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禹迅,男,1982年11月18日出生,人,代表作有《枯藤老樹昏鴉》《給你的歌》《錢權圈》《一幫十三》等原創作品。
曾組建「六月天」「黑客」等樂隊。活躍於全國各大型演義場所。
2005年重組--「樂」樂團 08年擔任蒙牛酸酸乳 成就音樂夢想福建省南平賽區總決賽評委。
2008年擔任福建省南平第五街酒吧主題歌《第五街》製作人。
2010年參加「最美海口」旅遊歌曲比賽獲得 優秀作品獎。
2012年參加海南省力加啤酒「樂活海南省」圖,文,曲徵集活動中榮獲原創歌曲三等獎。 2013年快樂男聲海南10強盛典選手。
2014年擔任微電影《一幫十三》主題曲製作人。
2015年擔任海南著名組合《青年哥》製作人。 2015年擔任海南《首屆電影節》現場音樂製作人。 2015年擔任海南洋浦雜誌社出版刊物歌曲《洋浦在徵途》製作人。 曾出演微電影《浮誇·2》男主角。
符禹迅作品《枯藤老樹昏鴉》
和很多文藝電影開場相似
年少時因為夢想而踏上遠方的徵途
到而立之年回到久別的老屋
依然有種說不出的悽美
門把手上多了很多發鏽的鐵絲
房簷下搖拽著沒有主人的蜘蛛網
眼眶頓然間湧起一股溫溼
記得兒時用竹條彎成圈
插入長竹杆裡到處搜尋蜘蛛網
它們不得不被迫離去
如今網依舊還在
只是早已不見了它們的身影
微塵安靜的躺落在屋子的每個角落
空氣中帶著一絲黴味
牆上發黃的老畫
大概是潮溼的緣故吧
畫紙已經嵌入了牆壁
缺失了幾片玻璃的窗邊
偶爾飄下幾片凋落的樹葉
遠處人們依舊在田邊忙碌著
往日辛勤忙碌的叔叔阿姨
早已經兩鬢白髮
田邊的稻草人還是小時候的模樣
村口的那棵老樹和往日一樣的茂盛
只是多了幾道歲月的年輪
兒時頑皮刻下的小字早已不見了蹤影
天漸漸的暗了下來
村中陸續亮起了微黃的燈光
蟋蟀聲四起
幾隻烏鴉鳴叫著划過天際
致(枯藤老樹昏鴉)
符禹迅,《那些逝去的》
所有的開始都示意著結束
初心所向的夢想亦有了它本應擁有的果實
無怨無悔的追尋過
奔走尋覓錯落過
當我們追逐過夢想
遇到了愛情
結識了友誼
看過了滄海桑田
才能體會
夢想總要經過現實的坎坷
愛情定會經歷平淡的流年
到過了很多的地方
認識了很多的朋友
經歷了很多的變故
感受了很多的無奈
體會了成長的意義
剩下的全是對生命的敬畏
對過往的釋懷
生命的旅途不論何時重新出發
都不會太晚
再次踏上旅途時我將放空思緒
任由內心的指引
卻偏偏帶領我回到了曾經去過的地方
隨著時間的流逝
曾經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原來我的青春早已寫進了記憶
夢想已經付諸於行動
不帶悲憤、批判、審視、憐惜、一切的感情色彩
帶著感恩和釋懷讓一切伴隨時間一同而逝去
致(那些逝去的)
符氏文藝界名人
「文藝界」是文學藝術界的簡稱。 像文學、書畫、戲劇、音樂、影視等方面的文藝工作者都是屬於文藝界的,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叫法.
1. 符氏書畫展 第一輯
2. 書法家---符大業 廣東茂名人
3. 深圳符氏書法教父 符祥榮 海南東方人
4. 美女書法家 符立嬌 海南東方人
5. 雅人深致 符立昌 書法家 教育名師 海南東方人
6. 青年才俊 符立龍 書法家 教育名師 海南東方人
7. 湖湘奇人----符鐵年
8. 素心淡雅卓約態.臺灣畫家符貞蓉
9. 符道志 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10. 書法愛好者—符國才
11. 書畫藝術家 符祖祥 浙江
12. 天才畫家 符巨謨(雲江) 海南儋州
13. 五穀畫家 符世旺 海南儋州
14. 符偉華 從「泥腿子」到 藝術家 的華麗蛻變
15. 符慶亮「最具投資價值十大品牌藝術家」
16. 畫家符國平用藝術發力,愛心捐助希望工程
17. 博士後 符國濤《感悟智慧人生》
18. 記父親符惱武先生
19. 符光錄說唱藝術團
20. 符永剛博士 馬來西亞畫家
21. 瓊劇名角 符致椿
22. 符凡迪《凡人凡夢》MTV首發
24. 歌壇新秀 符瀧飛
25. 雷劇名伶 符玉蓮高齡收徒 只為傳承雷劇文化
26. 香港男歌手、音樂製作人 符致逸 Adrian Fu
27.非遺椰雕傳承人符史瓊:「椰雕老人」刀耕不輟五十載
28.馬來西亞歌手、主持人: 符瓊音
29.符曦小品油畫品鑑,穿透真實的藝術之旅
30.年輕是一種心態—專訪油畫家符國平先生
31.廣東南海 符又仁
32.廣東雷州 符馬活 作家、詩人、書法家
歡迎各地宗親投稿
符氏文化微信公眾號:fushi486
符家欽生於1919年,四川合江縣人,祖上從湖北麻城遷到四川,父親是木匠,七個子女中,符家欽排行老大。符家欽4歲起在縣城西門內祝家院讀私塾。12歲就開始寫作,1936年在重慶《長途》周刊發表了小說《歸來》和散文《姑母的病》,開始了文學活動。⑺1937年,符家欽考入重慶南開中學讀高中,在此期間,他積極投身文藝活動,參加過劇社的演出,主編過《怒潮》季刊等。
1939年,符家欽考入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開始在地質系,後來轉到中文系。1943年進入《時事新報》,並分在編譯組,後來又在《新民報》兼職。1944年,符家欽進入設在重慶的美國新聞處中文部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5月,此前擔任美國新聞處中文部主任、現在是政務院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前身)副局長的劉尊棋親自電召,符家欽來到北京,開始了在外文局的工作。
符家欽大學學的是中文,並非英文專業畢業,也沒有留洋的經歷,為何會走上翻譯的路子?從現在的資料看,一是大學期間他選修過英語;⑻二是在報社及美國新聞處工作時,包括編輯新聞資料、翻譯英文電稿、參與公關活動等,讓他的英語能力得到了實際鍛鍊。第三則是1942年符家欽參加過軍統在重慶舉辦的「外語人員訓練班」,這個訓練班主要是為軍統培訓外語人員,並非專業的特務訓練營,學生也是公開對外招收。然而畢竟是軍統主辦,始終帶有濃厚的特務組織色彩,因此三個月學業結束後,符家欽藉口溜走,沒有接受軍統安排的工作。⑼雖然藉此學了一段時間的英語,可是這一段歷史以及在美國新聞處工作的經歷,卻讓符家欽今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