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1號選手 高嵩
各位好,歡迎收看今天的《話說長三角》,我是主持人高嵩。
今天要跟您分享的,是一個遲到了二十二年的諾言。位於江蘇的周莊古鎮,被稱為「中國第一水鄉」,各位可能都去過。古鎮往東跨過一條河,就到了上海青浦的金澤。兩地常年是擺渡來回,而連接兩岸的渡船,也促成了不少上海和江蘇的跨省聯姻,村民張泉勇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二年前,他把妻子從周莊迎娶過岸的時候曾經許下了一個諾言。他說:「你嫁給我吧,聽說這兒很快就要造橋了。有了橋,就什麼都方便了。」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村子裡的路一修再修,橋卻一直沒有架起來。老張每次和妻子回娘家還是得坐渡船,而且一般不敢留下來吃晚飯,因為天一黑船就得停,繞路回來得多花四十分鐘。每天晚上的五點半是最後一班船出發的時間,但通常都會再等一等,有不少村民在對岸的周莊上班,他們都得搭最後一班船回家。聽村子裡的人說,這個渡口已經運行了超過百年。除了晚上船不能開,遇到颱風、大霧天還得停航。造橋幾乎就成了所有村民的夢想。
直到去年,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交通的互連互通是基礎保障,而第一件事就是要打通省界斷頭路。借著這股東風,在去年八月兩岸的造橋工程終於啟動了。今年三月兩岸合龍,步行的通道已經開放,終於村民去對岸上班,不用再擔心天黑了回不了家,如果要過河去走個親戚,也可以踏踏實實地留下來吃頓晚飯。而那個遲到了二十二年的諾言,真的實現了。
當見證時代變遷的渡口,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座新橋,不僅讓老張的諾言實現,也讓兩岸百姓的生活更加緊密地相連。當然,撤渡架橋只是第一步,未來我們期待長三角一體化能讓三省一市的更多地方架起一座座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橋,讓更多的藍圖變為通途。而作為一個主持人,我也會繼續奔走在長三角的土地上,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座通往觀眾的橋,而這要從講好每一個長三角故事開始。感謝各位收看今天的《話說長三角》。
文藝類1號選手 齊岱澤
歡迎各位收看本期的《挑戰不可能》,我是小齊。
本期的主人公和大家一樣,都是萬千追夢人當中最普通的一員,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是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所以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了不起的齊岱澤。
這個小男孩對於主持人這個職業最初的印象是來自於他做法官的母親,那時候每次吃完飯都要看的一檔節目叫《今日說法》,以及那時屏幕裡的那位主持人。而當這個小朋友說「我也想成為電視裡的那個人」時,他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不可能,父母和朋友都對他說:「以你的能力,你不可能做到的,它太難了。」那直到成功地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他才開始有能力去丈量自己與舞臺之間的距離。直到大三終於有機會錄節目了,那這個機會叫《開講啦》。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開始去更多的獲得實踐的機會。但是第二個不可能,從屏幕對面的觀眾席傳了過來。每一條觀眾們非常嚴格的評價都讓他考慮自己要不要去放棄。但他又轉念一想,咱們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既然沒有人支持,那就創造出支持自己的人。
那再接下來他不斷去實踐。終於開始有一個人、一群人去肯定、去期待他。而在今天他帶著一個最大的不可能來到這個舞臺。這個不可能就是一直伴隨著他的不自信。那直到剛剛他來到舞臺中央和小撒老師並肩而立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來自己最後一次錄製《開講啦》的時候,無數次在幻想自己何時能夠和他同臺相遇。他突然感覺自己站在這裡,距離自己夢想的距離又近了那麼一點點。當然追逐夢想的腳步還在繼續,但是這一次的不可能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去挑戰。他只需要準備好話筒,面對著所有注視他的觀眾,一字一句地說出,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齊岱澤。謝謝!
