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出發,沿成雅高速一路向西,差不多150公裡左右,就到了有著「天府之肺」之稱的雅安。以大相嶺、二郎山為分水嶺,青衣江、大渡河一北一南,孕育出了煙雨迷濛、山河交錯、空氣潤澤的雅安城。
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
在城市的家族中,有這樣一種類型:這些城市在並不遙遠的過去,曾經因為得地利之便而輝煌一時,從而有著深厚的歷史遺產;等到今天地利的優勢不再,它便慢慢地化蛹為蝶,以另一種閒散的表情展露芳容。雅安,正是其中的代表。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相傳兩千多年前,「茶祖」吳理真在雅安蒙頂山種下第一棵茶樹,使得這裡成為有文字記載以上來最早人工種植茶的地方,是茶文化的發源地。雅安出產之茶,北上京城,成為歷時千年的皇家貢茶;西入青藏,成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備飲品。
史料記載,清代每年輸入西藏的荼80%以上來自四川,其中主要為雅州所產邊荼。為了傳遞茶葉,自唐代以來,一條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的「茶馬古道」就這麼誕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茶馬交易雖然是唐宋以後的事,但早在漢代,蜀地的商人們就開始用茶葉等本地的特產與大渡河之外「犛牛夷」的邛、筰等部落交換物品,踏出了一條進行商貿的道路,稱為「犛牛道」。
唐宋以後,茶馬交易紅紅火火,來往商人熙熙攘攘,進出貨物絡繹不絕,使原來的犛牛古道變成了蜿蜒於西部高山大川、峰嶺峽谷之間,形成了一條盤桓於中國歷史長河中,裡程最長、路途最險的「川藏茶馬古道」。雅安,便是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
在那個時期,由於路途艱險,貨物需要由人力運輸。於是產生了一種特別的工作崗位——背夫。從雅安到康定的茶葉,全部由背夫一步一個腳印背運到達,多的足足要背兩三百斤。有的婦女、小孩甚至也加入了背夫的行列,他們以接力棒的形式,從雅安出發,向西經康定、昌都至拉薩,再由拉薩向西通到境外的不丹、尼泊爾、印度,全長近4000公裡。
雅安西康大橋出口外,有一組古樸的群雕銅像:背著茶包的背夫,扛著茶包的馬隊,其中有兩位男孩也跟在媽媽後面負重前行。孩子們目光堅定,憧憬遠方,沿著崎嶇的山路向前跋涉……這組群雕,就名為「茶馬古道雕塑群」。
時至今日,雅安通往嘉定的古鹽道交會處,仍是漢、藏、彝三個民族的結合部,綿延千裡的川藏茶馬古道穿越古今,連接東西,成為了漢藏等民族兄弟情誼的紐帶和橋梁。
遍地都有大熊貓
雅安是一座被山水滋潤的城,充沛的雨水、遼闊的森林、宜人的氣候,滋養著這裡種類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它猶如四川天府之地的綠色之肺,營造著世代棲居在這裡的人們的山水之鄉,他們紮根於此,生活於斯,守護著這片北緯30度上的生態家園。
1869年的春天,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就是在四川寶興發現了大熊貓,從此,大熊貓才走進人類視線,圈粉了整個世界。
1949年以後,大熊貓肩負著「和平友好使者」的身份,作為「國禮」被送出國門。從20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早期,我國先後送出去24隻「國禮」大熊貓,其中,有18隻來自同一個地方,那就是熊貓家園——四川雅安。
據2018年大熊貓數據顯示,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生存著大熊貓野生種群1864隻,而雅安境內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就達到了340隻,且在八個縣區均有分布,可以說是遍地都有大熊貓了。
而從上世紀末開始,由於大熊貓已經成為了瀕危物種,我國便將大熊貓僅僅作為「研究性租借」的對象,借給指定的國家進行研究與保護。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幸運地被選中,申請大熊貓的過程堪比申奧!比如荷蘭足足申請了15年,歷經前後三任首相以及動物園方面的不懈努力,才終於爭取到了機會,迎來了心心念念的熊貓寶寶~
作為國寶,大熊貓享受的待遇那也必須是槓槓滴。當年大熊貓「寶寶」運抵西德時,受到了紅地毯的接待;「蘭蘭」和「康康」的座機一進入日本領空,就有一個戰鬥機編隊護航;在英國的「滾滾」住的是25萬英鎊打造的套間,吃的是特供有機食品;在加拿大的「大毛」、「二順」住在多倫多動物園耗資近800萬加元建造的「豪宅」內,食用的竹子均從美國孟菲斯每周三次空運至多倫多,以確保竹子充足、新鮮,還為大熊貓配備了包括獸醫學、內分泌學等學科在內的專家團隊……
當然,可愛的大熊貓也給當地動物園帶去了相當可觀的流量,比如熊貓到來法國當年,博瓦爾動物園遊客人數增長60%,超過了100萬人次。不僅如此,動物園每年要進十個貨櫃的中國製造的毛絨玩具。兩隻熊貓幾乎是單靠自身就製造了一種經濟模式。
1961年,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其會徽草圖,就是來自中國的大熊貓「姬姬」。
近年來,針對大熊貓放歸自然,雅安也同樣走在前面。2013年,四川慄子坪自然保護區建成首個大熊貓放歸自然基地;2017年,泥巴山大熊貓走廊帶的大相嶺建立熊貓放歸基地,開展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大熊貓和伴生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科學研究,探索大熊貓保護科學研究新模式。大熊貓在雅安被發現,又從雅安回歸,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緣分呢?
