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之風起長林》由黃曉明、劉昊然等主演的古裝電視劇,該劇情一波三折,畫面精美,網友們對這部電視劇的評價也是各有不同,一起去看看吧!
01
繼第一部之後的故事,從上代人的豪情萬丈,到現在的官場詭譎,我幾乎都覺得這個故事的基調已經不那麼浪漫主義了。但蕭庭生,這個在一部尚且瘦削寡言的小少年,在幾十年之後以這樣從容圓滿的姿態落幕,讓我還是看見了那在現實中無處安放,只有在靈魂深處才能慰藉自己的真實信仰。它的底色,依舊是柔軟熾烈的。
生於皇家,魂歸梅嶺。不負皇恩,戍守邊疆,確實是職責所在,但身為形役,終究不能完成靈魂的救贖。內心的指引,還是來自於那一代為了社稷民生甘願肝腦塗地的貴族青年。梅嶺,當初葬了無數忠烈,赤子之心浴火重生之地,才是庭生的夢想鄉,朝聖地和安魂所。這一生歷經磨難,在權力頂峰始終沒有迷失,庭生走完了這一生。
也許數千年來,制度和人性的博弈是永恆的命題,數年之後,琅琊榜首的傳奇已經被人淡忘,長林王府,還有這大梁也總有分崩離析的一天。但這人性光輝的曇花,就讓它靜靜綻放在梅嶺,也未嘗不是一份悠遠淡靜的情懷。
02
今天再次看琅琊榜,我頓時明白了我為什麼喜歡看第一部,反而不喜歡看第二部的原因了。第一部好人在暗壞人在明,我們看梅長蘇一個又一個折了那些權臣,大快人心,最終助蕭景琰登上皇位。而到了第二部,好人在明壞人在暗,前有大師,荀皇后,荀卿,後有黑化的元啟,我們看到世子被害,平旌為了保家衛國被按上個抗旨的名聲。老王爺為了三代皇帝衷心,沒有能完成先帝的囑託,輔佐幼帝,都終究意難平。
彼時先帝在位,幼帝當時對平旌對老王爺可謂信任之極。而如今,坐上了皇位,我明白,那個孤冷狹窄只容一人登的皇位,不論是誰坐上了都想平衡權臣,穩定皇權。第一部裡面的皇帝他放任太子與譽王爭鬥,何嘗不是一種權謀。可是他們卻都沒有那種智慧讓內鬥不會消耗國力。幼帝他不論是聽多了他的母后與舅舅的讒言,還是覺得自己已經當了皇帝不可能萬事都聽老王爺的了。反正此時他心裡也有了當皇帝的那種本能的平衡權臣穩固皇權之心了,有了那種高處不勝寒的感受了。
看到平旌在朝堂上與各位大臣當堂爭論,在荀卿提到是否會廢了皇上時,老王爺站出來說了句,有何不可。結果全臣驚訝,皇上也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長林王其實是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憑著自己的孤憤,一方面想最後再向幼帝諫言,一方面最後也是唯一一次宣洩。
後來的預告裡,老王爺如是說,我深受兩代皇帝信任,已完成自己的使命云云。可見他也明白,如今的朝堂,一個是短視的皇后,一個是弄權的國舅,幼帝即便秉性純良,但仍心性不定,容易受人蠱惑。
其實荀大人也不是那種十惡不赦的壞人,猶記得,當金陵遭受疫病,他當時站了出來,在城門口向百姓解說那幕,雖然為了皇后做了一些蒙蔽之事,但他終究不是那種奸佞之臣。只是他終究不識老王爺,才會怕長林王勢大,才會想要對未來有所預防。
那位荀皇后,真正是一位目光短淺的深宮婦人。她想學孝莊太后,想學羋太后,可是她卻沒有他們的胸襟和眼光。
而今天的劇情促使平旌歸隱山林,他最終因為那一仗保國家十來年安穩,卻也因那一仗被眾臣當庭質問,而他父親的去世前唯一留給他的使命就是護衛兄嫂與子侄。
長林王府榮與衰皆牽繫於一人,那就是長林王。因為他,而有了這份受兩代帝王的榮耀。也是因為他的去世,平旌歸隱,一代王侯終將謝幕。
03
說實話,《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在剛開播的時候是受到了一定不公正待遇的。很多人看到有黃曉明,或者看到沒有一個原來的演員(不絕對)時,下意識就覺得續集一定會毀,所以就打下不太高的分數。
還有一個原因是,這部劇延續了東陽正午一貫開篇慢熱的作風。而且由於線索較多,開篇幾集就會顯得有些雜亂。
但是在劇情進行到金陵城爆發瘟疫、平旌中毒、大哥下線、平旌抗旨、老王爺下線、平旌勤王等連續爆發的高潮時,前期所有鋪墊的作用在這個時候出來,劇情也就進入最精彩的部分。(這也是觀眾們哭的最慘的部分)
