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經紀人》雖然照搬韓國綜藝《全知幹預視角》的節目模式,但是模仿(翻拍)也並未得到精髓,尚未找到節目真正受廣大觀眾歡迎的關鍵所在,是一次公關意義大於節目本身的形式主義,依葫蘆畫瓢。
韓國綜藝《全知幹預視角》這個節目除了經紀人視角新穎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把以往綜藝」藝人本位」的節目理念大膽拋棄,而是採用」素人本位」的觀察模式進行整個節目。然而從中國版節目中,大部分看到的還是藝人和經紀人的互動,就連鏡頭中都是雙人出鏡,觀後感相當一部分是」藝人私下脾氣好好,對工作人員好寬容,原來藝人也和職場人有同樣的煩惱」這樣的感嘆時,證明這樣的翻拍早就和原版節目原本的亮點背道而馳。或許改名為《鏡頭後的演藝人》才比較貼切。關於素人與藝人的比重問題,原版節目同樣存在。一旦變成藝人本位的記錄模式,公關性質就異常明顯。
除了節目重心不對,另一個問題極大暴露國內觀察類綜藝拍攝創作的極不成熟,即對於」人」的描寫太過蒼白。我們常常把《我獨自生活》《全知幹預視角》《我家的熊孩子》這類綜藝叫做」觀察類綜藝」。觀察類綜藝最大的賣點就是將中心人物刻畫出」人」的色彩。如何調動觀眾的感情來獲得這種」人」的認同呢?
看過原版節目的都知道搞笑藝人樸聖光的經紀人林松,林松作為一個畢業不久就要在韓國最大經紀公司SM帶藝人跑行程的初生牛犢,讓未步入社會的同學找到職業引導,同時能讓職場人感受到新生的熱忱與純真。職場初生的焦慮在綜藝裡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開車方面,林松能做到提前到現場踩點,找好路線和車位,利用休息時間在停車場不停練習直到能準確入庫,本著一份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倔強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是非常可貴且真實的。
但是在中國版中我們大多只能看到經紀人的普遍焦慮,卻從來不展示如何化解,這種蓄積的負能量也會傳遞給觀眾,達不成愉快的觀看體驗。
雖然大環境商業化娛樂化嚴重,但一部好的綜藝節目最終還是要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另一部韓版綜藝本土化作品《我家那閨女》,節目中想要表達大齡女青年的婚戀焦慮,從始至終都在傳遞這一份焦慮,節目嘉賓頻繁出現更像是減輕焦慮的程度而不是正面解決問題。大齡女青年的婚戀焦慮大部分來源於父母對兒女未來獨自生活的擔憂,所以如果想直面這種焦慮,需要幫助父母打消這份疑慮,告訴父母,女兒的未來是充實而幸福的,這才是正向的化解模式。然而《我家那閨女》目前仍然處在消費女性感情生活的死循環,進入了創作的絕路。
重回正題,《我和我的經紀人》如果想做出價值,首先就是要傳遞價值。節目受眾相當一部分都是對經紀人工作有憧憬與好奇的年輕觀眾,如果想要彰顯一心旗下經紀業務的專業與全面,則需要展示更多藝人經紀,企劃方面的培訓內容,把科普色彩帶入娛樂節目,而不是盲目地以老闆德高望重的身份」屈尊」潸然落淚,看似焦慮實則自吹自擂地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