新聞類2號選手 周瑜
歡迎收看《瞬間故事》,從瞬間看人間,我是今天的講述人周瑜。
2010年8月,甘肅舟曲(縣)突發泥石流,一夜之間小半個縣城被衝沒了,我去現場報導。兩天之後我精疲力竭,隨身帶的方便食品也吃完了,去買,第一家小賣店連水都賣光了,能喝的只剩下啤酒。第二家捲簾門已經拉了下來,好不容易敲開了,一看櫃檯都空了,我正準備走,櫃檯裡的大姐突然用濃重的甘肅口音問:「姑娘,哪兒來的?」我順手指了指袖子上的臺標,「上海過來的」。大姐突然顯得有點急說「你等等啊」,然後就轉身進屋了。再出來時拿著一個塑膠袋往我手裡塞說:「謝謝你們從那麼遠過來報導我們,家裡也沒多少吃的,拿著。」那個有點舊了的塑膠袋裡裝著三張這麼大、這麼厚的餅,很乾、很硬,真的不能說是好吃,可是那個口感我一直記著。我只是做我的本職工作,卻讓一個身處不幸的陌生人充滿了感激,這份工作我得對得起它。
我真的希望當年的大姐能看見今天的節目,告訴她,當您給我餅的那個瞬間,那個初出茅廬的小記者明白了,新聞不只客觀的數據和事實,那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有溫度在努力生活的人,關注他們的境遇是我的職責。
一個又一個人的命運也確實因為我們的持續關注發生了改變。2000年上海的朱阿婆撿回一個棄嬰,小軍龍一天天長大,可是因為沒有戶口上學都難。我們新聞人一直在持續地發問,制度有沒有給這些無辜的孩子一個合理的安排?直到2009年戶籍制度迎來了改變,2014年小軍龍的戶口和收養關係辦下來了,去年他上大學了。十八年的故事終於完滿告一段落,我自豪,幾代新聞人記錄的故事裡,也有我用力寫下的幾筆。
現在我的工作,每天晚上都要進行一場新聞直播訪談,面對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和他們心裡的榮耀、幸福、壓力、委屈。碰到坎、遇到阻力是常有的事,現在我還時常會想起大姐遞給我餅的那個瞬間,告訴自己,再試一次,再多想一個辦法。因為我們的堅持和關注,也許就是下一個故事溫暖的開始。謝謝!
文藝類2號選手 劉熙燁
讓國寶來傳情,歡迎收看《國寶會說話》,我是主持人劉熙燁。
如果編鐘會說話,或許它會對著現代鋼琴說:「瞧,我能奏出你身上所有黑白鍵盤的音符,可我卻比你大了兩千多歲呢,而且我在一個鐘體上還能夠發出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聲音,你聽。」——正鼓音、側鼓音。沉睡了兩千四百年的曾侯乙編鐘從擂鼓墩的泥土當中甦醒之後,以它恢宏的氣勢、豐富的樂律銘文、一鍾雙音的非凡效果驚豔了世界,在很多重要的歷史場合發出了它鏗鏘有力的中國之聲。而我有機會在曾侯乙原鐘的複製件上帶領著外國駐華大使敲響它的時候,我多麼想跟它說說話。我想告訴它,我看到了外交官眼裡的震撼和驚嘆,我想告訴它,我是多麼的驕傲呀。
和我一起敲響編鐘的是譚軍老師,就是他讓古老的編鐘煥發出了年輕的聲音。曾侯乙編鐘在出土的時候,鐘體保存完好,但是所有的鐘槌都已經腐爛了,所以他開始在鍾槌上下工夫,不停地試不停地改,有的時候甚至會用上「肉槌」,就是用手去拍打這個鐘體,就是為了尋找那個美妙的聲音。這些全都是和譚老師朝夕相處的夥伴,當譚老師小心翼翼地交給我的時候,再三地叮囑我說:「這可都是我的寶貝啊。」這裡邊有二十多年前在曾侯乙編鐘原件上演奏過的槌子。我來帶大家稍微地感受一下。木製的鐘槌在編鐘上發出的聲音可以圓潤而飽滿,可如果換成橡膠的鐘槌,它可以讓編鐘的聲音更加的醇厚綿延。不同的材質、不同的形狀,譚老師已經研究出了五十多種鍾槌。這些鍾槌讓曾侯乙編鐘不再是博物館裡面那個冰冷的青銅器,它讓我們看到了國之重器的響器之魂。我想帶大家來聽一聽古老而年輕的中國聲音。
這就是我們當代人發出的年輕聲音,謝謝大家。
新聞類3號選手 張楚雪
大家好,歡迎收看《今日關注》,我是主持人張楚雪。
提到「一帶一路」,您會想到什麼呢?是「國際經濟合作走廊」?還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沒錯,「一帶一路」很大,大到涉及上百個國家和數以億計的資金,但「一帶一路」也可以很小,小到關乎一個男孩。今天,我們一起來關注他的故事。
視頻裡的這個柬埔寨孩子叫沙利,因為能用十多種語言來叫賣旅遊紀念品,他成了「網紅」。2011年的時候我第一次到柬埔寨,我就發現當地能用多種語言叫賣的孩子很多。而他們大多都穿著破舊的衣服和不合腳的舊拖鞋。有的孩子怕賣貨時把鞋子跑壞了,於是就光著腳抱著鞋衝到遊客身邊。看見金髮碧眼的遊客,他們趕緊推銷:「請買一些紀念品吧,我們有很多漂亮的包。」看到能說粵語也能馬上切換:「靚仔,快點來買啊。」但是無論說什麼,他們都會加上一句:「我們需要賺錢、養家」。八年的小小賣貨郎生涯讓沙利學會了十多種語言,但為了生意,他常常顧不上吃飯,這在他的身體上留下了很明顯的痕跡。身高一米四,體重只有四十多斤的他,看起來很像個二年級的小學生對吧,但實際上,他已經15歲了。