雅安三絕
在地理位置上講,雅安處於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從文化方面來看,雅安則是漢民族文化向少數民族文化過渡的地帶。兩個過渡地帶,造就了雅安與眾不同的「差異美」。《中國國家地理》在「上帝為什麼造四川」專輯中,把雅安列為蜀中4個個性城市之一。而當一座城市不再以繁忙的遍地重鎮形象來彰顯它的業績時,生活便回到了平淡與安詳之中。
綿密的雨
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邊緣的雅安,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素有「天漏」之稱。雅安雨多,可追溯到遠古。自古以來,雅安便有「華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稱。隋時立雅州,那時雅州便「多雨,天無有三日之晴」之說。
但雅安的雨,更多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好雨」。春季,滋生萬物;夏季,消除暑氣;秋季,洗去塵土,顯出天高雲淡,層林盡染,給人以「雅」的感受,因此被稱為「雅雨」。並且雅雨含有豐富的負氧離子,沐浴雅雨能使人疲憊的身心豁然振奮,利於延年益壽。據史料記載,在唐朝和清朝,都曾出現過九世同堂的長壽家族。在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向碧峰峽長壽山"九世同堂」的陳氏家族頒賜了「華夏第一家」的金匾。
細膩的雅魚
相傳雅魚乃女媧補天時從其身上遺落的寶劍入水所化,所以雅魚天堂骨形似寶劍。又傳雅魚頭骨暗藏一柄「寶劍」,為戰國時蘇秦離間諸國後,車裂身亡,其佩劍滑落江中,為雅魚收藏,以至於成為日後獎賞雅魚的「防偽標記」:有劍則真,無劍則假。
傳說真假不可辨,但雅魚肉質鮮嫩卻一點不假。生長在周公河、青衣江中的雅魚以鮮活的水生物為食,體形秀美修長,鱗鰭細亮鮮豔,肉質緊密細嫩,口感爽滑,營養豐富。以滎經砂鍋燉之,湯鮮、魚嫩、味美,久吃不膩。清代雅安舉人李景福將雅魚進貢入京,慈禧食後贊其曰「龍鳳肉難與之媲美」。
溫柔的雅女
川蜀出美女,但雅安女子的美自有她的獨特之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雅安藏漢雜居,雅安的女子便融合了藏漢兩族的特徵,容貌比藏族女子柔和而又比漢族女子多了幾分立體感。
「雅女」有雅雨的靈氣,雅茶的平和,就像是那些在雅雨中飄動的花傘的主人,或許沒有蓉城女子那種我是美女我怕誰的驕傲,也不同於山城妹子的火辣和柔情,她們就像碧峰峽中一潭清澈透明的泉水,有一種無言的溫情和恬靜。
「雅女園」,據傳此地為古雅女待閣出嫁之所。
純粹而迷人,溫柔又獨立,這裡是西南蜀地最溫柔的地方,上有牛背雲海,下有茶馬古道,既有次第交錯的仁義鄉梯田,也有層疊變幻的茶園風光,綿密的「雅雨」滋潤出秀美靈動的「雅女」,女媧補天的動人故事世代流傳。
這裡,就是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