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斷片」不難。
比如說,看電影的時候,有一段影片由於故障播不出來,這就是斷片。
再比如說,因為腦部遭受意外,某段記憶完全丟失,就好像完整的記憶鏈條斷了一樣。
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斷片,指的又是什麼呢?為什麼是暑假中要進行修復呢?
在整個學期的學習中,閱讀是一篇一篇地學,學得支離破碎;寫作是一篇一篇地寫,寫得零零散散。只是積累了量,而忽略了能力的提升。雖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能力的提升有明確的指標,但最後得到落實的,大多是量,例如:每學年習作不少於16次;閱讀不少於400萬字等。
量上去了,不代表能力也水漲船高。
在閱讀與寫作這兩件事情上,學生獲得的能力訓練,還可能是不成體系,不夠系統的。於是,也就無法綜合、融洽、統整成為一個人的素養。能力的缺乏與素養的缺失,使學生形成了能力應對的「近視」效應——只能應對眼前的,帶有樣本性質的閱讀理解與寫作練習,無法應對生活中百變的,複雜的,陌生的閱讀與寫作任務。
這樣的「近視」,也屬於「斷片」。而暑假,正是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斷片」修復的絕佳時期。
之所以將閱讀與寫作的能力合起來談論,正是因為這二者可以在修復中實現同步完善。暑假的時間長、自由度高,正是父母統籌、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完成斷片修復的大好時機,具體說有以下三個簡單的修復步驟。
暑假裡,建議父母帶子女走出戶外,感受自然,接觸生活中花樣的真實。這對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的創意能力,都是最重要的支撐力。
明代評論家金聖歎在談到水滸的創作時曾經說:「《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夫以一手而畫數面,則將有兄弟之形;一口吹數聲,斯不免再吷也。施耐庵以一心所運,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無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筆而寫百千萬人,固不以為難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施耐庵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長期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進行細緻觀察、推理,而實現了融會貫通。這才使得他的創作獲得成功。
清代的王夫之也說:「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請注意,王夫之把所經歷,所看見的生活,當作是創作的「鐵門限」,也就是創作的「鐵律」,足以看出經歷、體驗、具身介入對閱讀和寫作的重大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提出的創作「模仿」理論,西方文創界提出的「鏡映」理論,都是大同小異,都主張要多接觸實物,要「格物」,要充分面對客觀真實。
相比在學校裡的一個學期,學生學到的寫作技法、閱讀策略等,屬於知識的攝入,但畢竟是紙上談兵。而閱讀與寫作都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應該付諸於實踐,在實踐中提升。
日常學習,科目較多。僅以語文學科為例,還分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真正分配到閱讀與寫作的時間並不多。而暑假的時間優勢,使得父母可以讓子女堅持「每日百字」,把練筆的數量增加;堅持「每日閱讀」,把閱讀的積累增厚。雖說這是最為簡單的疊加,但確實屬於能力提升的斷片修復手段之一。
道理很通俗,一說就記住——
只有讀過一本又一本的書,才能知道如何去讀書。我們一直試圖從單篇閱讀中去掌握閱讀能方法。獲取閱讀策略,提升閱讀能力,這是可行的,是理想化的建構路徑。實際上,沒有經過一定量的積累,是不能達到質的改變。因此,暑假時間,一本又一本地讀,就是修復。
寫作也是如此,我們一直教給學生寫單篇,或者寫局部段落的實用技法,教給學生「一用就變」的招數。實際上,這些技法與招數都是「虛擬」的,只要寫作的條件發生變化,如:不是這一類的結構段;不是這一類的寫作內容;不是這一類的技法遷移等,就不能應對更多元,更真實的讀與寫的任務。
而真正的讀寫實踐中,類似「課文」這樣極具樣板色彩的篇章是不多見的,那些準備好的套路,根本用不上。這就像你上了拳臺,準備好的招式不管用,因為對手「不按照你的套路出招」。更多的時候,學生面對的是複雜的,無規律的讀寫對象,只能夠在積累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儲備。
這點,與大師級象棋高手的做法是一樣的。大師級高手,大腦中儲備的「棋局」大大超過新手,這才使得在面臨新棋局時,能快速反應。
學過就是學習?當然不是!
日常學習,行色匆匆,節奏很快,沒有留給學生反思反芻。在暑假,不妨自覺做一些複習、反芻的工作,留給學生反覆琢磨的時間。
這會讓學生的「心理場」更豐富。實際上,閱讀也好,寫作也罷,都由兩個因素綜合產生作用:一個是物理境,一個是心理場。而物理境,就是我們看到的真實事物,是讀與寫的物料準備;所謂心理場,就是我們的內心,面對這些情景所產生的體驗、感受,這是支撐讀與寫的核心力量。「物理境」要轉化為「心理場」,才能輸出為文章,也才能吸收文章中的精華。
文章寫得好不好,文章能不能讀得懂,文字背後的密碼能不能發現得了,就看你的感悟力強不強,說白了,看你的心理場是否足夠豐富、活躍。而這樣的豐富與活躍,應該從留給心理活動的時間中去索取:有時間好好琢磨,有時間好好體會,才有時間不斷讓心理感受更加豐富。
魯迅提出了創作的「影印」說。他說:「我以為文藝大概是由現在生活的感受,親身所感到的變化,影印到文藝上去的。」魯迅先生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要寫肚子餓,首先要有肚子餓的感受和體驗,然後才能把肚子餓的感受和體驗影印到文學作品中去。所謂的「影印」,就是把感受的生活情境,儘可能真實地用文字展現出來。感受、體驗,反思、咀嚼、回味……都是讀和寫能力提升的必經之路。
說實在的,方法方式還有很多,但是我們只說三個。
一來,暑假並不是語文學習的專有時間,而是各學科學習的共有時間,時間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多;二來,我們說的三個步驟,不僅與閱讀、寫作能力的斷片修復有關,也與「學習」這件事有關,化繁為簡說三樣,記得住才用得上。
但願,閱讀這篇文章,這有利於學習,有助於激活你的思維吧。
(作者單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寫作秘笈:
教師暑期充電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