而如今,這個少年終於可以放下身上沉重的擔子了。今年5月在「一帶一路」公益基金項目的資助下,沙利獲得了免費來華求學的機會。過去只會說中文的他,現在可以踏踏實實地坐在課堂上和來自全球各地的同學們一塊兒學著寫中文。而關於未來,沙利夢想著當企業家,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實現自己的夢想並幫助別人是沙利想做的,也是中國正在做的。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柬埔寨修建了更快的鐵路,獲得了更多的投資,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沙利」走進了課堂。讀書的孩子多了,賣貨的孩子少了,小到關乎一個男孩的「一帶一路」,正切實地贏得信賴,惠及世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或許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初衷。
感謝收看《今日關注》,我們明天再見。
文藝類3號選手 孔皓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匠心傳承》,我是主持人孔皓。
我手裡的這把扇子是中國戲曲舞臺上最常用的一個道具。那它的主人是誰呢?照片上的人是豫劇大師常香玉先生的弟子,被譽為「中原第一小生」的王希玲,在生活裡我也叫她姥姥。這把扇子就是她在豫劇《風流才子》中飾演唐伯虎時的重要道具。它在臺上的每一次翻轉開合都是姥姥「不瘋魔不成活」的匠心寫照。
三十年前,《風流才子》第一次和觀眾們見面,為了展現唐伯虎詩、書、畫三絕的才子形象,排完戲回家的姥姥在飯桌上還忍不住用筷子蘸著菜湯寫寫畫畫。三十年過後的今天,七十五歲高齡、裝著人工膝蓋的姥姥仍然堅持著踩上三寸的厚底靴被人攙扶到臺側,可當鼓點響起的瞬間,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在臺上走得步步生風。這種忘我的精神也讓我明白,原來匠心就是在重複的歲月裡對得起每一寸光陰。
姥姥的匠心就像這扇面上的畫一樣,一經亮相那就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把扇子在二十年前就曾跟著姥姥把豫劇帶出了國門,一位外國觀眾演出結束後深情地握著姥姥的手,他說:「這齣戲精彩得我看兩遍都覺得不夠。」您看,二十年前我們對於文化自信或許還沒有很明晰的認知,但在那一刻,我們也真切地感到了在新時代構築文化高地的可能。
2017年我去了美國留學,姥姥鄭重地把這扇子交到了我的手裡,她說:「都說戲比天大,但這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堅守,咱家這根弦到了你這兒可不能斷啊。」我知道,這把扇子背後,姥姥教給我的不僅是從初心到匠心的堅守,也是從傳承到傳播的重擔。隻身在海外的日子,這把扇子將陪我一同度過。不論是站在這個舞臺還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我都要把血脈裡的文化講給你聽。感謝您收看本期《匠心傳承》,我是主持人孔皓,我們下期再見。
新聞類4號選手 田靖華
新聞夜班車,溫暖回家路。歡迎收看《新聞夜班車》,我是主持人田靖華。
一連五天我們的系列報導「最美奮鬥者」聚焦了許許多多不同的職業,帶大家感受到了不同行業裡的辛酸與幸福。那今天呢要為大家介紹的這群人,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電視人。「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對於電視人,這是一個幽默,卻也(是)真實的寫照。作為一個電視人,我還挺有發言權的,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我的資歷夠老,而是因為我們家有兩個電視人。屬於電視人的辛苦我們家有雙份,屬於電視人的快樂我們家也是雙倍。圖片上我身邊的這位是我的大學同學、我的同事、我的女搭檔,同時也是我的妻子。現在我們在做著同一檔節目。可能您會說,這挺好的,每天雙宿雙飛的。可時間再往前捯幾年,當時我在做早間新聞,她做午夜新聞,每天我們之間打招呼的方式就是,「睡著呢?我走了」。而冰箱上的留言貼也成了我們寫給彼此的情書。這是今年除夕夜我在微信上發的一條朋友圈「為人父母的電視人寄養了孩子上節目」。鏡頭前我倆熱情洋溢全情播報,可我們都知道此刻我兩歲的兒子正在朋友家,是號啕大哭。後來下了直播接上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還在營業的飯店,吃了頓匆忙的年夜飯。那天別人都跟孩子說「過年好」,而我們卻跟孩子說了聲「對不起」。
