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播前的期待,到開播後的失望,從漸入佳境的欣喜,到等待斷髮的焦灼。
追劇57天,《如懿傳》終於完結了!
上周五等來了極其痛快的如懿短髮,看完極其舒適的衛嬿婉下臺,一度以為沒了重要劇情的最後一集可看可不看。
但萬萬沒想到,這周開播的最後一集,把這部劇又提升了一個層次。
之前跟大家聊這部劇的時候,全劇播了有十幾集,當時我提到劇組標榜的帝王夫妻的婚姻圍城太虛太空,歸根結底還是得依靠宮鬥。但在看了全劇之後,必須推翻自己之前的結論。
這部劇的內核的確是如懿和乾隆這對帝王夫妻,在封建權勢下的婚姻圍城。至於宮鬥,不過如同我們平凡夫妻的柴米油鹽一樣,是可大可小,但必不可少的生活底色。
近幾年來,宮鬥劇盛行,我們看了太多披荊斬棘終成宮鬥贏家的故事,看慣了逆境之時絕地反擊,看慣了一窮二白之時遇真愛,看慣了翻身稱霸之後吊打對手。
所以看《如懿傳》時百般難受,心裡憋屈,不少人直言「從來沒見過這麼窩囊的女主」。
被打入冷宮後王者歸來,你以為她會涅槃重生。
她沒有。
依舊和乾隆恩恩愛愛,最多也就只是暗地裡調查了在冷宮被害的事。
被推上後位之後,你以為她會對對手痛下殺手。
她沒有。
反而是自顧自的生孩子去了,最多也就只是命容佩生扎金玉妍耳朵小施懲戒罷了。
對於一部清宮劇來說,這樣的女主角確實不合格,和皇上談情說愛,在後宮悠閒生活,哪裡有半點要和別人爭鬥的意思?
但我想說的是,如懿的智慧就在於,如果她爭鬥的話,即便贏了也依舊輸了本心,但如果她一直遵從本心,即便失敗也依舊是人生的勝利者。
就如同我們的現實社會,有的人遵從規則變得圓滑世故,可能會收穫金錢地位,但他失去的是最真實的自己。有的人對規則的重要性瞭然於心,但卻不屑同流合汙,始終牢記初心做最真實的自己。
很顯然,如懿屬於後者。
出身大族烏拉那拉氏,姑母是雍正的皇后,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如懿自然也看過太多的後宮爭鬥,尤其是看到姑母在自己眼前去世,她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後宮的兇險,也更明白適者生存的道理。
但是,看多了虛與委蛇,明爭暗鬥,沒有讓她修得宮鬥技能滿分,反而讓她對宮鬥更加厭惡,對自我更加珍視,不僅不屑於與之為伍,反而對那些在宮鬥中喪失本心的人抱有悲憫。
這和《甄嬛傳》中的沈眉莊其實是相似的,寧願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比起外界的榮光,她們在乎的是「愛]與「尊重」。
沈眉莊在被人陷害,皇上輕視自己之後,對皇上便不冷不淡,即便皇上有意親近示好也依舊委婉拒絕。
如懿在那個明爭暗鬥,波詭雲譎,並不適合愛的環境裡,將愛盡到了極致,等到愛消弭殆盡之時,毅然斷髮,絕不卑微挽求。
但是,不同於眉莊,更不同於甄嬛,如懿和乾隆的感情更平等,更像是夫妻,也更和我們普通人的感情歷程更相似。
少時相識,他是阿哥弘曆,她是格格青櫻,一見傾心的情分,絕非甄嬛在君權下受寵的歡喜與巧妙的討好。如懿在乾隆面前,從頭到尾都是獨立的個體。
二人之間,有過許多溫馨的夫妻日常。
年少時,穿了顏色相近的衣服,也能找來說辭證實彼此心有靈犀。中年時,明明心煩不願意吃東西,但在如懿遞來桔子時,還是不自覺的放在了嘴裡。
