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管虎執導的首部華語商業巨製《八佰》
它的上映歷程可謂是一波三折。原本定於2019年7月5日上映,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宣布撤檔,另於今年8月21日在全國上映、8月28日在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上映。
從去年等到今年,在疫情好轉的這個時間節點排片上映,這也是電影出品方華誼兄弟想在資本市場打一場「翻身仗」的標誌。
8月21日在內地上映後,雖然飽受爭議,但是《八佰》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上映第一天就破億,此後它也迎著這個勢頭持續發力。
截至2020年9月15日,全國影院已復工58天,票房累計超過50億,觀影人次超1.4億,其中《八佰》貢獻了大盤整體的54%,目前其票房已突破27億,觀影人次突破7000萬,成為華語影史票房的第11位。
2020年9月20日,電影《八佰》累計全國票房達29億元,登頂2020年度票房全球冠軍。這也是華語電影首度問鼎全球票房冠軍。
那麼《八佰》登頂2020年度全球電影票房冠軍,它到底憑的是什麼?有網友稱其為史無前例的一刻,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有人認為,正是因為疫情原因,近兩個月影院出現空窗期,再加上近期疫情防控得當,同時大批影迷的觀影熱情亟待釋放,《八佰》才得以有這個機會。還有人調侃《八佰》成為全球票房冠軍是「撿漏王」。
不過,也有網友並不認同這一說法,認為影片本身有一定的水準,是「實力派」,所以它才能吸引這麼多影迷紛紛走進影院觀賞。關鍵的是,《八佰》引起了眾多觀眾的情感共鳴,這也使得即使在《信條》《花木蘭》衝擊下,該片還能持續上揚。
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在這部場景宏大、劇情悲壯的電影作品中,眾多演員,尤其是如魏晨、俞灝明、鄭愷等青年演員,都奉獻了脫胎換骨般整容式的演技,讓觀眾在觀看影片時,一度忘記了他們曾經是誰,記住的只有「四行孤軍」和他們的那句「來生再見」。
這部電影從每個小人物的微觀視角,去透視到家國危難之際,每個人的選擇和覺醒,這種宏觀的民族韌性。無論是戰士還是百姓,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有成長,有思考,有變化。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在人物刻畫方面做得很是細緻出色。
影片中方興文記者錄影時,朱勝忠拿著一個破舊的畫本在畫畫,畫的其實是雲淡風輕的亭臺樓閣,和在戰場上很暴烈的、狂野的樣子不同,那時候的他是很平和、很安靜的狀態。這也是《八佰》對每個人物刻畫的細膩之處,因為影片講述的就是無數小人物守家為國的故事,每個人物性格都是完整和真實的。朱勝忠在絕境中奮勇抗敵,面對戰爭和侵略者,絕不會退讓半步,沒有命令也絕不會退守。但他也沒有丟失內心對日常生活的、對於和平世界的渴望和熱情,這種捨棄小家挺身而出的義無反顧,才能釋放出來最原始、最本能的熱血。
正如管虎導演說的:「《八佰》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份責任。」直面戰爭的殘酷,才能愈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還有影片中,南岸的百姓生活在租界地裡,沒有直面死亡的威脅,他們起初對這場戰爭是漠不關心的,因為他們覺得「我們在租界地,日本人不敢打的。」後來,當他們發現四行倉庫裡有隊伍在抗敵的時候,他們又是驚訝道:「不是都撤退了嗎?怎麼還有人?」再到後面,他們看到了有士兵為了抗敵從倉庫裡綁著炸藥包跳下去阻止敵人,這些老百姓心中的愛國情和保家衛國的精神逐漸被喚醒了,甚至會想辦法過橋去支援倉庫的戰士。從這些小人物的轉變可以看出,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英雄,英雄是可以被特定的環境催生的。
儘管影片中的「老算盤」別具一格。但他作為整部影片的一面鏡子,映照了人性深處最真實的對戰爭的恐懼和求生本能。
他當然不能稱作英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相比同一時期四行倉庫對岸,那些賣國求榮的漢奸投機之輩,帶著負罪感回歸平凡的老算盤,算不算是守住了最後的民族底線呢?
管虎導演巧妙地採用人物的對比方式來刻畫,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這樣的對比不僅僅深化了影片的主旨,也調動起觀眾更加濃烈的情緒。
「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國盡忠為宜,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 正是因為影片細緻的刻畫,戰士們這種面對侵略,仍心繫國家,永不言敗的精神打動了觀眾,所以《八佰》才能獲得如此卓越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