我們的故事和奮鬥在這座城市裡的每一個年輕人一樣有笑、有淚、更有愛。成為一名優秀的電視人,這是我們在校園裡就一起許下的夢想,也將會是我們一生都為之奮鬥的方向,所以我們選擇共同站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大賽的舞臺之上,並且準備站到最後,因為我們有雙份的夢想,也會付出雙倍的努力。
說了這麼多其實並不是想跟您訴說電視人有多麼不容易,而是想告訴您,我們和所有的奮鬥者一樣,追夢不止步,因為奮鬥的姿態最美!明早踏著朝陽繼續出發,感謝收看《新聞夜班車》,我們在北京祝您晚安。
文藝類4號選手 蔡紫
說出你的故事,點亮文化人生。大家好,我是蔡紫,這裡是《紫曰》。
今天我們的故事就從我身後這件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識「太陽神鳥金飾」開始說起吧。很多年前,一位母親帶著她當時還在上學的女兒走進博物館,那是那個女孩子人生當中第一次走進博物館,她看到的就是這樣一件閃耀著金光的太陽神鳥。從此它的光芒也照進了這個女孩的心裡,讓她愛上了博物館,這個女孩就是我。
而今年,我自己的孩子六歲了。我開始嘗試著帶他走進博物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我給他講「陽陵虎符」,我說:「這個虎符超級厲害,它是皇帝調發軍隊的信物。一隻虎符一分為二,皇帝需要用兵的時候,會派使臣拿著自己的右半符來到軍隊,和與將領手中的左半符相合,確認是真的命令,才可以出兵。」
有一次我因為在外有事沒有能夠按時去幼兒園接他,過了幾天他突然拿出這個,他說「媽媽你看,我做了個虎符,一半給你,一半我帶著。你可以請人拿著你的那半來幼兒園接我,我一合就知道,這個是媽媽派來的人,我可以跟他走。」我看著孩子臉上認真的小表情,我在感嘆孩子對可以聽得懂的歷史吸收力如此之強,同時我真的也仿佛看到,一顆關於文化的種子,開始悄悄地慢慢地在他心中萌芽。這也許是我可以送給他的一生最好的禮物。
受此啟發,我開始和朋友們製作了一個關於博物館的公眾號,我用孩子們能聽得懂的語言,為他們錄製國內外博物館的公益導覽,給他們講述文物的故事。
博物館是收藏文明的寶庫,人類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精華依然在那裡默默流動,在那裡輕輕呼吸。那顆種子曾經播撒在我的心田,而今天我真的希望它能夠傳遞到更多孩子的生命當中。讓我們大家一起,我們一起親近它、傳承它、激活它,伴著星月輝映,讓它成為我們人類的永恆。謝謝大家關注《紫曰》。
新聞類5號選手 商亮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本周人物》,我是主持人商亮。
今晚呢,我們要共同聚焦一個群體,讓我們去描繪他們的樣子,讓我們走進他們的熱血人生。他們很年輕,平均年齡二十歲上下,有著這個年紀所有年輕人的激情和夢想,他們甚至很調皮,來看一下他們的朋友圈。「重點是最後一張圖,這髮型,這氣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帥氣的小夥子叫做張浩,他是一群年輕人的中隊長,他剛剛結婚不久,但是他所發的每一條狀態都是在執行任務的路上。這個小夥子叫作楊剛,重慶人,拍這張照片的時候,他剛剛過完他二十三歲的生日。在執行任務之前,讓我們看一下他身後的戰友們是怎樣相互告別的,「我要是回不來了,我爸就是你爸」。
他們勇敢且忠誠,偶爾還得跟家人撒點小謊。「喂,老公,你現在在哪兒?」「我在雲南集訓。」「你騙人,我都在新聞上看到你了。」一位搜救隊員瞞著妻子去執行救援任務,在休息的時候接到了妻子的電話。他叫尹禮輝,這段對話發生的時候呢,他就快要當爸爸了。
其實他們並沒有我們想像當中的那麼堅強,「再出發,求安慰。回來的衣服泡起來還沒有洗呢,又得走了」。這是一個叫做蔣飛飛的小夥子在執行任務當中的小感慨,可是這是凌晨兩點五十四分,又有誰能夠安慰這顆疲憊的心呢?
