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發布了首款商用臺式機,與傳統PC不同的是,華為的這款MateStation B515真正加入了智慧化地協同運作功能,加強了與各個移動終端之間的聯繫,成為當前商用PC領域最具創新型的產品,而這也將會帶來商用PC領域的大變革。對於行業市場來說,華為的此次出手,不僅為行業產品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還讓一直沉寂的市場煥發了新的生機,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華為在2020年8月份剛剛推出了MatebookB系列新產品,它一直都在PC領域進行著商業化的探索,華為Matebook13、Matebook14的出現,使得筆記本電腦市場再添一個強力的競爭對手。此時華為再進入商用PC市場,到底是為了彌補智慧型手機業務上的不足?還是有其他新的謀劃?
華為MateStation B515表現怎麼樣?
HUAWEI MateStation B515搭載的是Windows10系統,配備了AMD 7nm八核處理器,華為為用戶提供了銳龍5 4600G和銳龍7 4700G兩種型號,用戶可以根據需求來進行選擇,它可以滿足重度辦公與專業辦公等多種場景的辦公需求。該款PC臺式機搭配了8GB+1TB、4GB+4GB+256GB的內存選擇,其中後一個版本選擇是的256GB的固態硬碟,提升了存儲速度,降低了存儲空間。除此之外,MateStation B515還搭配了23.8英寸的全面屏顯示屏,具備了護眼功能;格柵式的主機箱面板,不僅外觀上十分美觀,在性能上的優勢也十分明顯。
當然了,MateStation B515還搭載了高效靜音散熱系統,特別是其採用的智能溫控系統,可以根據各個器件的溫度變化來對散熱功效進行實時的調整,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散熱器的使用效率。MateStation B515鍵盤內置NFC功能,手機觸碰之後可直接進行文件的傳輸;鍵盤的指紋按鍵和開關機鍵進行了合併,用戶開機再也不用彎腰去按主機箱上的按鈕來開關機了;另外,該款PC還配置了USB-C接口、RJ45、USB、HDMI、VGA串口等多種接口,內置了雙天線WIFI和藍牙BT5.0,讓商務操作更為方便。
從該PC的整體表現來看,其不僅在性能配置上相比行業內產品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還加入了很多智能化的功能,用戶在進行多屏協作、商務應用等操作的時候也更為便利。企業公司的員工使用它來進行日常辦公、簡單的操作等都是足夠的。其智能化的操作功能還能間接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產品的商務化的水平很高。
商用臺式機真的還有市場嗎?
根據數據顯示,國內的PC市場每年至少也要達到2850萬臺的水平,而臺式機的需求量佔比可達到70%以上,這其中都是可運作的空間。特別是現在的商務辦公越來越趨向於辦公移動化、碎片化,傳統的PC性能老化,功能上也很難滿足現代化的移動辦公需求。它們無法進行移動,不能與智慧型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進行數據共享,使得商業用戶在使用的時候十分不便,弊端已經是很明顯,這才使得PC臺式機的市場被進一步擠壓。而無論是在操作上,還是在安全性上,傳統PC都無法滿足當前的商業市場了。
華為在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市場浸淫多年,有著很多款優秀的產品,在行業市場內的反響很好,這就為其進入PC臺式機市場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華為在智能AI、雲技術等方面都有著很不錯的研究,將它們應用到PC臺式機上,可以大大提升產品的功能性,又能豐富華為的產品生態,這是很重要的。
華為MateStation B515或許還只是試水,之後華為還將會有更加出色的產品,這意味著華為很可能在PC臺式機市場獲得更多的產品優勢。再結合智慧型手機、手錶、平板以及電視等智能硬體產品,華為的智能硬體生態,正在逐步完善。
新業務能拯救華為?
現在的華為在智慧型手機業務上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但從此次其推出PC臺式機的操作來看,並不是一時興起而為之,這必然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市場調研和產品研發才推出的新產品,也就是說PC臺式機很可能是華為早就已經開始在推進的項目。而此時如果PC臺式機產品能夠進入市場並幫助華為佔領一部分的市場份額,那麼,很可能會極大的緩解華為當前的不利處境,為其之後進行其他方面的商務操作提供一定的可運作空間。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MateStation B515確實顛覆了現階段的PC臺式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其到底能不能在市場中獲得更好的表現,還要看如何去進行市場推進,如何在聯想、惠普、戴爾等老牌廠商手裡搶到市場份額,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筆者認為華為現在推出商務PC臺式機,一方面是其早就進行了相關產品的研發,該產品已經趨向於成熟了;另一方面華為當前的處境很不好,積極在其他業務市場進行新的探索,可以為其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但華為到底能不能做好,能不能依靠新業務去佔領市場,還要看其之後的運營水平和狀態了。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