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8日電(白琥 尹力)北京市環保局和瑞典駐華大使館18日在北京聯合舉辦「中瑞北京空氣汙染治理研討會」。會上,針對北京大氣汙染成因問題,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軍玲指出,周邊汙染傳輸對北京影響顯著。
近年來,北京一直面臨著嚴重的大氣汙染問題,而屢屢出現的重霾天氣,則成為該地備遭詬病的「心肺之患」。
王軍玲表示,周邊汙染傳輸是北京大氣汙染問題的成因之一。
她指出,天津和河北水泥、鋼鐵、煉油石化等高汙染企業數量多、規模大、區域燃煤總量約3.5億噸。其中,河北燃煤量現狀約2.8億噸,天津燃煤量現狀約4700萬噸,北京燃煤量現狀約2330萬噸。
此外,北京市的地理氣象條件也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
王軍玲表示,該市大量的生產、服務活動主要集中在約6000平方公裡的平原地區,汙染物排放強度高,森林資源總量偏低,水資源嚴重不足,生態系統功能脆弱。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來,北京常住人口、經濟總量、能源消耗、機動車保有量、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亦是不爭的事實。王軍玲表示,相關資料顯示,1998年到2012年,北京市的經濟總量增長6.5倍,人口增長66%,機動車增長2.8倍,能耗增長90%。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遠超環境容量。
多年來,北京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以解決長期存在的大氣汙染問題。
「通過改善能源結構,降低燃煤汙染,基本完成了城區燃煤設施清潔能源改造。此外,北京還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關閉400多家重汙染企業,提高公交出行比例(2012年為44%),不斷加嚴新車排放標準及油品標準。」王軍玲說,「經過多年治理,北京空氣品質連續14年改善。」
而在上述措施帶來的改善之外,王軍玲進一步指出,北京的大氣汙染治理仍面臨不少挑戰。
「空氣品質與國家新標準相比差距較大,大氣汙染呈現以細顆粒PM2.5、臭氧為特徵的區域性、複合型汙染特徵,汙染減排潛力縮小,汙染物濃度下降幅度減緩,進一步改善難度加大。」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