而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除了那位瞞著妻子去執行搜救的尹禮輝之外,其餘的人都在救援當中犧牲了。三分鐘的時間很短,我沒有辦法把他們的名字和樣子都呈現在各位的面前,但是能夠記住的是,僅在四川涼山州山火救援犧牲的三十人當中有二十七人來自同一個隊伍,一個八零後,二十四個九零後,兩個零零後。而我們剛才所提到的張浩就是他們的中隊長。
火災、地震、泥石流,有了他們逆行的背影,我們才會感覺到踏實。他們也是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像我一樣普通又平凡的小夥伴。可是,他們是和平年代的犧牲者,是歲月靜好的守護人。
那麼,在新中國七十華誕的時候,在今天的《本周人物》當中,讓我們一起向中國消防員,致敬!感謝您的收看。
文藝類5號選手 沙海波
現場以及屏幕前的觀眾朋友,歡迎來到首屆《謝謝您了》頒獎典禮的現場,我是主持人沙海波。
頒獎典禮這種形式在你我的生活中都不陌生,但今天這一場一定是與眾不同,卻讓您感覺到無比熟悉。
首先為您頒發的第一個獎項是最「自以為是」獎。獲獎者,我媽。如果說愛情讓人變得盲目,那親情能讓人完全失去理智,我這樣一個平淡無奇的「小土豆」,在我媽眼裡那就是完美無缺的「金疙瘩」。吃飯吃多了——強壯。吃少了——健康。談戀愛了——搶手。分手了——我就說她配不上咱吧。「媽,人家先提出來的。」「那你總得允許人家知難而退嘛。」得。我這回參加主持人大賽我媽更是信心滿滿,說:「去吧,我兒子天生就是主持人的材料,你看這五官長的,跟撒貝寧長的一模一樣。」像嗎?各位。
沙海波:五官哪像?數量嘛?我這回幸虧參加主持人大賽,我要參加表演比賽,我媽敢說我長得像古力娜扎。但我媽說了:「行了,就你那樣,我不誇你誰誇你?吃飯去吧。」老媽,謝謝您了。
要為您頒發的第二個獎項是最「懟人不倦」獎,獲獎者姚璐,我的大學老師。如果說我這老師對其他學生是耐心、責任心,對我那簡直就是獻愛心了。即使我幾度崩潰絕望,她也從未放棄懟我。每次我惴惴不安地把比賽稿子給他,她都會特別慷慨地表揚我:「沒事,我見過比你這篇還爛的呢。」「老師又是安慰我,我不信,除非你發給我看看。」還真給我發了份稿子,我打開一看,我的初稿。可是就是這個愛懟我的老師,曾經跑遍北京城帶我買衣服,曾經陪我練習稿件到凌晨兩點。璐姐,謝謝您了。
很多人都是取得很大的成就之後才去這個開感謝會,我現在這個狀態,別說成就了,個頭連成人都算不上。但是感恩,永遠不會太早。在你我心中其實都有這樣一個頒獎晚會,早已把一個個重要的獎項頒給那個重要的人。我們常常特別習慣對陌生人說謝謝,卻吝惜對最親近的人表達一份感恩之情。請你記住,無論我們已經成功,還是仍在追夢,都請給那個在你追夢路上力量與溫暖的他說一聲:謝謝您了!一路走來,承蒙關照,往後餘生,我賴上你了。謝謝。
新聞類6號選手 白影
歡迎來到新一期的《人物》,我是主持人白影。
我採訪過不少優秀的工匠和企業家,但最打動我的卻是一個「笨小孩」。他叫蔣應成,二十一歲,代表中國參加了世界技能大賽的汽車噴漆項目。說到這個項目,聽上去簡單,可全中國有這門手藝的不到五千人。比賽現場,當他放下手中的噴槍,身邊的翻譯哇的一聲哭了出來,看著他說:「應成,太不容易了。」操作當中,薄薄的車漆至少分為十幾層,每一層都用不同的材料噴塗,而能夠允許的最大誤差是0.01毫米,相當於六分之一根頭髮絲,呼吸重一點都會影響結果。「倒計時三二一」。噴漆誤差0.01毫米以內,噴漆色差為零,蔣應成幾乎完美地完成了。他戰勝了二十多個國家的選手一舉奪冠。
奪冠之後,應成的第一個電話從阿聯打回了雲南老家。從小沒了父母,是爺爺奶奶種田養豬把他拉扯長大的,爺爺離世之前對他說:「應成,我們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無寸鐵。」那之後的一千八百多個日夜,他像一個苦行僧一樣把自己關進了車間,每天伴著晨曦走進去,再披星戴月地出來。訓練最苦的日子裡,他創作了這幅《星空圖》。我想,如果說命運給過這個少年哪一樣好東西,那就是夢想。當應成登上自己夢想中的領獎臺,中國的五星紅旗是因為他在世界舞臺上冉冉升起。蔣應成用奮鬥的青春詮釋了自己的生命,我們的採訪結束他起身離開戴上了耳機,我問「在聽什麼呢?」他說:「《笨小孩》。」對,就是那首歌。
