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09:46圖文來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南京皮肚面又上《早餐中國》
總導演:拍出中國人的詩意早餐,導演組要讀汪曾祺
美食短紀錄片《早餐中國》第3季在騰訊上線,就拿下豆瓣評分9.0分。還是原來的味道,每集七八分鐘,介紹一家街頭早餐店,帶觀眾體味早餐美味背後的煙火人生。今天,聚焦南京皮肚面的節目將上線,揚州的長魚面也在後面排隊守候。繼上一季節目推出南京蟹黃湯包、無錫鹹豆漿之後,這一季,關於江蘇的美味早餐又上新了。
繼蟹黃湯包後,這家皮肚面又被聚焦
山西蔭城的豬湯、浙江舟山的海鮮面、河北河間的驢肉火燒、河南靈寶的石子饃夾涼粉、安徽亳州的牛肉饃……節目用早餐復甦味蕾,用煙火趕走陰霾,用家鄉食微暖家鄉胃。30個普通的早餐店,30個酸甜苦辣的家庭故事。
江蘇人將麵條烹飪成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所謂皮肚,其實就是油炸肉皮。豬皮本是種極不起眼的烹飪原料,物賤價廉,且本身皮厚味腥,極難處理,少有地方用它作配料的,更不用說做主菜了。但在南京就有這麼一些高人,掌握了豬皮選料的部位及以油炸制的絕活。
登上《早餐中國》的這家位於評事街的老太皮肚面,據70後老闆錢德明介紹說,「好吃的秘訣就是自己採購自己做,東西新鮮,皮肚呢選用脊背上的皮,五花肉的皮沒有嚼勁,而且油要好,我們家的油渣也很有名氣。」
負責江蘇部分拍攝的陳舒寧導演則告訴記者,選擇聚焦南京早餐,要找到當地人的味道,卻不為外地人所熟悉的美味早餐。「一家打動我們的店當然要好吃。做足資料後,定了拍皮肚面,按圖索驥吃了七八家網紅店就發現,皮肚面做得好吃並不容易,皮肚做不好有腥味、不吸湯、咬不爛。」
美食之外,夫婦倆皮衣的故事觸動淚點
「除了純手工、好吃,攝製組還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走進店去,老闆跟食客的互動良好,他願意跟你聊故事。」陳導說,「翻開這家店的評論,網友說,這家店老闆人很好,就吸引我們探究的欲望」。
採訪中,錢德明說,其實辛苦久了也就習慣了。現在開店賣皮肚面,自己負責採購、做澆頭,老婆煮麵條,兩人從早上五點多一直忙到下午兩點,傍晚五點再到七點,周末更是無休。「生活很辛苦,人家閒的時候我們忙。現在孩子也工作了,我們就希望父母健康,小孩平安就好。」
錢德明和黃萬鳳來自安徽,28年前來南京,一開始是賣豬肉,後來做自己的皮肚麵店,至今也有14年了。在節目中,夫婦分享了一件皮衣的故事。「剛有錢的時候,老婆買了一件紅色的皮衣,每天幹活捨不得穿,因為會沾上油、水,一直很少有機會穿,後來發福穿不下了,想起這段往事,忍不住潸然淚下。」總導演王聖志說,「這不是簡單的辛苦的故事,仿佛在南京打拼久了,忘記自己為什麼打拼,是一種很複雜的滋味。」
這一季的《早餐中國》加大對普通人生活展現的部分,夫妻之間的鬥嘴,食客吐槽自己找不到男朋友這些煙火氣的橋段,都讓人類複雜的情感得以宣洩,觸動了觀眾心底柔軟的東西。
美味不可辜負,疫情期間食客穿防護服來吃
疫情讓所有早餐店陷入漫長等待,也讓《早餐中國》推遲播出。王聖志說,「你看疫情情況好一些,大家就會戴著口罩出來吃飯,生活中有恆定不變的價值。我約好要拍攝的早餐店都沒有倒,忍受租金的損失也要堅持,就知道人們離不開熟悉的味道,家鄉的早餐。儘管有絕望,但慰藉的到來也勢不可擋。」王聖志導演說,我們團隊裡基本上都是90後年輕人,我就要求他們要拍好早餐,一定要看汪曾祺小說,以詩意入小說,把早餐拍出詩意。我們的片子要給低到塵埃裡的普通人,帶來飛翔的機會。」
七八分鐘一集片子,攝製組在店裡要拍一周時間。常常四五點就去拍,希望不要影響老闆的生意。實際上,即使是生意很好的店,也只在七八點的早餐高峰時刻坐滿,其他時間都沒什麼人。
陳舒寧導演說,在揚州長魚麵店,一位有潔癖的老顧客,穿著全套防護服在店門口吃麵。還有好多人打包皮肚面回家吃。還有的阿姨,給全家人煮完早飯,跑到這裡給自己來碗皮肚面。記得上次拍完南京的蟹黃湯包,惦記那個味道,又回購了好多次,節目組累計買了得有六七百隻湯包。下次還想來南京拍鍋貼,皮肚面旁邊那家鍋貼店,在踩點近一周時間裡,攝像基本上每次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