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疏影,娛樂圈老演員,出道這麼多年,卻始終不溫不火。
趙薇曾說,她的長像有些顯老,一臉苦像,很難大紅!
江疏影不信,而且很委屈,一直暗自較勁,想要打破這個預言。
不過,這話一語成讖,她的確一路苦情,《清平樂》被她演得教條苦情,活脫脫像個工具人。
不過,幸好她時刻準備著,後來在《三十而已》裡的王漫妮被她演得有野心且虛榮,勇敢而讓人羨慕!
很難說對錯,不過很幸運江疏影遇上了王漫妮,她演活了了這個人,毀譽參半,最有爭議,也最有人間煙火氣。
一個演員只要遇見一個好的作品,把她演得深入人心,那她就已經成功了!
說看江疏影,就像王漫妮,感同身受,那是扯,不過有些點,很夢幻但現實,有勇氣的人可以做到!
印象中,江疏影讓這三個場面演得入木三分,深入人心。 可能是因為也與那副苦像有關,這也成就了她的人設,讓人更容易接受。
三十歲,出國重新出發
三十歲,重新出發很難,沒有資本,更是天方夜譚,所以,三十而已只是一個電視劇。放在現實裡,就成了離經叛道的罪人,所以,留不得,也留不下。
三十歲,還有勇氣出國讀書的人,是可敬,但也同樣是可悲的!看著她,數著自己的年齡,怕自己到了那個時候,還沒有人家那麼勇敢。
很多人,都會說,她不過是抱了一個更大的大腿,但是一般人,你敢嗎?就算你做到了?你會選擇出國進修嗎?三十歲的隱晦與現實,但也藏著一絲夢幻。
搖擺不定,妄圖改變命運
王漫妮妄圖改變命運,靠自己怕不行,靠別人怕被辜負。
看過大結局後,大家都知道,王漫妮出了國,顧佳去了茶莊,鍾曉芹恢復了原來的生活,還意外成了作家。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發現,這個故事其實很現實,哪來的去哪,顧佳和王漫妮都想要穩定的留在上海,結果最後都未能成功,前者是毀於家庭,後者是毀於野心。
最後,只有鍾曉芹還如往常一樣留在了上海,這部劇告訴我們,想要在一個城市落地生根並不容易,即使有房子,心也無所棲息。
其實,我也很喜歡上海,第一次去,就被這座炫麗的城市吸引,此後,我的目標變成了在哪裡落地生根。
可能,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滬漂的女孩子應該都像王漫妮,怕錯付,怕竹籃打水一場空,不敢好好談戀愛,不敢辭職,瞅著房價,交著租金,日復一日地精打細算過著自己想要掙來的生活。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和她一樣,是迷戀上流社會的浮華和繁榮,還是想證明自己能否創出一片天地。
劇中,王漫妮想靠自己能力有限,好不容易遇到一個符合她要求的,她又害怕被辜負。
她兜兜轉轉,最後選擇靠自己,自己又重新回來。現實裡,上半段是常態,後半段是奇蹟。
他鄉留不住,故鄉回不去
對於漫妮回到家鄉那段,我只能說,這可能真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那種心情和侷促,只有真正經歷的人才會明白。家鄉很好,父母很好,那裡的生活也很好,不過那裡容不下一個想看世界的人,而我目前,還是想處於這個階段。
這讓我想起年初那段光景,一個對於自己家的局促不安,無所適從的自己。怎麼說,那時的我,只能笨拙地和父親說:「自己從讀書後,從來沒在家裡呆這麼久,有些不習慣。」
那時,大概自己也不明白,現在總算是清楚一些了。總得來說,看她,總能在劇中看見自己的影子,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演活了!
我發現,淺水養不出大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是因為小魚成團,大魚顯得突兀。小城市裡容不下去的人並非才能出眾,而是大多不想把自己藏在這眾多的小魚裡。
而那些藏住的大魚會不會後悔,會不會心境如水,這我也不太清楚,因為我想超脫這個境界,就算以後,回去藏起來也不會後悔。自命不凡的人總得有些東西才能出來撒野,大概就是如此!
綜述:就這三個點很戳人,不惶論江疏影有多優秀,換一個人,怕王漫妮不是這樣式滴!
江疏影出道這麼多年,跟孫紅雷合作《好先生》,演技也得到過專業認證的。
至於一直不火,也就是差一個機緣,只要一直準備著,機會到了,自然就會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