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看韓劇讓人想戀愛,看泰劇讓人想復仇,讓國產劇讓人想離婚。
雖然只是個段子,但是也能看出國產劇在透視當代人親密關係裂縫這塊拿捏死死的。
隨著《三十而已》大結局的曝光,相信很多人都感慨於結局的「爛尾」。尤其是對於顧佳和林有有的結局,很多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最終許幻山因為藍色煙花事故坐了牢,顧佳獨自承擔著所有的一切,不僅承認感情走到今天這一步她也有錯,更是替許幻山完成善後收尾。而林有有卻沒有獲得任何形式上的懲罰,只是挨了一記耳光然後離開了這座城市,重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善良的人沒有得到補償,而作惡的人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大家糾結的點大概就是這樣。
就這?
顧佳,你怎麼從一個鬥士變慫了?
人們總是樂於看到「善惡終有報」,但是顯然這部劇並沒有給人們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質疑,編劇張英姬有自己的理解和立場。
張英姬表示,顧佳這樣的結尾是出於角色立場的安排,「首先,顧佳不是替許幻山還債,煙花公司顧佳也是公司創始人,作為企業的負責人,顧佳是需要承擔責任的」。
而對於林有有的結局,張英姬則表示,「林有有是喪失了所有尊嚴離開的,像顧佳所說這段關係會成為她永遠難以啟齒的人生底色。」
對於《三十而已》的結局,張英姬也坦然承認這並非是部爽劇,確實是沒有按照人們的套路去寫,這也是她作為編劇對於作品的一種堅持,其實是通過這部作品,她想要表述自己對生活和婚姻的理解。
通過兩個女性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來揭示一種社會問題和這個問題背後人們到底都會經歷些什麼。正如郭敬明所說的,「生命若給我無數張面孔,我永遠選擇最疼痛的一張去觸摸。」顯然最讓人觸動的就是這種最疼痛最現實的結局,張英姬想用一種現實主義針劑讓人們從夢中驚醒。
追求完美的人最終因為自己的理想而碰得頭破血流,沒有底線追求投機的人最終被愛所拋棄,這才是現實的模樣。
林有有的敗走和顧佳的賣掉房子,其實都預示著新的開始。但是在重新開始之前,他們都要完成和過去的切割,都要承擔選擇與命運給他們帶來的一切。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都是輸家。從婚姻的背叛開始,命運讓大家都已無法回頭,這是一種宿命的兌現。
當顧佳賣掉豪宅,而林有有瀟灑離開了上海時,所有的人都替顧佳感覺不值,不過這就是現實。
如同社會上很多這種事例,無端闖入別人生活的人並沒有受到懲戒,他們依舊可以全身而退,重新奔赴自己的新生活。難道他們就是最終的勝利者嗎?
林有有其實也並不是勝利者!
在三個人面對面談判時,她撩起衣服露出紋身問了句那這筆帳怎麼算?她以為那是自己博彩的籌碼,卻暴露了全部的底牌。她拿青春賭了一次,可十賭九輸才是真的,帳上一無所有。
雖然她並沒有得到懲罰,但是她也沒有得到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東西。
兩個人當直面現實後,都跪在了生活面前。
人們在顧佳和林有有身上看到了生活中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這也是大家無法接受這個結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復旦大學的陳果教授曾經說過,「真正善良的人,才能活成一束光」但是現實生活中,其實並非如此,活成一束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林有有」類型的人。他們對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心安理得地去佔有,對於道德標準缺乏自律,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反而活得敢愛敢恨更加瀟灑。
而顧佳這樣的人呢,被各種理想,各種高標準所累。她心中強勢的完美主義,「女強男弱」早已給這個家庭埋下了不安的種子,這也是顧佳在最後能跟許幻山道歉的主要原因。
顧佳在最後一刻的認錯,正如編劇所說的那樣。「我認為是她人生信仰崩塌重塑的過程,之前她要求自己活成完美的妻子,母親,女兒,這一刻她釋然了。」
「這不是對男人的原諒,而是與自己的和解。」當顧佳完美主義破滅的時候,也綻放出了屬於自己的光,從此她再也不為自己所累,如同去除了身上的枷鎖。
佛家有個非常有趣的理論,「「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痛苦,那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顧佳最後一刻的釋然其實也代表著她執念的放下。
劇終時刻,不怨顧佳「軟弱」,不氣林有有未得報應。人間真實,是磕了一跤後,方知及時止損。
離開屏幕,有何啟示?三十而已,願你永遠不用體會顧家的痛,二十不惑,千萬不做林有有。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