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連杰的演藝生涯中,他扮演過四次爸爸,前三次分別是《新少林五祖》、《給爸爸的信》和《霍元甲》。
第四次最為特別,2010年的《海洋天堂》是他第一次「棄武從文」的電影,也是他第一次在銀幕上有了一個22歲的「大兒子」,這可以說是他從影幾十年以來一個全新的嘗試了。
不僅如此,在薛曉路執導的《海洋天堂》中,主創人員李連杰、文章、桂綸鎂、朱媛媛等製作人員,基本上都是零片酬出演。
據說李連杰只是象徵性收了1元錢,這才讓薛曉路的首部導演作品的成本降到了700萬,完成了一部感人的優秀作品。
李連杰的「棄武從文」,沒有帶動多少票房,最終影片只賣了1413萬票房,那一年的華語票房冠軍是姜文的《讓子彈飛》,收穫6.36億的票房。
一、大福投錯了胎
電影的開頭,是李連杰飾演的爸爸王心誠,帶著兒子大福(文章飾)到大海自殺,但因為大福熟悉水性,把腿上的秤砣給解開了,父子倆才逃過死劫。
大福已經21歲了,但看起來仍然像一個小孩子一樣,笑容天真無邪,不喜歡說話,且具有嚴重的強迫症,終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願和除了爸爸和柴嫂(朱媛媛飾)之外的人交流。
顯然,大福是一個自閉症患者,而在我國,每一千個小孩當中,就有一個孩子患有先天自閉症,也就是說,全國共有超過100萬名的自閉症兒童。
自閉症小孩終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就好像天上一顆顆小星星一樣,一人一個世界,獨自發光,所以人們把他們又稱為「星星的孩子」。
和許多自閉症兒童在某一項技能具有天賦異稟的才華一樣,大福是一個遊泳健將,他不僅遊泳很厲害,還會和海豚交流玩耍。
用唐總的話來說,大福就是投錯了胎,他明明就像一條魚。
的確,片中有大量需要遊泳的水下鏡頭,文章在開拍前進行了大量的練習,練習過程中他經歷過好幾次的耳膜穿孔和發高燒,好在堅持下來了。
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從只會簡單的蛙泳到25米內可以變換四種泳姿,從不會潛水到每天帶著配重潛水七八米深,最後他在水中,靈活得像一條美人魚一樣遊刃有餘。
文章當年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拿命去拍戲的演員了。
二、爸爸與大福
前面提到,故事以爸爸帶大福自殺為開頭,但其實爸爸也是被逼無奈的,他患上了肝癌晚期。
妻子(高圓圓飾)在大福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並且還是溺水死的,但是妻子的水性也和大福一樣非常優秀的,所以至今妻子是蓄意自殺還是意外身亡,都不得而知。
爸爸想著,與其等自己走了大福沒人管受罪,那不如他帶大福一起走放心一點,但老天爺貌似不想把大福的命收走,大福救活了自己和爸爸。
回到家後,爸爸下定決心要給大福找一個去處,想自己走後,能有機構收留兒子,但可惜各種福利院和機構都像踢皮球一樣,把這對可憐的父子踢來踢去。
可想而知,現實生活中,這種「少數群體」該活得有多困難。
但值得慶幸的是,這部電影後,也就是2011年,壹基金在戰略發布會上向全社會發布了「海洋天堂」計劃,他們將在2011年9月到2013年底通過聯合全國200家民間特殊教育機構,為2萬名特殊兒童提供不同類型的救助。
薛曉路導演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因為電影的拍攝原型故事,是她在1994年當志願者的時候,首次接觸到自閉症患者及其家庭,為創作素材。
可以獲得社會的關注,去幫助這一弱勢群體,想必是薛曉路導演最想看到的事情。
回到電影本身,由於找不到機構收留兒子,爸爸只好一邊帶著兒子一邊在海洋館上班,而大福則在海洋館裡收穫了一段特別的友誼,他認識了馬戲團工作扮演小丑的玲玲。
玲玲一角由桂綸鎂飾演,她一改往日清麗脫俗的形象,在臉上畫起了油墨重彩,還學會拋球的雜技,面對小朋友時,她是面無表情的,儘管嘴巴上畫的是大大的笑臉。
可轉頭一看到大福,她就開心的笑了,那一刻起,她難得有了人間的煙火氣息。
另一邊,爸爸為了不再讓大福依賴,開始教他基本的生活技能,是的,就是那些正常人眼中看來簡單至極的開門、煮雞蛋、穿衣服、坐公交車等事情。
爸爸一遍又一遍的重複教他,一遍又一遍的誇大福乖巧、聰明。
不是說自閉症的孩子不會長大,而是自閉症的孩子永遠定格在了,患上自閉症的那一刻。
三、爸爸是大福的海龜
有一場戲是爸爸教了大福很多次橫著拖地,大福依然學不會,爸爸終於爆發了,這是他第一次在兒子面前生氣。
他一直教不會生氣的樣子,好像平日裡看到的,年輕人教老人用手機,教到火山爆發的樣子。
年輕人生氣大多是因為不耐煩,可爸爸生氣,氣的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教兒子,他快走了,他抓不住時間和生命,完完整整的陪兒子走過這樣一段生命的旅程。
所以李連杰也曾說過:「故事很簡單,就是發生在海洋館的一對父子間的故事,但我第一次看完這個劇本就哭了。」
儘管幕後,李連杰也坦誠這種完全沒有武打戲,走內心戲的故事真的很難演,但他真的把這個善良、隱忍的父親角色詮釋的很完美。
為了兒子向各種福利機構鞍前馬後、為了兒子從不跟人面紅耳赤,卻跟罵了乘務員一頓、為了兒子相信自己會變成海龜永遠陪著他,頂著身體的病痛,戴著厚重的龜殼陪他遊泳......
高興是為了兒子,傷心、生氣也是為了兒子,就算不是自閉症兒童的家長,也是一個很典型的傳統中國式家長的形象。
最後,奇蹟沒有發生,爸爸還是走了,但在大福的世界裡,爸爸沒有走,他進入了那片海洋世界,像爸爸生前一樣,趴在了海龜的背上遊泳。
之前爸爸一直說玩具不要放在電視機上,他一直當沒聽到放在電視機上,可當爸爸走了,他卻把意圖放上去的玩具放在了沙發上。
但其實送大福去福利院的時候,爸爸卻把玩具放在了電視機上,還悄悄站在兒子之前很喜歡站的門檻背後,自己和自己玩躲貓貓,爸爸在感受大福的世界。
而大福之前一直學不會的拖地,還有到站時候要跟乘務員說下車等等事情,都在爸爸走後,仿佛一夜之間突然學會了。
爸爸曾經因為自己快走了,大福沒有一點捨不得自己而有些傷心,他以為大福不懂離別,但其實大福是明白的。
離別是他見不得玲玲、接不到她的電話,而坐在麥當勞小丑旁邊的孤寂;離別是爸爸不再幫他穿衣服、幫他開門和煮雞蛋了。
離別是爸爸雖然走了,但是變成了海龜在水裡陪著自己;離別是說了再見,才發現再也見不到了。(撰文:宋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