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網上熱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人們用3年的時間學會講話,用一生學會閉嘴,這個閉嘴的意思就是讓人們謹言慎行,不要禍從口中。
但是當今社會是個人人都應該擁有正確表達力的時代,生活中無論是人們溝通、匯報工作、還是公司開會,等等,我們用到最多的就是嘴巴,如何用自己的理論說服他人?尤其在登臺演講,或者想要開一場直播,怎樣能成為像舞臺中脫口而出聲音洪亮,思維清晰的演說家一樣,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讓人信服,這就有些難度了。
每次遇到這種設想,或者被點名登臺表達時,很多人都瞬間卡殼,腦海中否定自己,並且心裡產生疑惑:人人都會說話,會表達,那些能登臺演講並且出口成章的人,都是有天賦的吧?
這就像很多家長看到別人家孩子優秀時羨慕,卻總感慨「別人家孩子的」的原因,從而產生自責或者認命,認為人和人的差距是註定的,沒有那個本事。
看《即興表達力》這本書才得知,《超級演說家》全國總冠軍、話劇導演、曾受邀前往50多所大學進行演講,幫助眾多人走出表達誤區,並且指導超過500名企業高管提升溝通力的崔永平,也就是本書的作者,原來是一位非專業演講選手。
至今保持著《超級演說家》節目中唯一一個獲得全票的選手,並且跟著樂嘉老師共同帶領出《超級演說家》第一季全國總冠軍。
從此後身邊的人甚至觀眾,也認為崔永平是天生的演說家,後來他經過大量的培訓和實踐,用一套「內化」的方式,並結合現實中的一些情況,出了這本《即興表達力》的書,並且獲得很多讀者的高贊,紛紛表示自己從原來的不敢表達,到現在喜歡上了表達。也證明,人人都能成為演講只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就能達到,今天我們就從本書中的三個方法來突破自己的表達障礙,成為超級演說家吧。
01、生活中侃侃而談,一上臺就慌亂大腦一片空白
書中介紹《超級演說家》的主持人竇文濤講述自己在初中參加演講比賽時,剛上臺當看到臺下的觀眾時,大腦一片空白,分明臺下倒背如流的稿件,此時卻一點也想不起來,經過在臺上「很長一段時間」的一言不發,突然大腿內側一股「暖流……」當時的場面已經無法用尷尬來形容,真是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也如此,私下裡和好友有說有笑,當有一天突然要面對十幾人、甚至上百人時,突然就變得面紅耳赤,不知如何開口,越挫越挫敗,乾脆遇到需要開口表達的時候就「學會閉嘴」。
自己不善表達,自然也會影響孩子,所以逐漸形成孩子在學校遇到需要開口甚至回答提問時,腦子裡高速運轉「千萬不要叫我,千萬不要叫我」而家長也在單位裡形成同樣的心理「千萬不要問我問題,問我問題我就推薦別人回答」。
逃避開口,就是逃避自己的表達力,也是逃避了別人對自己的認可,這樣的擔憂會錯失人生中很多重要改變,甚至是一些得來不易的機會。
由此可見學會表達,甚至是掌握一些演講的功力,用處非常大,也能規避生活與學習中很多「逃避」的擔憂,為自己的成長爭取更多機會。
02、思維跳躍不清晰,讓人越聽越想逃跑
對於一部好電影的評價就是「全程無尿點」,相反,一個不好的電影或者聽一場無聊的演講,會讓人藉口去洗手間來逃避。
這樣的人倒是會講,不過沒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自己在臺上侃侃而談,聽的人一頭霧水只惦記著「何時才能結束」如果礙於職位、規則沒法想走就走,但是演講人的目的基本就達不到了。
我們要面對眾多人開口講話,無非就是兩個目的:
傳播個人思維:讓大家認可自己的軟實力,能信服支持自己。 2.實現變現:一場會銷、一次路演、甚至是一場直播,如果別人連你說什麼都聽不進去,如何讓人家信服並且做出轉帳的姿勢。
所以,能講敢講也不行,一定要有清晰的邏輯能力,並且能吸引聽眾或者觀眾,被我們的表達所吸引,為我們的輸出買單。
