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味道有記憶,那年豬宴一定是沉澱在記憶深處的幸福感知。它是兒時新年裡的鞭炮聲聲;是鄉親鄰裡圍坐一桌的熱鬧和諧;是媽媽在大鐵鍋裡烹出的濃濃豬肉香;是日子越過越好,年味卻越來越淡的鄉愁。本期麻辣探,探秘重慶農村殺年豬習俗。
殺年豬是大事 養豬系農民主要收入來源
每到農曆新年之前,重慶農村都有「殺年豬」的習俗。可以說,鄉下人家過年,是一定要殺豬的。「家」字的下半部分是「豕」字,「豕」是豬的意思,有豬才能為家。約在3000年前,古代文獻已有養豬的記載。豬的適應性強、長肉快、繁殖多,養豬是農村家庭重要的經濟組成。而在農村,殺年豬後要燻製成臘肉來存放,以應對未來一年的生活。所以一年能夠殺一頭大年豬,也往往是家庭富裕的象徵,是未來一年家庭生活紅火的好兆頭。殺年豬是一年辛苦的回報。
在江津珞璜一處姓楊的婆婆家裡,天不亮就熱鬧起來,因為這天她家要殺兩頭年豬,這可是件大事。楊婆婆在直徑約一米的大鐵鍋裡裝忙了水,準備燒開等殺豬的時候用。
婆婆說一頭豬從買到豬仔到養大殺掉要一年多,豬都是吃玉米面、豬草等食物,所以長得不快,但是這樣的肉更香,很多城裡人每年都要來買她家的豬肉。一頭200多斤的大肥豬賣掉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一些比較肥沒人買的肉,婆婆家就自己留著吃,做香腸做醃肉,準備過新年。
婆婆今年60多歲,家裡養了4頭豬,4隻羊,還有一群雞鴨。這些牲畜是家裡最值錢的家當。「農村不餵豬哪裡有收入嘛!」婆婆說完笑了笑。
殺豬有講究 順利與否關係主人家來年運勢
殺豬是們技術活。首先要把豬從豬圈裡敢到屠宰的地方。它不會乖乖跟你走的,一般村民會用一個竹編的背簍把豬頭罩住,這樣豬就沒辦法亂拱,然後一個大漢要使勁兒拉住豬尾巴,這是豬的軟肋,你抓住了,豬才不容易亂竄。一般一頭300斤重的大肥豬要至少5名強壯的男子才能制服。
殺豬最難的是第一刀,在農村有個習俗,殺年豬必須「一刀斃命」,一方面是讓豬少受罪,另一方面是如果一刀捅下去沒死,或者豬掙脫了會被視為不吉利,主人家會不高興,殺豬匠也沒面子。
楊婆婆家請的殺豬匠姓皮,已經從事這行有20多年了,算得上老資歷,殺一頭豬要收一百元。問他殺豬有啥訣竅,他說:「沒有啥訣竅,把豬脖子掰直咯,一刀子捅下去,要準更要狠!」
捅完第一刀並放完血,接下來需要用大約80度的水燙豬皮去毛,水太燙皮會破,水太冷毛會刮不掉。等所有豬毛都刮乾淨了,這時需要多人合力將豬用鐵鉤掛起來,方便殺豬匠開腸破肚。
皮師傅說以前殺豬的講究很多,還要翻黃曆,過去很多小孩子見到殺豬會圍過來,讓殺豬匠把豬頭骨裡一個叫「豬八戒」的骨頭撬下來,洗乾淨後用紅繩子穿起來,傳說是能闢邪。現在已經沒那麼多忌諱了,只是在殺豬匠中有個一直延續的規矩,就是一個殺豬匠一個月內不能殺超過100頭豬,殺滿99條就不能殺了,殺豬匠們寧可不做生意也要下個月再動刀。大致意思是不能趕盡殺絕,凡是留點餘地,也算是留福報吧。
農村青壯年外流 吃刨豬湯成漸行漸遠的習俗
殺完年豬,是一定要吃"刨豬湯"的,所謂「刨豬湯」就是把豬的新鮮肉和內臟等煮一大鍋,配上一些蔬菜,殺豬的一家請來至親好友及鄰居,一起喝酒吃肉。完了熱情的主人一般還要給來的客人送一刀肉,哪家要吃「刨豬湯」,那天這戶農民家中就會十分熱鬧。
「刨豬宴」很有講究,要求七大碗八大碟,主菜一般都有粉蒸肉、回鍋肉、炒豬肝、酸菜滑肉麵塊和一道地地道道的「刨豬湯」。粉蒸肉用的是最好的胛子肉,四指寬的肥膘,經過長達2個小時蒸製過程,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回鍋肉用最好的三線肉保肋,紅白相見,香糯爽口。炒豬肝要靠級別了,切的時候,厚薄要均勻,芡粉要合適,翻炒要快,火要旺,起鍋要及時。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留守農村的多是中老年人,對「刨豬宴」已經沒那麼多講究了,菜式變得簡單,但將豬下水等煮一鍋刨豬湯的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
在江津另一戶的婆婆家裡,因為年事已高加上兒女都在外工作,婆婆已經不餵豬了,過年就從村裡養了豬的村民家裡買了豬過年。煮好刨豬湯,兒女們從主城敢回來圍坐在熱騰騰的刨豬湯前,和老媽媽一起,享受難得的團聚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