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這些被比作「清流」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開始走紅,終於打破了音樂選秀、明星音樂競技真人秀「霸屏」的格局,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此之後,安徽衛視在周五晚間黃金時段推出國內首檔大型中國風音樂競唱節目《耳畔中國》。該節目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按照《耳畔中國》音樂總監撈仔的說法,《耳畔中國》不是簡單的民歌競唱,而是對來自中國各個地域、各種文化風格的本土音樂的一次大巡禮,是一場文化盛宴。「我們有太多散落在民間、沒有挖掘出來的好音樂,我特別希望能夠有一檔節目將它們給大家一一呈現出來。」
對此,他認為,民歌才是真正的中國風,它與每個地域的文化緊密相聯,青海花兒、陝北民歌、川江號子、彝族歌舞都與當地的山、水、人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脈聯繫,是真正屬於中華民族的歌曲,而《耳畔中國》將這些民族民間音樂以更為現代、更為時尚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喜歡。
值得一提的是,參賽選手中湧現出一批95後新秀,打破了人們的舊有思維——民歌不是年輕人喜歡的藝術形式。
撈仔坦言,他正是看到了年輕一代對於中國民族音樂的熱愛,所以對中國風音樂的傳承及「走出去」充滿信心。「年輕人喜歡流行樂、玩搖滾,這些都沒有問題,但中國文化才是你的基因,我們希望通過這檔節目,培養年輕一代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看到只要運用很好的方式,中國風的音樂也能夠在全世界風靡起來。」
「民歌是不是太土了?」這個問題曾經長期困擾著參賽選手藍曉寧。作為一名音樂學院在讀的學生,她小時候學習唱民歌時,曾經為此受到同學的質疑和嘲笑。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開始理解民歌裡的情感表達和民歌背後的歷史文化背景。當她慢慢地向身邊的朋友分享這些美好的音樂與感動時,那些年輕人「也受到了影響,時常會哼起幾句民歌」。
當藍曉寧站在《耳畔中國》的舞臺上道出心中曾經的無奈時,文化學者酈波教授點評道:「土」不是真的土,而是中華民族的根。土的壯闊,美的撩人。
同樣年輕的JAHA樂隊,是一群蒙古族的95後年輕人組成的樂隊,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對草原的音樂文化傳承充滿了使命感,他們立志要成為草原上最出色的一支民族樂隊,堅持自己本民族的音樂風格,走向世界。不過,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他們遭遇了家人的反對、資金的短缺等重重阻礙,但彼此間的互相鼓舞,讓他們一直堅持走下去。
八音赫赫,是一名滿族姑娘,藝術學院畢業後就順利地進入文工團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她上網搜索本民族歌曲,可搜索結果卻寥寥無幾。她意識到保護自己民族的音樂的使命感,於是毅然辭去了體制內的工作,從事自己民族的音樂保護工作。
近兩年來,她發現,掌握著這些老民歌的民間藝人相繼離世,發揚和傳承已經越來越緊迫了。於是她決定勇敢站出來,通過《耳畔中國》這方舞臺尋找更多的人來共同從事這項事業。
「我們重視市場競爭,但我們更重視電視人身上的這份責任,更重視傳播的社會效益,而且我們堅信,對於美的認知是沒有年齡界限的。」據《耳畔中國》製片人吉青介紹,「事實上,在實際的反饋中,反倒是有非常多的90後觀眾與我們節目進行互動,表達對節目的喜愛。」
《耳畔中國》不僅邀請到著名歌唱家閻維文、作曲家王黎光和歌唱家雷佳擔綱專業評審,還邀請到著名學者、擔任《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的酈波教授,現場講解歌曲背後的文化知識與淵源,讓青年觀眾可以理解到民歌的「前世今生」及其所展示的人文情懷,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
「可以說《耳畔中國》營造了兩個場域:一個是演繹民歌天籟、充滿視聽享受的競技場,一個是承載厚重解讀、傳遞優秀文化的輿論場。在這兩個場域之中,節目打破了觀眾與民歌之間的溝通壁壘,真正將文化與娛樂進行了無縫的勾連穿插,在潛移默化、寓教於樂之中為觀眾植入了一份重要的文化認知。」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評論道。(記者 王磊 通訊員 汪漫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