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解放軍(咿吆),又見我們的親人(吆餵)。哪裡有危難(吆餵吆),哪裡就有你們的身影(咿吆餵)。(催咚催)為了戰勝疫情,(催咚催)你們選擇了逆行,又見解放軍又見親人,我們的親人(喂喂)。」這首由山東歌舞劇院和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共同出品的公益歌曲《又見解放軍》,根據傳統民歌《催咚催》改編創作,以湖北老百姓的口吻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湖北民歌形式,歌頌逆行的親人解放軍。
《又見解放軍》的詞作者錢柏生是一位轉業幹部,他從電視上看到解放軍馳援湖北逆行的身影,感動得落淚,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歌詞創作,頌揚人民子弟兵與老百姓的魚水情長。歌詞創作完以後,錢柏生聯繫朋友、山東歌舞劇院男高音歌唱家張延嶺商討譜曲事宜。
「2月11日晚上細讀歌詞之後,我感受到了歌詞表現的是第一人稱的語境,字裡行間是湖北人民的口吻。我想到了親切的武漢話,就為這首歌做了湖北民歌風的定位。」張延齡原本對於民歌並不熟悉,找來湖北民歌素材進行比對,最後確定了以湖北潛江民歌《催咚催》為基本的音樂創作素材。
當天晚上確定了音樂架構,2月12日上午張延齡就寫出了《又見解放軍》的單旋律,並於2月13日寫出合唱譜,開始著手寫伴奏配器。「準確地說,這首歌不是我寫的,應該是我將歌詞與湖北當地的民歌結合了起來,算是改編的作品。」張延齡介紹,《催咚催》是極具特色的三音歌,do mi sol三個音符穿插運用,活潑熱烈,但音樂素材的單一帶來編配上的麻煩,所以就在表現形式和調式轉換上多做了些變化,伴奏的寫作一方面表現了民族民間的特色,又著力加強了現代音樂元素的節拍催動力,使歌曲聽起來不再單調。
為防止人員聚集,2月17日晚,張延嶺與歌曲領唱山東歌舞劇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牛雁,及範曉藝、李兆建、侯巨強、季紅蕊、李迎春、閆榮等山東老中青歌唱家分別走進錄音棚錄音,歷經八個多小時完成了歌曲小樣的製作,「領導和同事們非常關注與支持,不辭辛苦地投入到音樂創作情境當中,為抗疫添力,為武漢加油。」張延嶺說。
在《趙氏孤兒》《孔子》《沂蒙山》等原創歌劇中,張延嶺塑造過諸多舞臺藝術形象,深受觀眾喜愛。業餘時間,他熱衷於創作,經常進行歌詞、歌曲及編配的寫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除《又見解放軍》外,張延嶺還創作了《抗「疫」戰歌》《不想你離去》等公益歌曲,新近創作的歌曲《最美的模樣》也即將進棚錄製。
「生命重於泰山,心繫人民危安。牢記神聖使命,堅守疫情一線。眾志成城,勇往直前」。張延嶺進行詞曲創作的這首《抗「疫」戰歌》,是一首格外鼓舞士氣的合唱歌曲。談起創作經歷,張延嶺告訴記者,歌曲源起一批批齊魯醫者的無畏逆行,由此擴展到為疫情防控阻擊戰無私奉獻的所有戰鬥身影。「當時的抗疫公益歌曲大都比較溫情,比較柔和,我就想創作一首有力量、能鼓舞大家戰勝疫情的作品。抗疫是群體的事情,是人民的事情,是我們整個中國的事情,在創作的時候,我的心裡自然而然就湧現合唱的感覺,歌詞歌曲編配一氣呵成。」
「我覺得寫歌不僅是要歌頌一種形象、一種精神,而且要通過作品的表達去喚醒受眾的心靈共鳴。」張延嶺說,自己並不是一個職業的音樂創作者,但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身為文藝工作者不能逆行,絕大部分時間只能按照規定待在家裡,還是要發揮自己的技藝和才能為抗疫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歌曲創作具有比較廣泛的傳播性,是精神力量的支持、鼓舞與號召。我堅信,武漢必勝,中國必勝!」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巨慧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