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浪奔浪流的大上海,她們更懂得乘風破浪的意義。
生而為團綜,《浪姐》每一次分團(組)都能衝上熱搜。「大碗團」、「艾瑞巴蒂團」,寧靜團萬茜團張雨綺團,吃瓜群眾在每一次「勾心鬥角」的組團中都能腦補出一部波詭雲譎的宮鬥大戲。
5輪公演,5次成團,在各種或大神雲集或作精扎堆的「組合」中,有一個一直暗通款曲、從未實體成團的隱藏組合——「上海團」。
黃齡、黃聖依、金莎、藍盈瑩、鄭希怡,30位姐姐中,有六分之一來自上海。為什麼一個節目會集中如此多上海姐姐?她們會碰撞出怎樣的愛恨情仇?圍繞著她們的爭議與讚美,是否代表了這座城市的女性特質?
「上海團」浮出水面,要追溯到第一期初次集結的大型社交名場面。30個姐姐同室尬聊,在一片「你瘦了」的塑料花式寒暄中,一把嬌滴滴的嗓子嗲嗲的問「(儂)桑海寧對伐」,那是著名的轉音歌姬黃齡。
就在黃(齡)藍(盈瑩)CP老鄉相認的同時,屋子的另一邊,黃(聖依)金(莎)CP則在上演久別重逢,一句「二十年沒見」透露出兩個人不同尋常的前緣。4個上海小姐姐的初識與重逢,為後來的組團、個人SOLO戰埋下伏筆,不過在當時,除了黃聖依因為一襲高定禮裙及讓孟佳端咖啡、讓金晨提鞋引起全網吐槽,另外三個上海小姐姐的咖位和顏值基本是節目裡的小透明,獲得最多點讚的反而是被當作港星的鄭希怡。
下車時的點頭殺,被網友稱作黑道大哥的長女,氣場兩米八。對於評委的的評審,她更是直接剛,「被一些不知道是什麼的人去評審我自己」榮登第一期最颯語錄。
為什麼上海女星扎堆「乘風破浪」,可能要從滬圈式微講起。
中國電影之父鄭正秋曾說:「中國之上海,猶美國之好萊塢。」置身中國電影的發源地,風情萬種的女明星是上海傳奇的一部分,從胡蝶阮玲玉到王丹鳳周璇,她們的舊影沉香,交舞成一座風華絕代的城市。
上海女明星的風頭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國潮來勢洶洶,陳衝、張瑜、龔雪等上海女星首當其衝,她們帶著故鄉的世界主義視野遠赴海外,也將中國電影乃至文化娛樂的中心,帶離了上海。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中國電影漸成西北圈和京圈分庭抗禮的格局,此後加入分蛋糕行列的有港圈東北圈臺灣圈,滬圈式微,上海籍女星集體錯失一線,最大咖的孫儷也將封神之路止步於電視劇圈。
以30+女團為賣點,《浪姐》亦被抨擊為「過氣藝人的聚眾炒作」。30位姐姐中,並沒有一位當紅女星,這和集體缺席一線的上海女星不謀而合,於是,一群在黃浦江邊領教過世界風潮大風大浪的上海姐姐雲集《浪姐》,開啟了各自的乘風破浪之旅。
她們來自那座叫「上」海的城市,所以更懂得向上的意義。
第一期分上下兩集播出後,《浪姐》爆紅,隨之站到風頭浪尖的還有幾位上海小姐姐:
初舞臺評分中,小透明藍盈瑩與黃齡分別以91分和89分的好成績包攬冠亞軍,其中藍盈瑩作為演員,唱跳及鋼琴能力十分讓人服氣。黃藍CP從一公分組開始合體,深夜宿舍裡彈唱《後來》,不但唱哭了隊友白冰,更讓吃瓜群眾拜倒在小姐姐十八般樂器的技能之下,感嘆「比你美的人還比你努力」。
強制隊友佩戴沙袋訓練,藍盈瑩「狼性學霸」的人設算是立住了,被網友戲稱為「藍贏贏」(Blue Win Win)。成也狼性敗也狼性,藍盈瑩的全網膜拜沒能挺過二公,二公分組,拋棄白冰選擇人氣更高的吳昕,又讓不會樂器的吳昕十天學會貝斯導致後者崩潰大哭,從此走上全網炮轟的不歸路。
成都、長沙的悠閒成就了吳昕這樣的佛系女生,而藍盈瑩們的拼和狠,在他們祖輩乘著小舢板抵達浪奔浪流的上海灘時,便埋下了伏筆。在這片冒險家的樂園,木心筆下「魂銷骨蝕龍藏虎臥」的大都會,若不具備「豪奢潑辣刁鑽精乖」的能力,如何適者生存?