尤其讓人難忘的是,早起時分,如懿慵懶的裹在被子裡,看著乾隆穿衣上朝。這種浸入生活裡的點滴甜蜜,和現實社會中的夫妻簡直無異。
但是,這對夫妻的頭銜前還多了「帝王」二字,普通夫妻尚且有走到盡頭那一日,更何況有「君臣」二字來充當催化劑。
如懿不屑宮鬥,始終如一,期望著一生一次心意動,但高居皇位的乾隆卻在前朝後宮的算計之中變得心思深沉多疑,在美女如雲,諂媚不斷的後宮中習慣了被奉承討好,習慣了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扔一個,早已經不是她記憶中的少年郎。
兩個人感情的變質,是一個失望攢著一個失望,天長日久積累而來。
乾隆沉迷藥物和衛嬿婉廝混在一起,摔了如懿遞上的湯藥,惹得如懿在殿外長跪不起。雖然後來因為如懿懷孕暈倒而事情暫告一段落,但從這時起,兩個人的感情就敲起了喪鐘。
你看,這時候的乾隆身邊有人蠱惑諂媚,自身放縱任性,摔了湯藥也就意味著對如懿不再尊重。
如懿卻剛強依舊,不卑不亢的長跪不起,為了乾隆的身體和聲譽直接和他別上了勁兒,這和如懿斷髮前和乾隆的相處如出一轍。
之後的欽天監克子之說,寒香見墮胎藥之事,凌雲徹謠言的紛擾不過是在兩個人既有的相處模式之上煽風點火罷了。
即便沒有寒香見,沒有凌雲徹,一個人念念不忘情深幾許,一個人薄情寡義肆意妄為,這樣的感情也勢必走不遠。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一場場大雪,一次次失望,失望累積絕望,最終哀莫大於心死,再無欲求。
當初皇后之位是為了乾隆才坐的,如今坐的又厭又倦,空有皇后之名,沒有妻子之實,也就再沒了坐下去的必要。
皇上與臣妾,曾經結髮為夫妻,如今臣妾斷髮為祭,給去了的青櫻和弘曆。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從頭到尾,如懿活的只是為了自己的心。
公然斷髮,主動棄絕,這在當時的社會就是最大的反叛。
著名影評人梅雪風老師曾經這樣評價宮鬥劇:
生存與往上爬在宮鬥戲中兩位一體,往上爬是生存的充分條件,而生存是往上爬的基本動力,而終極目的,或者說終極大殺器就是獲得皇上的恩寵,天然的認可現在權力的合法性,並取悅最高權力,以期分一杯羹。
細數《甄嬛傳》《延禧攻略》以及各種清宮穿越劇,無不走著這樣的套路。
但《如懿傳》難得的是不再以皇上恩寵為最高目的,在往上爬這一路徑之外塑造了另一種生活方式,並且大膽質疑皇權,以一種超然格局審視後宮的種種。
沒有《延禧攻略》的痛快,也不似《甄嬛傳》般戲劇衝突強烈,《如懿傳》的故事,溫吞沉悶。
如果不走心觀看,很難品出劇情中的激流暗湧,後宮女人的悲哀和無奈。不管出場多濃墨重彩,下場總是寂寥。
富察琅嬅大家族出身,一輩子為了家族榮光小心翼翼,取悅皇上,但臨死時賭上了富察氏的榮光,也沒能換來乾隆的信任。
高晞月,多活潑嬌縱惹人愛姑娘啊,到頭來手染血腥,喃喃自問是什麼時候變得如此瘋狂。
金玉妍,為了世子背井離鄉,卻被母族捨棄,臨死悲嘆再也不要過這樣的一生。
蘇綠筠,溫良敦厚,一次小小的爭寵換來皇上半輩子冷落與懷疑,生再多的兒女也不過是皇上眼中的生育機器。
意歡,婉嬪,和如懿一樣是後宮中少見的對皇上真心的人,一個被皇上算計的失去孩子,絕望自焚,一個雖然長壽,但卻被冷落後宮和畫像為伍。
小天使海蘭,一聲姐姐叫成了一輩子的執念,為保護如懿黑化宮鬥,但也是既失了如懿,又失了永琪,花再多心思也是個悽涼結局。
即便是眾人厭惡的大反派衛嬿婉,臨終戴著凌雲徹送的戒指時,又何嘗不是後悔曾經的那一切呢?
