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2020年電影市場的救市之作,同時也是華誼救命稻草的《八佰》在上映之後票房一路飄紅,屢破2020年票房紀錄,截止到8月29日24時,已經獲得17.8億的票房,而貓眼專業版也將《八佰》的最終票房預測從23億上調到了30億。雖然獲得了超高的票房成績,但這部電影在上映最初就形成了口碑兩極分化的局勢,喜歡的人看得熱淚盈眶,不吝溢美之詞,不喜歡的人恨得咬牙切齒,甚至在豆瓣上打一星抵制,到底是怎樣的一部電影,能讓觀眾有如此大的觀感差異呢?這就不得不從《八佰》的故事背景說起。
《八佰》講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史稱&34;的中國國民革命軍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死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早在1938年,淞滬會戰剛剛結束,當時的中國電影人就敏感地意識到&34;題材的價值,於是拍攝了以這次戰鬥為原型的默片《八百壯士》。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臺灣拍攝了諸多抗戰電影,1975年的《八百壯士》正是在這時拍攝的,而管虎導演也從這部電影中獲取了很多靈感。
《八佰》遭到觀眾惡評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於這部電影對故事背景的敘述不清。在電影《八佰》中,只用開頭的一段文字將淞滬會戰的背景一帶而過,給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礙,如果你不能了解這些士兵為何而戰,觀影的代入感就自然大打折扣,而從之前洩露出的未刪減版劇情來看,故事背景敘述不清的原因並不是電影的刪減。臺灣版的《八百壯士》對於故事背景的描述則詳細得多,從日本的登陸戰講到&34;留守倉庫的前因,直到電影第50分鐘,倉庫戰才剛剛開始。單從這點來說,《八百壯士》的敘事要更加完整。反而為很多人所詬病的《八佰》的歷史改編並非什麼大問題,歷史題材電影對史實的改編是非常常見的,畢竟電影不是紀錄片。
在人物塑造上,雖然管虎很明顯想要塑造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但不得不說最後的結果是相當失敗的,團長、士兵、逃兵、記者,乍一看方方面面的人都有了,實則所有人物都很刻板空洞,比如張譯飾演的&34;,雖然張譯奉獻了自己高水準的演技,但貪生怕死的文人逃兵形象,卻是臉譜化和沒有新意的,再說歐豪的角色,他從逃兵轉變成誓死守倉庫的戰士,竟然只是因為聽到對岸群眾的歡呼喝彩,這個轉變實在是站不住腳。相比而言,臺灣版的《八百壯士》雖然沒有大篇幅展現眾多人物,卻更有人情味,從謝晉元團長和家人的訣別到送旗女童子軍楊慧敏和父親的戲份,都更真實細膩一些。
從《八佰》的幾個關鍵情節上看來,這部電影也的確是受到了《八百壯士》的影響,戰士們帶炸藥包自殺式爆破敵軍挖掘機是電影中的一處亮點情節,《八佰》拍得更加壯烈,租界人士冒死越橋送物資一段,在《八佰》中送的是電話線,而在《八百壯士》中,則是送旗,但是沒有成功,於是引出了下面女童子軍楊慧敏渡江送旗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楊慧敏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還因為&34;事件得到過宋美齡的接見。1975年版本的《八百壯士》中,由時年21歲的林青霞飾演楊慧敏,其後她正是憑藉這一角色獲得了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大陸版的《八佰》中,由唐藝昕飾演楊慧敏,只是這版的楊慧敏戲份較少,並沒有很多表現機會。
林青霞和楊慧敏,圖片來源於網絡
唐藝昕飾楊慧敏
歷史上的&34;,實際上只有420餘人,在從四行倉庫撤出之後,他們並沒有獲得自由,也沒有再上戰場,而是被困於租界的&34;,謝晉元也正是在這裡被汪偽政府買通叛兵殺害。在《八佰》中,有一筆帶過的&34;被繳械的情節,而在臺版《八百壯士》的結尾,謝晉元則帶著戰士奔赴新的使命。兩部電影都沒有交代的&34;結局,要遠比電影本身更令人唏噓。
《八百壯士》和《八佰》雖然出自兩岸不同的講述,但其精神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34;。
電影《八佰》的最後,鏡頭從&34;昔日奮戰的四行倉庫搖升,千瘡百孔的倉庫後是繁華的今日上海。四行倉庫作為一段歷史、一個警示屹立於此,讓國人知道作為弱國任人宰割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今日的我們只有牢記過去繼續前行,才能不負這些勇士曾經為國家復興拋灑的熱血。
今日四行倉庫,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