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聽張思明老師報告心得
張思明老師是中國當代青年教育家的典範,以前我對於他的了解,只停留在書本和視頻等抽象的層面。而今天有幸聆聽張老師的報告,對他有了更深入和直觀的了解。在我看來,張老師幽默的性格、精湛的教學、高尚的師德,都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感染和鼓動著在場的每一位聽眾。
首先,張老師詼諧幽默,為人親和,全場氣氛一直很輕鬆愉悅。一開場張老師就調侃道:我並不是一名「專家」,「專家」就是把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用老百姓都不懂的言語,把老百姓搞暈的人。張老師學識淵博,寓教於樂。深刻的教育道理,都被他深入淺出的實例加以佐證,他確實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專家」。
張老師引用了一名學生的調侃,來給引發了老師們的深思。這名學生說:所謂數學,就是一群居心叵測的成年人,給我們這些純潔可愛的未成年人設計的陷阱,而看著我們掉進去而竊喜。學生把一門學科,比喻成了陷阱,而沒有享受到這門學科的樂趣,這是學生的悲哀,更是老師的悲哀。反思我們自己的教學,可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課前沾沾自喜於自己的教學設計,課堂陶醉於自己的步步為營,而學生卻在下面聽得雲裡霧裡或者昏昏欲睡。聽者是從興趣為出發點,而講者從知識為出發點,這就造成了教育學的矛盾。如何能把解決教育學的矛盾,使得知識點的獲取以及學生的興趣達到和諧統一,張老師的講座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範例。整個講座過程中,他即將「知識點」有條理地闡述,又兼顧到聽者的興趣,這就是寓教於樂。
第二,張老師教學精湛,他是我國教改的領軍人物,他有著國際化的教學理念。講到了一個中美數學課對比的例子。美國老師認為的一節好數學課,在中國老師眼中卻是一節「缺少教學環節,沒有達成教學目標」的差課。課堂上,老師只給學生出一道題:測量某塔的高度。老師不給學生任何的公式,框架,提示。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猜測,嘗試,合作。課程結束時,學生們都沒有得出結果,老師卻讓學生課下繼續去研究。在這種開放式的探究課中,美國人更加看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究能力,合作意識都會得到鍛鍊。而與之相比,中國高密度高難度的填鴨式教學,就顯得太過於功利化了,這與以結果為導向的應試教育不無關係。享受學習的過程,不要刻意在意最後的結果。汲取國外的教育精華,張老師在自己的數學課上,也非常有創新意識,也非常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張思明老師從1993年起開始進行「導學探索、自主解決」教學模式和中學數學建模的教學探索和實踐。他在教學中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張思明曾指導學生為住宅小區設計最佳郵政投遞路線和保安巡邏路線。學生們花了很大工夫來做這個案例,他們幾人一組,根據特長(畫畫、計算、分析、測量等)進行合理分工,然後在小區挨門挨戶實地踏勘,收集、整理數據和信息,畫出包括樓房位置、門洞朝向、道路情況的小區平面示意圖,最後勾畫出投遞路線和巡邏路線。有的設計細到在每個門洞設感應裝置,保安員巡邏到這裡,就能從這個裝置接到指令,知道下一步該向左或向右,獲悉剛才有哪些可疑跡象。張老師的這些教學案例,都是值得我們一線老師們刻意借鑑和學習的。課改課改,改的不是教材,也不是教學方法,改的是教育理念。教師有了足夠的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被激發。
第三,張老師不但有著精湛的教學水平,更有著高尚的師德。整個報告中,他一直在強調做教育就要有「三心」:用心,恆心,細心」。他是這樣說的,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從教30載,他從未離開三尺講壇,一直用三心滋潤著學生的心田,用一雙慧眼賞識著講臺下的學子,用自己高尚的靈魂喚醒著一個個青春的靈魂。許多他的教育故事,給我心靈以震撼。張老師曾教過一名患有腦炎的學生,學生的記憶力遠遠低於正常人,今天講過的知識,明天就忘得一乾二淨。在很多教育環境中,這種學生,可能是被老師和學生遺忘甚至嫌棄的對象。但張老師卻對這個孩子關照有加,一次數學課上,張老師意外發現這個孩子空間的想像能力非常強。因此,張老師就鼓勵他用一張大紙,摺疊出一座布達拉宮的造型。這名學生有感於老師的激勵和關心,於是用了很久的時間,潛心研究鑽研,摺疊出了一座美麗的布達拉宮。最後,這個成果獲得了北京市的二等獎。這個學生高中畢業後,開了一家手工藝品店,至今孩子和家長仍感念當年張老師對孩子的賞識與鼓勵。多幾把尺子來衡量我們的學生,對於孩子的閃光點給予肯定的眼神和鼓勵,也許孩子會還給我們一個奇蹟。愛在左,情在右,在道路的兩旁,我們隨時播種隨時開花。用心做教育,花開滿眼春。
教師應該具有什麼職業素養?這是我一直思索的問題,今天張老師的報告為我指明了方向- 幽默的性格、精湛的教學、高尚的師德。老師應該把這種職業素養滲透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和每一節課中,對學生言傳身教。《史記》中有一句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樹和李樹不說話,卻以甘甜芳香的果實吸引著人們,這樣天長日久,樹下就被踩出一條條小路來。用這句話來比喻師德師風的感召力再恰當不過了。一名優秀的教師總是以自己的人格的魅力、豐富的學識、高尚的情操吸引和影響學生,使學生樂於接受他的教導,從而走向充滿理想和光明的道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將是我畢生追求的理想。
寫於2011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