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竹海文藝,ID:zh-wy201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冬日火爐
文:宋伯航(新疆)
圖片:網絡
每到冬天,在我家鄉南水北調源頭丹江口一帶,家家戶戶都用泥制的火爐取暖,男女老少在被溫情圍攏中度過漫長的冬季。
漫長的數九玄冬裡,丹江河上結成一層層厚實堅冰,不帶走齠年的歲月;順陽山上飄著一場場漫天飛雪,有落不完童心的往事。天寒地凍,冷得讓人閉窗掩門,闔家圍坐火爐邊,燃起熊熊劈柴烈火,滿屋頓時熱騰起來。
家中若有上年紀的老人,或是嬰兒,除床上加蓋厚厚棉被,腳頭還要放置一個裝著木炭的泥爐禦寒;雖然炭爐散發的恆熱沒有柴火猛烈,但足以暖和每一個家人。山裡人冬天的溫情靠火爐,也讓大山人家其樂融融。
火爐成為當地冬天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並衍生出一種民間樸素的鄉俗。誰家一日三餐吃得好與差,飯場不會有人評說,如果哪家沒有做火爐,會有人說這家人過得不像人家。人們取土做火爐前,攜家帶上山果祭品,到土地廟上香祭拜,祈求土地爺指點上好的黃土,做出的火爐不裂縫,保佑家人溫暖過冬。
火爐分為大火爐和小火爐,大火爐被稱之火盆,小火爐又叫泥爐。人們在入冬前,從山坡取回上好的粘土,摻雜適量的白石灰、發茬和麻段,兌水和成軟硬適宜的泥巴,逢晴好天氣,拿瓷盆或壇甕作模子,大人用鐵鍁就地剷出平面,小孩拿著盆壇模具用手敲打,並高聲大喊,我家做火爐啦,引來眾多村民圍觀。
也有的人家,家裡沒人會做火爐,便請來鄰居行家裡手幫做。其實,製作火爐工藝非常簡單,掌握技術是關鍵。先將盆或壇底朝上,邊塗上備好的泥塊,邊用手沾水抹光,反覆數次定型,用厚布裹嚴實,防止太陽直射,出現裂口,待十餘天幹透,便可拿回家中。這樣做出的火爐耐火燒,不崩裂,較結實。
許多年後,村裡建起窯場,除燒制建房用的磚瓦外,還專門燒制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火爐,爐面上刻有樹木花卉、家禽猛獸、日月普照、哪吒蹬風火輪等圖案,顏色由過去的土原色變成青褐色,可謂當時山民素雅的藝術品。一家一戶再也不用親手製作火爐,到秋收分糧時,由村上統一發火爐給每個家庭。
歲餘寒鴉,雪覆沃野,冰河封凍,山綿素裹。大人小孩傾門而出,攜帶柴刀繩索,進入深山密林,撿拾烤火的樹枝幹柴。半天功夫,一捆捆柴火順著雪坡滑下,然後沿著河冰,大人們在前面使勁拉,小孩在旁邊幫力,嗨呦,嗨呦呦,拉柴的號子聲傳遍整個江上,運柴的隊伍浩浩蕩蕩,場面十分壯觀。
家家院裡碼起的柴垛,垛成山中祥和的時光。嫋嫋青煙從農家冒出,紅彤彤的爐旁有說不盡的家長裡短,也有柴米油鹽醬的生活五味陳雜;而貪玩的小孩,三五成群結隊,提著小火爐到河上滑冰,河床邊整齊地排放著長隊火爐,打鬧聲和著歡笑聲,淹沒了無憂無慮的天真韶華。
光陰荏苒,隨著新經濟快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中國一級水源保護區的丹江口,引水北上,滋養神州,最終實現南水北調夢想。如今再也看不到有人為冬天生火爐取暖進山打柴,村民歲寒保暖取而代之的是暖氣或空調,可曾經溫暖寒冬的火爐,已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永遠塵封在過往歲月裡,足以讓人感動一生。
宋伯航,漢族,大學文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昭蘇縣委宣傳部部長,新疆作協會員,作品散見於《解放軍報》《新民晚報》《揚子江晚報》《新青年》《大公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