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那麼幾種說法,一起來看一下。
一:紀念陳臨。陳臨是漢順帝時期的人,官做的很大,先是當蒼梧太守,後來又做了廷尉,相當於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他為官清廉,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據說陳臨是五月初五去世的,所以有人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陳臨。北齊的文學家魏收曾寫過一首《午日詠嶺外風土》,詩中曾描述過這樣的情景:麥涼殊未畢,啁鳴早欲聞。喧林尚黃鳥,浮天已白雲。闢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因想蒼梧郡,茲日祀陳君。
從詩歌的內容來看,在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就已經形成了端午節祭祀陳臨的習俗。 但是這個說法流傳不是很廣,通常僅限於嶺南地區,也不具有代表性。
二:紀念介子推。介子推已經是寒食節與清明節傳說的主角。怎麼可能成為端午節的主角呢?這主要還得歸功女於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蔡邕。 老人家突發奇想,寫了篇《琴操》,裡面說介子推是五月初五被燒死的,所以就有人揣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
其中有這麼幾句可以作為推測的證據:文公令燔山求之,火熒自出。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但是縱觀整個歷史時期,好像也就蔡邕一個人這麼說,而且這篇文章論據嚴重不足,屬於道聽途說,隨口閒談一類,實在難以服眾,所以端午是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是最不為人所認可的。
三: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時期有名的孝女,傳說她的父親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之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就此傳為神話。《後漢書·列女傳》對此事有詳細記載。
曹娥能和端午節有密切的聯繫,並且影響甚廣。主要還得歸功於三國文學家邯鄲淳寫的《曹娥碑》。碑文寫的文採斐然,感天動地。後來大文學家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是一句水平相當高的字謎,謎底是:「絕妙好辭」。)
碑文的內容是這樣的: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祖,末胄荒流,爰茲適居。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時年十四歲,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後來,人們把曹娥投江日期往前提了提,提到了五月初五,這樣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的說法,就慢慢流傳開來了!
四:紀念忠臣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大臣,他輔佐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以後,深謀遠慮,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掉韜光養晦,臥薪嘗膽越王勾踐,永絕後患。誰知夫差不聽,後來更是聽信太宰伯嚭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吳王夫差大怒,就在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當時的人哀憐他,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為胥山。
由於伍子胥是五月初五被賜死的,死後屍體又被吳王夫差丟到了江裡,人們怕水裡的魚啃食伍子胥屍體,所以就形成了朝江裡丟粽子的習俗。如此一來,紀念伍子胥的說法倒和後來紀念屈原的傳說如出一轍。只可惜伍子胥的名氣還是不如後來居上的屈原,所以這種說法流傳的也不甚廣泛。
五:緬懷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由於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最關鍵的是屈原由於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從而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這種說法,一直在民間佔主導地位,廣為流傳,並且深得人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端午節的好多風俗例如賽龍舟,吃粽子等都和紀念屈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