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日本三大妖怪」中介小編紹了「悲悽命運天皇大天狗」和「武功高強美女狐玉藻前」想必物語君的老觀眾們已經猜到今天小編要介紹酒吞童子了吧
(你們總是那麼機智)
不曉得為啥日本人把這三位放在一起並稱「三大妖怪」,從身份上來說,大天狗和玉藻前,一個是天皇,一個是寵妃,酒吞童子呢,是個山大王。而且酒吞的武功和前二位差著孫悟空好幾個筋鬥那麼遠。
日本人啥都愛說「三大」,「三大庭院、三大溫泉、三大祭、三大義務、三大銀行、三大欲求、三大疾病 . 」有些「三大」排的確實是有些牽強的,如果大家去日本旅遊帶你去參觀「三大」什麼什麼不要抱有特別特別大的期待。
咱們書歸正傳,來見識下酒吞童子這位「美少年」。
傳說酒吞童子身長六米,虎背熊腰,因嗜好喝人血,面部血紅,頭上長有五個犄角,並號稱有十五隻眼睛,身穿格子外衣,腰間繫著野獸皮,這是他作為惡鬼時的形態。
在人間,酒吞童子最擅長的就是變化成俊俏的少年出門勾引女生,然後吃掉她們的肉,把她們的血放到酒裡喝掉。
有些貌美的女生就囚禁在自己山寨的巢穴中當奴僕。
因他掠來的女生大多年歲不大,人送稱號稱「處女殺手」。
有一天池田中納言的女兒失蹤了,經陰陽師安倍晴明佔卜得知是酒吞童子所為,而且更了解到酒吞童子一夥除了殘食婦女兒童之外,還會潛入京都一代有錢人的家中偷取財務用於修築自己的豪華宮殿。
這些惡劣的行徑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當時的治安和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已經到了不得不尋找退治酒吞童子辦法的時候了。
於是大將軍源賴光領命,率領著渡邊綱、坂田金時、卜部季武、碓井貞光(光四賴天王)以及勇士藤原保昌等六人,一同踏上了前往大江山的徵討之路。
為了確保徵途的順利,出發前他們還特地前去參拜了熊野、住吉和八幡三處的神社,以此來請求諸神的庇護,在到達大江山的山腳後,他們又在一洞穴中偶遇三位老人。
三位老人拿出神便鬼毒酒和星兜甲,送給源賴光,說:「這酒對於人來說無害,對於妖怪來說卻相當於劇毒,飲後會立刻機昏死過去。」說完三位老人又告訴了眾人酒吞童子所在的具體地點,並且告之他們其實就是熊野、住吉和八幡三處之神。
隨後就立即步出洞口,化作青煙消失掉了。
原來這三位神人正是在受到了之前源賴光他們的拜祭後,才特在此處出現相助的。
眾人按照老人們所指點的地點繼續前進,在沿河前行時又遇到一位正在河邊洗血衣的年輕女子,其表情相當痛苦,看上去似乎也只有十七、八歲的樣子。
源賴光上前相談。當這為女子得知他們一行人等是前來討伐酒吞童子的勇士之後,則立即哭訴道:自己原本是池田中納言家府中的侍女,但不幸自己與池田中納言的千金小姐一同被鬼怪們強擄至此。
後來酒吞童子殺掉了小姐,吸光其鮮血,並讓手下的鬼怪啃食掉其肉;
而這位侍女雖未遭迫害,卻也成為了奴隸在此為鬼怪們幹活。
而她正在洗的這些衣服,也正是先前小姐的鮮血所染紅的鬼怪們的衣服……
(看來這位侍女比大小姐長得漂亮)
一行人終於到達酒吞童子的居所,這裡的排場果然如同宮殿。
源賴光稱因於山間迷路,而特於此地來借宿,並獻上神酒以表謝意。
一看有酒,酒吞童子大喜,便邀請眾人同飲。
為了消除其疑慮,源賴光等人便強忍著喝下了這以鬼怪們所擄少女們的鮮血所摻合的酒,並且不假思索地吃掉了席上以人肉為主的各菜餚。
待其戒備逐漸放低後,源賴光斟滿神便鬼毒酒,敬予各位鬼怪。
酒吞童子與其手下們未過多久,全部昏睡了過去,變化成美少年的酒吞童子也露出了其原形。
源賴光將酒吞童子捆鎖至床上,四人各斬其四肢,源賴光斬頭。
就在斬下首級的瞬間,其竟然立刻甦醒了過來,已經離開身體的頭部在空中作狂飛舞著,然後朝著眾人怒目而視地俯衝襲擊過來。
源賴光隨即又拿出之前三位神人所贈的星兜甲,來擋住酒吞童子的頭部,並用此包裹了起來。
漂亮的殺死酒吞童子後源賴光將受困的女子解救了出來,受到了天皇的獎賞,並且威名遠揚。
這就是日本民間非常著名的「酒吞童子退治」傳說了。
由於源賴光砍下了百鬼之王酒吞童子的頭顱,因此其所用的太刀安綱也得以命名為「童子切安綱」;
並與鬼丸國綱、大典太光世、三日月宗近和數珠丸恆次並稱為室町時代的「天下五劍」。
據說當下也作為日本國寶,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對於酒吞童子的前身,根據《御伽草子》記載,原本在越後寺中從侍的小和尚因為容貌過於俊秀而招來妒忌和陷害,小和尚逐漸產生惡念,這些惡念愈積愈深,最終化為了妖怪酒吞童子。
而在近江吹伊山的傳說中,其本為伊吹山神明之子,但他心中所存的雜念被高僧所察覺,繼而被趕出了寺廟,被迫出走的酒吞童子來到了丹波國大江山上糾集了一大幫惡鬼,並以此為據點開始在周邊地區作惡生事,燒殺搶掠、而且還會吃下婦女和兒童,在民眾中引起相當大的恐慌,酒吞童子的傳說也就由此流傳開來。
正所謂:「怨念深積成鬼王,為害一方近癲狂,要問誰是真禍首,物語讀者盡評說。」
前身為日本戰國歷史文化社區浪人御所「看日大本營」(2006年創欄)與日本視角(JPSOO.COM)旗下APP聯合發行。旨在以文化、歷史、旅遊、教育、匠人等角度,闡述中日之間的差異引發用戶思考,促進中國年青人對日本的全新認知,希望能有態度、有深度地傳遞有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