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需要鼓勵的偵探君
來源:金融街偵探
話題不斷的《創造101》收官了,票選出的11位少女以「火箭少女」的組合名出道。
昨晚的總決賽從晚上七點半開始直播,歷時四個小時,堪比春晚。而據騰訊視頻官方數據,有6300萬人觀看了這次直播。
《創造101》的火爆之前,面向女生選秀的綜藝節目已經很久沒激起浪花了。
當微博熱搜和年輕人都在討論王菊之時,少有人知道段林希在同期播出的《奇葩大會》講述了自己成名後迅速隕落,去做微商的故事——她是2011年快女全國總冠軍。而因為「臉大」上了熱搜的《創造101》選手強東玥,是2016年超級女聲的全國十強。
沒錯,2016年還舉辦過超級女聲。
(《創造101》累計播放量已達48.6億 來源:貓眼專業版)
資本都愛小姐姐
世道不同了,「pk」變成「battle」、「投票」變成「pick」。選秀的玩法變了,永恆不變的是人類對於美色的追求。101個秀色可餐、青春靚麗的小姐姐一下子站在那裡,即使什麼都不幹,偵探君的眼球也難以挪開啊。
不同於草根選秀,參加《創造101》的女孩被稱為練習生。她們來自各個經紀公司,上節目前就歷經層層選拔,唱歌、舞蹈、綜藝感甚至表情管理都被嚴格訓練,已經是「半成品」的藝人,少數如陳芳語甚至已經出道多年。
官方宣稱,457家公司,13778名練習生中,只有40家公司和101名女孩有機會進入節目。101個女孩最後只有11人能通過節目組成偶像團體,出道成功。
殘酷的競爭背後是各路資本角力。這40家公司有市值百億的上市公司,如華誼兄弟、歡瑞世紀;有的在藝人經紀領域聲望頗高,比如英皇娛樂、環球音樂;有的運作偶像團體經驗豐富,比如樂華娛樂、可米領譽;還有一些新晉經紀公司也來女團市場分一杯羹。
節目的商業價值也隨著話題度水漲船高,從開播的7個品牌客戶,到現在十幾家客戶,且仍有品牌正在洽談中。兼節目製作方和平臺於一身的騰訊視頻自然賺得盆滿缽滿。
(各大讚助商花樣打廣告來源:娛樂蜂報)
而《創造101》的巨大流量和商業價值也被騰訊用來推廣自己產品。
在全民抖音的風潮下,騰訊把此前下架的短視頻產品微視重新擺到公司重要戰略地位。坊間盛傳的30億補貼方案雖然尚未證實,但宣傳早已在全網鋪開,《創造101》的女團發起人黃子韜也被微視籤下做代言人。而微視用戶可以為小姐姐多投票的規則,雖然被一些粉絲指「吃相難看」,但為了讓偶像脫穎而出,也只能妥協了。
如果說今年網際網路短視頻江湖將廝殺慘烈,那麼微視在《創造101》的營銷一定是重要的節點。
投票規則
創造101大火,因為做對了這些事
滿屏幕的大長腿並沒有讓偵探君失去理智。今年的《創造101》讓人隱隱想起「超女」鼎盛時期的2005、2006年。如果好色是娛樂市場的第一生產力,那麼為什麼這十幾年間都沒有現象級的女子選秀綜藝再度「霸屏」?《創造101》究竟做對了哪些事?
偵探君就知道一個不太成功的案例。王思聰旗下的熊貓TV在2016年就曾試水女子選秀市場,整合湖南衛視團隊,推出24小時養成式直播綜藝《hello!女神》。但後來被廣電總局下架,並沒有泛起太大波瀾。一些網友的評論或許道出了原因:
」民選「形同虛設
節目低俗,打擦邊球
可見女子選秀節目真的難做,即使有資本、有美女、有團隊還有流行的直播模式,依舊可能失敗。
偵探君曾通過多方渠道聯繫節目製作方,截至發稿未獲得答覆。而在偵探君看來,《創造101》的成功是因為做到了這幾件事:
1.購買了韓國《Produce101》的版權,移植節目模式,加入中國特色。原版節目的成功成為引進節目的一道保險。更何況「山寨」的《偶像練習生》也先一步證明偶像團體選秀在中國市場是可行的;
2.參賽的練習生個人實力比較高,經紀公司都比較成熟。顏值和才藝保證了唱跳表演的精彩程度。而《hello!女神》裡大胸長腿的網紅做一些「擦邊球」的簡單遊戲,很難讓粉絲真正對「女神」產生好感。或許一時有話題度,終究品位不高;
3.「逆風翻盤,向陽而生」的主題設置很聰明。節目一開始就道出了中國女團市場的現狀,多為已解散團體的成員想通過這個節目重新出發。奮鬥的人設立好,成長的劇本寫下,整個節目的故事線就清晰了,更容易讓粉絲產生好感。而勵志的主題也被審查部門青睞,節目被叫停或整改的風險降低;
以上的種種策略,配合騰訊強大的平臺優勢和資本優勢,《創造101》的「女色」生意才得以成功。
加之王菊的意外走紅,這個原本屬於飯圈文化的選秀真正走入大眾視野。
讓「好色」的人掏錢
今非昔比,十幾年前「玉米」、「涼粉」在街上攔下路人為偶像簡訊投票,全民狂歡的盛況已很難復刻。年輕人不再坐在電視機前,收視率逐漸被點擊率取代。
在這十幾年間,直播平臺、短視頻、微博和二次元圈子取代電視節目,成了平民造星的渠道。2016年湖南衛視重啟《超級女聲》並只在芒果TV播出,是一次透支品牌的賭博。最後選出的冠軍圈9是一位二次元少女。種種討好年輕群體的行為並沒有獲得反響:圈9甚至比段林希的爆紅更加短暫——如果有過的話。而節目官微宣布冠軍的那條微博只有200多條轉發,十分慘澹。
女子偶像團體選秀或許是突出重圍的一種解法,但尚不成熟的市場仍有諸多問題。澎湃新聞就如此評論:
「韓流模式的語境下,偶像團體是消費社會產物,而且擁有成熟的偶像消費市場,國內這個市場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都並不成熟,娛樂公司群雄逐鹿的狀態下,培養女團種子選手不過是分散風險的一種方式,專攻偶像製造的公司成果更引人注目一些,但整個市場缺乏真正有影響力的培育者。
偶像是生產消費符號的一個環節,如果不能成為被消費對象,不能在生產女團的同時培養出習慣掏錢的市場,女團是沒有明天的。」
目前國內女團的製造有兩種模式:
韓國團體的練習生模式,經紀公司招募大量成員,進行長時間的封閉式訓練,合格的成員將以組合的形式出道。這種模式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大,練習生淘汰率非常高。
或是效仿日本的女團模式,通過選拔招募一批成員後即可出道,在線下劇場表演、舉辦巡迴演唱會等方式展開活動,成員的能力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這種模式可以更早地獲得營收。
所以對於經紀公司來說,如何在選秀節目熱度褪去後,為成員們制定正確的路線規劃,並總結成系統經驗,便於娛樂工業複製模式,在偶像文化積澱尚淺的中國仍是一個難題。
而短視頻、直播平臺的女網紅們已找到」女色變現「的方式,通過直播互動或者爆紅作品吸粉,獲得大合同和「刷禮物」,然後邁向主流的生財之道已經成熟。
《創造101》選出的「中國最強女團」,在出道伊始已有了很高的聲量,但在節目之後,這個18個月後即自動解散的女團能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的系統化女團之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