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裡的「普通人」並不是別人眼裡的「普通人」——張桂梅PK清華大學教授劉瑜
最近一段時間,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一段演講視頻在網上很火,她演講的原題目是《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但是被自媒體在發布的時候改成了《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然後視頻被廣泛轉發。
特別是當63歲的張桂梅老師被中宣部評為「時代楷模」後,有人就把這兩位老師的一些觀點進行了對比,繼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甚至有人評論:不要站在高樓上,傲慢地指著大山。
在這裡,我就不重複這兩位老師的觀點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看到。
我也不想評價這兩位老師的觀點,只想談談普通人這個話題。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普通人?
普通人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字面的意思和文章的使用中,普通人這個詞通常有以下幾種解釋:
一般的人;
公眾或社會的成員;
與特殊階級有別的社會群眾;
與任何集團無利害關係或成員關係的人;
特指那些缺乏個性或社會責任心,其老一套思想乃來自報紙、電視一類的宣傳工具,而且易被經濟、社會或文化界的上層人士所操縱的芸芸眾生的典型。
對於「公眾或社會的成員」這種解釋,可以說是最通常的概念,也是被廣泛認可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下,一個社會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被稱為普通人。
對於「一般的人」這種解釋,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從詞語的對應來說,其相對的應當是「特殊的人」,這種解釋和「與特殊階級有別的社會群眾」及「與任何集團無利害關係或成員關係的人」這兩種解釋,有相似之處。
在「一般的人」這種語境之下,代表的是一種社會階層或者社會群體。
「特指那些缺乏個性或社會責任心,其老一套思想乃來自報紙、電視一類的宣傳工具,而且易被經濟、社會或文化界的上層人士所操縱的芸芸眾生的典型」這種解釋,如果大家看過《烏合之眾》這本書,想必很好理解。
如果我們採用的是「公眾或社會的成員」這個概念,那麼可以說:當個普通人沒什麼不好。
如果我們使用「一般的人」或者相似的那兩種概念,只能說這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分化,分化成了特殊階層、特殊群體和普通階層、普通群體,這個社會是一個存在著嚴重不平等的社會,存在著一個有著特殊權利、特殊利益的階層。
如果我們用類似於「烏合之眾」的概念來解釋普通人,說明的是這個社會真的存在著嚴重愚昧和無知!
在有嚴格階層劃分的社會,同階層的人都是普通人。
當前,從教育領域來說,熱點詞語肯定會包括「內卷」和「焦慮」這兩個詞。
從社會階層來看,所謂的「內卷」,個人觀點就是因為社會階層相對固化,處於低階層的人群上升渠道越來越少,上升的困難程度越來越大!
也正是基於「內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長表現的越來越焦慮。
不知道大家想到過沒有,這種焦慮的根源還在於所有的人都不甘心當一個「普通人」!
因為只有上升到了高級階層,你才能享受到特殊的權力和利益!
一個社會,只要有特權階層的存在,就一定會有普通人的焦慮!
這幾天,有兩則新聞確實讓人吃驚!
11月,江蘇南京一位高三學生的媽媽被孩子殺害了!
12月,江蘇鹽城阜寧縣一位高三學生的媽媽也被孩子殺害了!
這兩則新聞,令人悲痛。
雖然具體的內情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但是我只想說,作為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普通人」,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相信,清華教授劉瑜老師所說的「普通人」,指的是「公眾或社會的成員」;而那些指責劉瑜老師的人,他們所謂的普通人,應當是「與特殊階級有別的社會群眾」。
而我們當前的媒體,對於普通人又是一種什麼定義呢?
我可以肯定的說,我反對那些以所謂的「歲月靜好」為理由,聽天由命生活。
因為我們都是獨立的人,有自由生存的權利!
希望大家一起來討論吧。
最後,引用英國哲學家羅素的一段話:
「一個幸福的人,以客觀的態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愛和廣泛的興趣,憑著這些愛和興趣,同時憑著它們使他成為他人的愛和興趣的對象,他獲得了幸福。能成為被愛的對象,固然是幸福的一大源泉,然而索取愛的人並不就真的能夠得到愛。廣義說來,得到愛的人正是給予愛的人。不過,如果像為了利息而放債那樣,一個人在精打細算之後才給別人以愛,這是無益的,因為有算計的愛不是真誠的,得到愛的人也不會感到它是真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