一方的領袖發生更換,就有能全面開戰。戴林·普羅德摩爾如此,地獄咆哮更是如此。
羅馬人在戰勝迦太基後徹底毀滅了該城市,為了防止其重建還特意在周圍土地撒鹽使其鹽鹼化無法種植作物...這種斬草除根的做法顯然也被艾澤拉斯的「羅馬人」學到了:魔法炸彈產生的遺留依然在肆虐著塞拉摩廢墟。
總結
寫到這裡基本上想說的也都說完了,總結一下。
聯盟與部落的衝突,以及人類大戰獸人,其實是個「關公戰秦瓊」的敘事:現代民族國家與古典城邦國家在架空世界裡的偶遇;從文化來源上講,是後世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大戰先輩羅馬人。當然暴雪也並沒有把其描述的那麼嚴肅,在配合其歷史文化大雜燴的作風,也只是一種異化再現罷了。
來源:知乎 作者:Mask G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