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達摩一葦渡江,講的不是他本事如何大,而是講真理的力量如何小——講真理的力量如何大,你不需要去努力、去奮鬥、去犧牲,那才是騙人的。
最近又出了一個什麼電視劇叫《大秦賦》,講秦始皇的一生,瞄了幾眼,覺得都沒準備好,就開始亂講。亂講真的不如不講,讓少數有興趣的人繼續有興趣、繼續研究,讓多數沒興趣的人繼續蒙在鼓裡,挺好的——亂講等於把所有的人都害了。
電視劇大篇幅講到了秦和趙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我們講「秦晉之好」,秦和晉之間,本來長期是姻親關係,世為婚姻,晉是趙的前身,趙是從晉分裂出來的。周威烈王同意(不是默許喲)韓魏趙三家分晉,將晉國一分為三,就是春秋到戰國的分界點。趙國呢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太原、大同、長治等,一直到太行山以東的今全部河北,到邯鄲。在秦始皇之前一百多年,趙國是趙武靈王當家,他提倡「胡服騎射」,穿胡人的衣服,練習騎馬,時刻準備打仗,所以趙國算是較早的強國。比趙武靈王再早五十年左右,秦國商鞅就在搞變法,舉個例子,以前當官只有兩個途徑,世襲和自薦,自薦是會掉腦袋的——國君說你行,你就留下,說你不行,當場殺頭,因為你欺君呀。商鞅設立了「二十等軍功」,有軍功就可以當官,不光是當官,還可以贖罪——秦國因此成為軍事強國順理成章。秦、趙兩個國家又挨著,只隔一條黃河,冬天一凍,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加上又都喜歡和鼓勵打仗,想想看會是什麼結果。有必要說說中原地區的魯、宋等「禮儀之邦」,同期孟子正在宋國推行其「仁政」。
再講秦始皇,秦始皇有兩點促使他成為「始皇帝」,即第一個皇帝,而不是別的什麼王、什麼君。第一,他奇特的出身。正史、野史表述雖然大相逕庭,但他出生在趙國,生母並非顯族,生母與生父秦莊襄王的婚姻又是歪門邪道,因此不管是在趙國的童年,還是後來回到秦國,他對人生的思考,必然與眾不同。第二,正是因為他出生在趙國,回到秦國又直接當上了國家最高權力繼承人,所以他對國界的概念,較常人為輕。趙國也可以是秦國,趙國為什麼不可以是秦國,這個概念對於其他一帆風順、養尊處優繼承皇位的人來說,基本不存在。我當年陪孩子讀《六國論》,開篇就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真是胡扯得可以。
說到人才選拔,大家都知道,中國隋唐才開始科舉——現在講科舉是腐朽的,那時可是天翻地覆的進步!科舉之前,是「舉孝廉」,每年或每幾年,各郡都要推薦一個「孝」子,一個「廉」吏,往上升官——想想看,說物理、化學競賽可怕的人,「孝」、「廉」競賽可怕不可怕?「舉孝廉」之前,基本就是世襲,官職也是世襲的。
我記得在漢文帝還是漢景帝時候,有一個宮廷馬夫,對國家大事特別感興趣,他的見識和談吐引起了高層的注意,但最後經過考察,結論是「普通老百姓關心、討論國家大事,於國家有害無益」(原文不記得了)。不需要放眼全世界,看看我們自己就知道,強大來自於人才,人才來自於競爭,這個道理顛撲不破。
孔子生前總講「克己復禮」,要恢復春秋時期的禮節、禮儀,就是社會結構,實際上不是人家不要,不是人家拋棄了,而是那套東西自己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自動退出了歷史舞臺。對現實視而不見,對未來感到懼怕,結局不是被掃進歷史垃圾堆又是什麼嘛!
2020-12-8 於加水
勞動者向勞動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