從大世面裡錘鍊出的上海人見慣了成功,知道人上有人,從出國潮到炒股潮,上海人不放過每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作家路明在《我們的曹安路》裡寫:「當街上的林弟和村裡的鄉妹四處遊蕩之際,我們被關在家裡寫作文、做奧數、讀英語。」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江南小鎮,湧來了「回不了上海,便一心一意地指望子女回去」的上海知青,富庶的江南小鎮子女讀書向來是聽天由命,而知青子女,考回上海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宿命。
路明是八零後,和上海的幾位姐姐基本同齡,金莎、藍盈瑩都是十幾歲回(來)到上海,命運早早將向上的使命交給她們。因此,5位起跑線上或小透明或全網黑的小姐姐,一路乘風破浪齊刷刷走到五公,在復活賽上狹路相逢(金莎為三公淘汰復活歸來),顯示了上海組的不俗實力。
若沒有強大實力,人氣墊底的上海姐姐顯然走不到五公。牌面上看,無論在女明星裡還是參加節目的30個姐姐中,上海姐姐從顏值到天賦都不算出挑(似乎從龔雪們出國後,上海許久不出人間尤物級的女明星),鄭希怡扭腳後從打碟到打鼓、黃齡帶著滿腿淤青掛在鋼管上跳舞、黃聖依場場危險團依然靠強大內心在舞臺上閃閃發光,上海團跌跌撞撞一路逆天改命,相比那些眾星捧月的幸運姐姐,有人說,上海團才是真正在「乘風破浪」。
張愛玲在上海寫下了「出名要趁早」,上海人也就更能懂得這句話的意義。
「十五歲時,聽說有新辦的戲劇學校招生,她和班上幾個小姊妹一起去考。那個年齡,總是到處留心機會,不甘心現狀」,王安憶的《桃之夭夭》寫出了上海女孩子在青春期就早早邁出了改變命運的腳步,她筆下的王琦瑤靠參選「上海小姐」走上了浮光躍金的人生,《浪姐》舞臺的上海姐姐,也都早早通過各種選秀提前出道。
上文講到,第一期黃(聖依)金(莎)重逢時說了一句二十年沒見,20年前,「羽西之夢」新千年電影MJ主持大賽,17歲的黃聖依和同樣17歲的金莎分別獲得冠軍和亞軍,此後不到20歲的她們分別在青春偶像劇《紅蘋果樂園》和《十八歲的天空》中扮演校花,黃聖依更是憑藉《功夫》成為星女郎,年少成名,出道即巔峰。
在黃聖依金莎參加選秀的一年前,1999年,18歲的鄭希怡參加新秀選拔賽被楊受成看中,之後便籤約英皇,成為一名唱跳歌手。出生在上海烏魯木齊北路,鄭希怡是地道的上只角Girl,在2007年推出的國語歌《上海娃娃》中,一段上海話RAP表明了上海女孩又A又酷的戀愛態度——「被人家拋棄我勿嚇,我加好是儂損失,我有信心再去揀」。
在黃聖依、金莎、鄭希怡出專輯、拍電影開始走紅的時候,2004年,一個同樣17歲的上海女孩參加一個歌唱比賽時被星探發掘籤約環球天韻,出道歌壇。小時候住在林蔭路弄堂,黃齡似乎理所當然要比另外幾個姐姐更「上海」——彎彎曲曲扭扭捏捏的上海弄堂,更能造就「作」與「嗲」的上海氣質。
2007年,20歲的黃齡首張個人專輯《癢》獲得東方風雲榜東方新人銀獎,「來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光」,那千迴百轉的女聲裡,恍若周璇、吳鶯音、李香蘭們「靈魂附體」,拖曳在百代留聲機裡,拖曳在弄堂的電匣子裡,拖曳在百樂門的彈簧地板上,拖曳在外灘2號遠東第一長的吧檯上。
二十年時光如水,當年自選秀脫穎而出的小姑娘,再次站在了評委面前。「到了這個年紀還要和大家比較」,鄭希怡懟評委的名言,前半句亦透著辛酸,再次接受比較的上海姐姐一定付出比當年更大的勇氣,面對節目組「你不怕完美形象受損嗎」、「如何看待歌紅人不紅「的靈魂拷問,面對網民的攸攸之口,面對五次公演五次危險團、每次分組都因為沒人選而被剩下來的尷尬局面。
五公個人SOLO戰,幾乎每次分組都被剩下的黃聖依憑藉出色的唱跳贏得了在線團的第一場勝利,似乎是宿命指引,復活團和她Battle的是金莎姐姐,「我選擇我小時候就參加比賽的好朋友黃聖依」,儘管明眼人都知道金莎選黃聖依Battle的真正原因是另一個對手李斯丹妮人氣太強,這個理由還是引起了一波回憶殺。
歲月不饒人,她們亦未曾饒過歲月。二十年前,她們靠唱歌跳舞和青春外表贏得主持人大賽的冠亞軍,這座城市的小囡總比同齡人多一些才藝,因為她們不斷向上的父母總希望孩子多一點改寫命運的可能。二十年後,她們用全能表演證明年少成名並非浪得虛名,二十年的每一寸光陰,她們都沒放棄勤學苦練,未曾荒廢的童子功、彈鋼琴的新技能,靠著上海姑娘的自律好強和豁得出去,戰勝爭議,以漂亮的姿勢贏得全場掌聲。
王安憶將參加選拔到處留心機會歸納為對現狀的不甘,隔著20年歲月再次站在PK臺上,兩個上海姐姐也許依然是出於對現狀的不甘。不甘於社會對30+女性尤其是女藝人的忽視與歧視,不甘於日漸過氣被觀眾遺忘的殘酷規律,再次站回到舞臺上,直面被比較被選擇的命運。
因為,她們是既嗲又嬌,媚中帶傲,「在聲聲吳儂軟語、淺笑煙視之中,有種豁出去的魄力」的上海姐姐。
尾
聲
青春會老去,這座城市賦予他們的勇敢永遠不會隨風而逝。
(碼字不易,別忘了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和「點讚」)
【版權聲明】
1. 本文為《More城讀》原創作品,版權歸本號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小編聯繫。2.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涉版權,請聯繫我們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