這些人,有人為真心,有人為名利,有人默默無聞獨善其身,有人費盡心思勾心鬥角,但沒有任何人得償所願。
身在後宮之中,就是她們最大的悲劇。
後宮女人,爭與不爭,都是輸。
最後一集,如懿細數著這些女人的名字,過往恩怨盡數泯然,大家都是被困在宮廷中的可憐人。若有來生,若能遠離宮廷,她們可能會成為朋友。
對於乾隆,我曾以為如懿會在斷髮後決絕的不復相見,但最後她的從容淡然卻活生生賺去我的眼淚。
塵埃落定,乾隆過來看如懿,相對無言,乾隆始終說不出那聲抱歉,如懿卻是淡淡的微笑著將「蘭因絮果」四個字送給了乾隆,體面的給二人之間,畫上了句號。
男女婚姻初時美好,最終離異,初識被「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蠱惑心腸,卻忘了白居易詩作的最後幾句是「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但是,如懿對乾隆是沒有怨恨的,她惋惜乾隆不復當初,但卻認為他的變化跟花開花落一樣難以強求。
在封建王權之下,她的悲憫不僅是對後宮女人,也是對眼前這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皇上。
全劇最大的淚點,也最出人所料的劇情,就是乾隆在多年之後,顫顫巍巍的打開了一個盒子。
上邊是當年他和如懿的弘曆青櫻圖,下邊藏著的居然是如懿當年斷的那綹頭髮。
誰也沒有想到,當時薄情寡義,讓人恨得牙痒痒的乾隆,居然在如懿斷髮後忍著氣憤,偷偷的撿起了那象徵著決裂的斷髮。
僅這一個情節,就讓人對這薄情寡義的渣渣龍罵不起來了吧。
九五之尊,萬人之上,愛人離世也只能躲在城牆偷偷的哭,看似無所不能的他,其實連做真實的自己都不能。
多疑、奸詐、放縱、薄情,與其說是本性,不如說是在王位之上,被扭曲了的心性。
看《如懿傳》,有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一群後宮女人圍著皇上爭鬥不休,如懿身在其中的戰鬥力實在太弱。
第二階段是乾隆如懿從乍見之歡走到相看兩厭,這對帝王夫妻看的人唏噓不已。
第三階段則是後宮眾人沒贏家,即便是皇上也免不了被封建王權扭曲了自我,大家都逃不過吃人的封建制度。
所以,導演汪俊說得好:
《如懿傳》更像一首輓歌,對封建的這種,帝王式的婚姻的控訴。
縱觀全劇來看,《如懿傳》依舊有太多值得詬病的地方,最爛的開頭,超長的劇情,過慢的情節發展,都趕走了不少的觀眾。
而它最大的成功便是塑造了如懿,一個封建王朝的反骨!
當然這和周迅的演繹密不可分,沒有過於炸裂性的刺激場面,但卻細膩的超出你的想像,一舉一動一個眼神層層遞進,都傳達著莫大的情感力量。
另外,臺詞功底實在太好,以至於想起某些臺詞時都自帶她的聲音語氣,仿佛回到劇中。
剛開播的時候,這部劇評分只有6.7分,最低跌到6.5分,我看了幾集反駁說:《如懿傳》會是一部漸入佳境的好劇。最後一集播完,我又看了一眼評分,有7.4分,還有點出乎我的預料。
但在看過《如懿傳》後,我可能近幾年來都不會想去看有關宮鬥的劇了。
因為虛與委蛇,爭鬥不休,一個個花兒一樣的少女,都變成蛇蠍毒婦,贏了輸了都是空。其次,紅牆高瓦的四方天,劇的格局似乎還是太小了一些。
不過,對於追看這麼久的如懿,依舊是難忘懷的。愛在時,她全身心的享受著,愛去時,她無怨無悔的告別著。從來不曾謀求算計,堅守的是自己的一顆本心。
我覺得如懿的結局不是悲劇,而是善終。
她的愛情,她的人生都掌握在她自己手中,最後,是她自己選擇了自由。
上屆宮鬥冠軍甄嬛對她的評價也很中肯:
在如懿這裡,恩寵也好,權勢也好,後位也好。
她全沒放在心裡,唯將情分盡到底。
這樣一個女子,放在任何時代中,都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