我曾經也是一個「笨小孩」。十二三歲的時候背起了行囊,從湘西的大山深處走出來,追尋我的夢想,今天,我想卸下一切包袱,懷抱一顆初心,登上這個新時代的舞臺。為夢一戰,為夢發聲!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文藝類6號選手 劉洋
加油向未來,科學一起猜!大家好,我是芝麻!
很多人問我,你長得一點也不像芝麻,為什麼要叫芝麻呢?這個名字其實有知不知道的意思。你的兩隻眼睛為什麼都要長在前面,不能一隻在前一隻在後,你知嗎?還有人說,你的髮型很特別,我這是有設計有講究的,這叫「爆炸頭」,因為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芝麻會從宇宙爆炸、生命起源開始陪伴你探索神奇世界的奧秘。我們這一季《加油向未來》的主題就叫:身邊的知識,你知嗎?
首先進入第一道實驗猜想題,打哈欠會傳染嗎?正確答案:會。熱身結束,正式答題。打哈欠會傳染是因為:A,身邊的人打哈欠導致我大腦缺氧;B,這是基因遺傳;C,這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正確答案是,C。原始社會,人還不會說話,但需要經常搬家,老人孩子走累了怎麼辦?這樣一個誇張的面部動作,信息傳達就非常準確。
下面進入線索搶答題,請根據我提供的三條線索,猜出我說的是哪個成語。線索一,大腦的松果體會分泌褪黑素,陽光會刺激褪黑素的分泌。線索二,凌晨五點大腦完成前一天信息的編碼工作,這個時候記憶力最好。線索三,在古代「聞」這個字既可以表現聽覺也可以表示嗅覺。猜出來了嗎?答案就是「聞雞起舞」。怎麼樣?成語裡也有身邊的科學。
最後一題,我想邀請大家跟我一起玩一個實驗。請拿出一根手指堵著一邊的鼻孔。感受一下,是不是既能呼吸也能聞到味道?再堵住另一邊,我還能用嘴呼吸。請問人類為什麼要長兩個鼻孔呢?A,兩個鼻孔交替工作;B,因為我們有兩個肺。你的答案是什麼呢?有沒有感覺身邊的知識越猜越好玩?
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內容團隊,今天的第一題來自十四年前。我和攝影師、導演一起,在北京的末班地鐵上對著一個個下晚班上夜班的朋友一遍遍地打哈欠積累下了素材。第二題,我嘗試從科學的維度解讀成語,每道題我都經過了幾個小時的創作和幾十遍的打磨。第三題其實是這些年我走進了全國六百多所小學,在六百個操場上和孩子們一起玩過了六百遍的科學實驗,這個實驗也讓他們對身邊的科學產生了興趣。每道題都是一個故事,也是一次奮鬥的經歷,它們也指引我為了夢想,向著未來,加油。謝謝大家!
微信搜索公眾號 北京本地寶 (ID:bdbbeijing),關注後在對話框回復【主持人】即可獲取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第二期直播/回放入口,播出時間播出頻道以及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主持人、點評團及專業評審團、賽制規則介紹、每期晉級名單等相關信息,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每期點評金句。
》》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可以看回放嗎?附重播入口
》》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哪個頻道播放?
》》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第二期完整版視頻觀看入口(愛奇藝+騰訊+央視網)
》》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第二期播出時間播出平臺及參賽選手
》》央視主持人大賽2019播出時間什麼時候開始?
》》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第二期晉級名單公布(附直播/回放入口)
手機訪問 北京本地寶首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