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020年9月28日,23時59分,伴隨一代人青春的騰訊微博將畫上句號,停止服務和運營。
2010年,騰訊微博誕生,距今10年了。
我與騰訊微博的淵源不短。
我從2012年開始使用騰訊微博,到現在也有8年時間了。
即使後期不溫不火時,我也一直保持著發布。
但是,近一年左右,隨著平臺的凋落,我也漸漸停止了更新。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的興起,爭搶去了用戶不少的屏幕時間。
社交平臺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現在,曾經的巨頭 —— 騰訊微博關閉了,
微博這種形式,在未來還有價值嗎?
—1—
微博為什麼叫微博?
在聊未來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過去,講講微博的發展史。
你有沒有好奇過,微博為什麼叫微博?
與桌子為什麼叫桌子,椅子為什麼叫椅子,這一類基本無解的問題不同,微博這個名字,還真有源可溯。
微博這個名字的來源,離不開一個網站和一個人 ——博客中國、方興東。
Blog(博客),作為個人撰寫文章的平臺,最早在美國火了起來。
2002年,方興東將它引入國內,發起了「博客中國」(BlogChina)網站。自此,推動了博客浪潮在中國的發展。
相信很多人對博客並不陌生,博客的出現,帶給了大家一個表達自我的平臺。
當時博客紅遍大江南北,湧現出了許多大 IP,例如,徐靜蕾、洪波......
許多人都是讀著他們的文章長大的。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我自己還建立過一個博客網站。
雖然沒有很紅,但也是我自己創作的一片小天地。
我的當時的博客網站叫 Run2Me,
我那篇被大家熟知的《出租司機給我上的MBA課》最初就是發表在我的博客網站上。
後來博客不用了,Run2Me 這個名字卻在機緣巧合中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了我現在公司的域名,不過這是後話了。
---
博客的出現雖然讓每個人都有了表達自我的平臺,
但是對於不少人來說,坐下來寫一篇文章,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漸漸,博客黯淡了下去。
突然間,美國又有一個軟體火爆起來 —— Twitter (推特)。
2006年,博客技術先驅 blogger 創始人埃文·威廉士(Evan Williams)創建的新興公司 Obvious 推出了 Twitter 服務。
2007年,中國也出現了這樣一個軟體 —— 飯否。
飯否的出現,將中國的博客時代,推進到了迷你博客時代。
這也就是中國大陸最早的「微博」。
隨後,2009年,新浪微博誕生。8個月後,騰訊微博誕生。
為什麼叫微博?
微博名字的來源是先有「博」,後有「微」。
博,取之於博客。
微,意為微小、簡短。
合在一起,就是迷你博客的意思。
用戶不再是正襟危坐地寫下長篇大論,而是隨時隨地,可以通過簡短的140個字來表達自我。
這就為大家表達自我,大大降低了門檻。
自此,微博風靡。
從本質上來說,從博客到微博變化的邏輯,就是大家表達自我方式轉變的邏輯。
—2—
微博在未來還有價值嗎?
我入住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很早,兩個都是在平臺創立初期就申請了帳號。
最先入駐的新浪微博,每天都有100多個新關注者,在當時,這是一個不錯的數據。
之後又入駐了騰訊微博,結果每天有超過1萬個新關注者,很快我的粉絲數就過了170萬。
騰訊背後多個平臺有數以億計的用戶群體,只要系統稍稍一推薦,粉絲數就可能飛漲。
因為流量迅猛,很多名人大咖都遷移到了騰訊微博。
但隨著平臺用戶間互動的漸漸減少,騰訊微博也漸漸凋零,我在一年前也隨之停止了騰訊微博的發布。
不僅如此,現在短視頻興起,總數定量的國民屏幕時間又被分走了不小的一部分。
各大社交平臺間的競爭愈演愈烈,我們不免要問:
微博這種「古老的」形式還有未來嗎?
我認為,微博,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依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怎麼說?
以抖音和微博為例,我打個比方:
抖音,可以看做是一個大商場。
商場裡,這個櫃檯賣鞋子,那個櫃檯賣衣服,大家都來到商場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然後統一到商場總收銀臺結帳。
也就是說,你的錢是交給商場的。
所有的顧客流量都是商場的流量,都是公域流量。
抖音的邏輯和商場是一樣的。
我們打開抖音的默認界面是「推薦」,
每一個視頻作者都是一個商場櫃檯,做得好的視頻就有機會被放入「推薦頁面」這個大商場裡。
大多數用戶都是在這裡刷視頻,很少會有人進入某個視頻製作者的主頁去觀看。
而且,抖音算法還是一個「回音壁」。
它會根據你的喜好,調整推薦內容,你越喜歡看什麼,它就越給你推薦什麼。
用戶就更沒必要進入作者的個人頁面瀏覽喜歡的內容。
算法就能滿足你對內容的需求。
也就是說,你看到內容都是被動的「推薦」,而不是主動的「關注」。
所有的視頻作者,主要都是在為抖音平臺這個公域流量提供內容,而深耕自己私域流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抖音和商場一樣,本質上都是主營公域流量。
---
而微博則是完全不同的邏輯,微博是購物中心專賣店。
購物中心你一走進去,是一排小房間,每一間都是一家獨立的小店。
你在店內看好什麼東西,直接在店內結帳。
購物中心收的只是租金,每家店賺了多少錢,是自己的事。
這就是微博的邏輯。
當你打開微博時,你看到的默認頁是「關注」。
如果你一個人都不關注,你的微博會空空如也。
只有當你進入某個博主的主頁,主動關注後,你才能接收到他的內容。
而且博主發布的內容,可以直達他的粉絲群,他就可以和用戶建立關係。
也就是說,微博的內容是圍繞著博主和粉絲間的關係而存在的,微博這個大平臺本身是並不主營公域流量。
所以,微博和購物中心專賣店一樣,本質上都是主營私域流量。
---
微博、抖音,看似都是社交軟體,其實本質邏輯大相逕庭。
微博默認「關注頁」,抖音默認「推薦頁」;
微博主營「私域流量」,抖音主營「公域流量」。
而微博可以深耕私域流量,這一點對於內容生產者是一個巨大的價值。
這個價值並不會因為抖音短視頻的出現而消失。
價值的根源在於「可觸達」。
每一個粉絲都是主動關注,關注的你這個人。
當你發布內容時,可以精準地觸達到喜歡你的粉絲群體。
這是基於真實社交關係而形成的內容網絡。
而短視頻平臺是相反的邏輯。
通過被動推薦,廣撒網。只有最優、最火的內容才容易被推薦。
這是基於內容網絡沉澱到社交關係上。
最後的話
微博默認「關注」,抖音默認「推薦」;
微博主營「私域流量」,抖音主營「公域流量」。
兩者都是優秀的平臺,都有自己的玩法。
那麼,面對不同邏輯的平臺,內容創造者應該怎麼選擇呢?
我的建議是:
如果你對自己的內容非常有信心,你應該選擇抖音這樣的「公域流量」平臺。
如果你想經營和粉絲之間的社交關係,你應該選擇微博這樣的「私域流量」平臺。
希望每一位內容創作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片天地。
真心祝願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