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作傳世之文 先修傳世之「心」
發表時間:2016-03-18 來源:惠州文明網
他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中最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也是徐遲報告文學獎歷史上唯一蟬聯三屆的獲獎者;他的長篇報告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寶山》被文藝界公認為中國工業題材文學創作的代表作品;他的紀實文學作品《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被全國各大報刊轉載……本期《深入生活 紮根人民——文藝名家講故事》欄目對話著名作家李春雷。(中國文明網)
李春雷作為一名作家,他找好自己的「準心」,創作出了《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寶山》《木棉花開》《夜宿棚花村》《朋友》等無愧於時代,有筋骨、有溫度,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優秀作品。這正是古人「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的生動寫照。廣大文藝工作者當以李春雷同志為榜樣,時刻謹記,要作傳世之文先修傳世之「心」。
修為時代為人民而歌的決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文藝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缺少了李春雷那種「為人民、為國家寫作」,「為歷史留下最真實、最精美的記憶」的責任和擔當。更有甚者忙著沽名釣譽、撈金賺錢,讓文藝創作偏離了正確的的方向。搜奇獵豔,一己悲歡,脫離大眾,不少作品成了追名逐利的「搖錢樹」,感官刺激的「搖頭丸」。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後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脫離時代、遠離人民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文藝工作者,任何時候都不要被名利迷惑,要始終堅定為時代為人民而歌的決心,篤定傳遞正能量、弘揚真善美的恆心。
修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誠心。俗話說:金杯銀杯都不如群眾的口碑。好的文藝作品不僅要經得起市場檢驗,更要經得起人民群眾評價。要想得到人民的認可,贏得群眾的口碑,文藝工作者自己就得先了解人民所思所想,這樣創作的作品才能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體現人民心聲。這就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像李春雷那樣「主動請纓深入地震災區採訪」,「走遍鄉村結交農民朋友」,「和工人們在一起吃住」,「和老百姓肩並肩、手拉手、心連心」,充滿激情地深入生活、真心實意地紮根人民,虛心向人民請教,真心向生活學習,才能創作出激蕩人心、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來。
修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心。文藝創作是個苦差,一部精品往往要經過反覆推敲、精心打磨才能完成。有不少文藝工作者這時就沉不住氣了,覺得耗時費力,不如抄襲模仿、胡編亂造來得快而實惠,缺少了孜孜以求的定力和精益求精的韌勁。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想創作出精品,就當克服浮躁心態,發揚「工匠精神」,像李春雷那樣「虛心向一些老記者學習」,「對每一個時間、每一個地點、每一個故事都反覆核實」,精心創作每一部作品,全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
廣大文藝工作者齊修傳世之「心」,作傳世之文,努力做到德藝雙馨,社會主義文藝必將迎來又一個陽光燦爛、百花齊放的春天。(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