而在劇情進入高潮的同時,熱度也在不斷上升。越來越激烈的劇情刺激更多人加入追劇大軍,正午陽光也再次證明了國劇良心的實力。
綜上所述,我認為《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豆瓣評分低開高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劇情的發展、熱度的上升。
除此之外,《琅琊榜之風起長林》的豆瓣評分持續上漲。
我和很多人一樣,剛開始對這部劇並不看好,當定妝照在微博出來的時候,就對黃曉明有著很大以前的偏見。大概因為自己是90後,在看到是劉昊然主演的時候,決定還是看看,一方面是覺得正午的劇也不會差,一方面是覺得還好黃曉明不是主演不會存在整部劇。
然後我還是和很多人一樣,是自己之前狹隘了。黃曉明的演技在這部劇裡體現的完整無缺,這就真的要誇一下編劇的劇本和導演塑造演員演技的能力了,海晏的劇本再好,更慶幸的是遇上了一眾好的導演,將演員角色的生命力給演員講的非常好,演員演技被導演塑造、挖掘的淋漓盡致。後來越看越入情境,VIP的周播都完全解決不了對劇情接下來的期待。
剛看完那會,讓自己哭了很久。
從第一集,從看著當初瀟灑肆意的「寒潭小神龍」變成如今手接軍令被約束的懷化將軍,看著當年飛揚跳脫自由不羈不管約束的少年變成如今沉穩內斂不苟言笑的男人,看著那個金陵城裡最耀眼的少年變成將整個國家安危背負於身上的武將。淚,就慢慢蓄了起來。像他這樣如此美好的少年,他本該有著最美好的生活,父兄的護持,大伯的庇佑,嫂嫂的疼愛和愛人的相伴。可偏偏,在受盡這些後,被人硬生生奪去他幾乎的一切,就連與相心儀的姑娘面前,也被生生橫了一道傷。
看他抗旨不尊,不由得想起《大唐榮耀》裡幾乎一樣的場面,同樣是因為文臣的猜忌和上述檢諫言的循循善誘,廣平王不得不接下那道「出城迎戰」的聖命可最後,潼關破,叛軍長驅直入直搗都城長安。可在這裡,在平旌身上,他用他的身軀甚至做好了用他的整個一生去承擔這一份後果,不得不讓人敬佩和淚目,他賭上的何曾不是他尚且年少的歲月時光?只是他願意用他的一切,換取北境軍民,幾十年的安寧光陰。若那位首府大人但凡有一點當初瘟疫時的大義,就不會繼續追責,繼續步步緊逼了。
忠義和情誼,是海晏兩本書裡最重要的故事情感了吧。老王爺戎馬一生,從不涉政,為先帝臨終的囑託,對年少的皇上是那麼盡心盡責,疼愛至極。36集裡,平旌回府後,那位荀首輔和太后還對長林王府暗中打聽暗中觀察,真真應了那一句「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 讓人齒寒。就算平旌想到了任何的壞結果,帶一百人回府,足以可見他的敢作敢當和他心懷的磊落的赤子之心。
還有臺詞,琅琊榜的臺詞真的不是說說而已,每個角色的不同,說的話的風格也不同,很多臺詞細細推敲品味,你會發現並不是只是針對劇中人物而言,很多的臺詞,就算放進現實生活裡,也是極有具有意義價值和人生財富的。我很喜歡老王爺在教導平章平旌以及後輩還有少主皇帝時說的話,也很受用,感覺老王爺不僅僅是在教導劇中角色,也是在教導每一個用心看劇的我們。我記得他在回答小侯爺時說「如果你覺得這世態炎涼,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煉獄,一個人本性若善,縱然是烈域歸來,其赤子之心亦可永生不死。」 這句話給我的震撼很大,讓我突然開始想好好品味這劇中,每一份意義深厚語重心長的臺詞(所以再次二刷了)
如果說一部劇能讓人在劇中學到在現實生活裡也可以用到的道理,受到不論劇中劇外都能得到的啟發,那這一部劇一定是一部三觀正的好的影視作品。
碧血長槍,昨日少年 。長林王府牌匾被下,平旌跪別長林府邸,回至琅琊山。不再是京中的長林二公子,也不再是朝野之上的懷化大將軍。他素衣素簪豎起衣冠,與小侄兒在閣中作樂,聽聞心愛的姑娘來時,眉目眼角間再次有了,當年縱情琅琊閣的少年時候的那副逍然灑脫、靈動不羈之模樣。
可我們都知道,當初那個瀟灑自如,被琅琊山水眷養長成的少年,再也不在了
但,這也可以算是,最美好的少年,以最好的結局開始,也以最好的結局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