03、能講能演才能引起對方的情感共鳴,否則只是敘述一份蒼白的演講稿
《即興表達力》中有一個故事,作者說自己在《超級演說家》中遇到一位選手,他的演講稿寫的非常漂亮,這樣成功了一大半的開頭沒想到卻慘遭淘汰。
究其原因就是他的表達沒有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無法引起觀眾的興趣,毫無感染力,語速又快,就像念一份普通的稿子一樣。
這樣的情況是不是非常熟悉,當我們突破層層障礙,並且掌握技巧後,並且經過充分的準備後,寫了一份邏輯清晰、內容豐滿的演講稿,默念的時候心中忍不住自誇自己的才能和稿件的優秀,甚至幻想等下登臺一定會迎來雷鳴般的掌聲,氣宇軒昂的登臺,激情澎湃的說完後,結果毫無水花,這種情況非常挫敗內心的勇氣,也會影響下一次的表現。
由此可見,我們的演講和表達是為了引起觀眾的情緒,產生共鳴才能激發對方的關注,若在過程中只是默背了一份演講稿,對於聽的人而言依然毫無情感,甚至沒有印象,或者昏昏欲睡,所以讓自己的表達更有感染力,一定要調整自己的講話節奏。
04、如何掌握即興表達的能力?3招助力,人人都能成為超級演說家
不但要感講、會講,不僅要和好友侃侃而談,也要能面對陌生人講話引起對方認可,成為「有天賦的演講家」如何能做到呢?
從《即興表達力》這本書中給大家提出3個建議,幫助我們在生活中面對溝通、演講、激發觀眾興趣的建議,助力我們成為開口就有吸引力的演講家。
① 翁格瑪麗效益:開發內心的動力,培養自信心
其實生活中我們的溝通無處不在,即使在面對和親密愛人產生爭執時,不會表達也只能憋得滿臉通紅,或者是遇到喜歡的人,不敢也不懂如何開口,更是會錯失一段良緣。
我們很多人的成長中,甚至是與人溝通中都是帶有批判性的,丈夫批判妻子,妻子數落丈夫,父母指責孩子,傳達的都是:
你太差勁,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
所以這就導致我們從內心認為自己「不行」。在教育心理學中有個「翁格瑪麗效應」,來源於一個長相不美的女孩,因為身邊人對她經常鼓勵、咱們她「你真美」,後來這個女孩越來越自信,果然變得越來越漂亮,由此得出結論:
當你受到了別人的認可,你就會獲得很強的「內動力」,從而突破的突破口。
《即興表達力》書中介紹了作者崔永平本人因為被老師點名朗讀課本,因為手抖家鄉話濃重而一直緊張於擔心別人的批判中,直到一次在分飾角色朗讀《皇帝的新裝》時,用角色代入感太監的聲音調皮的說了一句:「皇上,您的這件衣服太美了」同學們耳目一新,也放鬆了自己的狀態,並得到誇讚和關注,得到讚揚的他積極報名學校各種活動,後來整個人越來越輕鬆,成就了後來的他。
其實我們的很多緊張感和羞怯,都源於擔憂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對自己不認可而導致的不敢表達,只有先突破障礙,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解放緊張狀態,在輕鬆才能做得更好,也容易得到鼓勵和讚揚,自然建立自信心,這也是內動力的來源。
由此可見,我們很多時候都容易陷入探索別人的認可中,經常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不斷在心中擔憂對方會不會不喜歡自己的服飾、語言、外表、語氣……從而增加很多心理負擔,其實勇於打破規則,勇敢表達,只要突破設限就能獲得讚揚,在不斷的讚揚中獲得內心的驅動力,自然信心也培養起來了。
②整體的框架效應:有邏輯的演講都是經過整體設計鍛鍊出來的
沒有人是天生的演說家,一切看起來輕鬆的展現,不過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而已。
我之前聽過華人演講教練袁一峰老師的課,他在臺上輕鬆自如,他曾經也是一個臉紅不敢開口的人,後來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我的女兒在學校要參加比賽,需要一段開場白,於是我輔導她寫了出來,並且每天教她練習,在教她之前,我先講了幾遍給她做了示範,小孩子沒有耐心,後來我說一句她說一句,為了鍛鍊她帶她去戶外找一個臺子叫上全家人臺下看,讓她講,當她不願意說時,我就用糖果鼓勵她,最後她能夠倒背如流,並且毫不怯場後,我比她都熟悉。那場演出非常精彩,而且女兒的開場白也得到在場老師和學生家長的讚揚,大家紛紛來向我討教如何培養孩子的表達力後,當他們得知我是演講家後,話鋒一變「人家爸爸會演講,天生的」。
沒有人能想到3分鐘的開場白,是他陪著女兒一句一句說,甚至他說的更多得到的結果,但是這也印證了一個事:演講之前多練習,有準備有框架,自然行雲流水。
《即興表達力》這本書中也介紹了演講之前的框架準備工作:平時搜集生活中遇到的所聞所事,並且熟悉自己的環境對未來進行演講的場所進行模擬,並且準備好一些萬用故事和熟悉的開場白,多加鍛鍊,從環境到稿件,都經過鍛鍊和模擬,自然就有清晰的框架設計,遇到登臺,開口成章。
就像那位在《超級演說家》中慘遭淘汰的選手一樣,雖然他被淘汰了,但是他的準備工作給了他能夠登上節目的機會,也給了他被更多人認識的勇氣。
所以設計一場萬能的演講話術,並且不斷練習,尋找模擬場合反覆適應,就能預防緊張的心態帶來的怯場和大腦一片空白,比如本文中開頭講的那位初中尿褲子的主持人,他稿件背誦的滾瓜爛熟依然登臺尿褲子,還是因為整體框架欠缺,對環境不熟悉。
③把握節奏,激發觀眾的情感波瀾產生共鳴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媽媽說我不對」若停頓在不同的位置,表達出來的意思也不同。「媽媽說我(停頓)不對」和「媽媽說:(停頓)我不對」
再比如情感波瀾:
「親愛的,(停頓)我願為你付出我能付出的一切,(停頓)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停頓)愛是付出,(停頓)不是索取,(停頓)我希望你能下來見我一面」換成能喚起對方情感的節奏則是:「親愛的,我願意為你(停頓)付出我能付出的一切,有句話(停頓)我這麼說的,愛(停頓)是付出,不是索取,我希望(停頓)你能下來(停頓)見我一面。」
用節奏停頓往往有更強的表現力,讓對方能感受到你所要表達的感情,也更有感染力。再結合一些肢體的帶動,更能讓觀眾「鎖定」人再去聽聲音。
比如崔永平之前在剛上臺做主持人的時候,一上臺就趕緊把自己想說的話全說完,自己說得痛快,但是觀眾還沒有反應過來對方說了什麼,語氣也沒有停頓,就像默念一樣,當觀眾反應過來後,崔永平的話已經說完了,觀眾關心的事情卻又沒留意,總不能倒回去再說一遍,於是只能硬著頭皮往下講,就像《超級演說家》中寫了漂亮的稿件依然被淘汰的選手一樣,自己說完了,沒有引起觀眾的情緒波瀾和共鳴,甚至錯過了觀眾的關注度,被忽略也只能忍受這份委屈。
後來崔永平總結出來,一上臺先將觀眾的目光收集起來,只有別人能通過語氣、形象、動作能看清楚,大腦中能停留印象後再開始抑揚頓挫,掌握節奏,把控好語速、語調、講話風格,讓觀眾跟著自己的語境走,自然也就能引起共鳴。
回憶一下,看過的很多電影電視,尤其一些抗戰片,帶頭領隊的人在人群中吶喊、講了很多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話,其實我們能記住的詞語都是有限的,但是正是他們的肢體語言、演講節奏烘託出的高昂氣氛,讓人忍不住跟著一起迎合,激發了自己心中的情緒巨浪。
所以,學會即興表達的三種方式,我們每個人都能是演講家,所謂的即興並非張口就來,而是在運用一些技巧後熟練的出口即表達的能力而已。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人最怕的事情就是自我否定,和他人的不認可,這將導致遇事退縮的態度,和做不好就不做的擔憂,尤其在試圖說服他人,展現表達力的時候更是如此,所以掌握這三點建議,可以協助我們開口即表達,成為演講家:
1、翁格瑪麗效益:開發內心的動力,培養自信心
2、整體的框架效應:有邏輯的演講都是經過整體設計鍛鍊出來的
3、把握節奏,激發觀眾的情感波瀾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