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帕爾曼:享受音樂人生

2021-02-10 三聯生活周刊

帕爾曼享受小提琴,他也努力讓他的聽眾享受小提琴,也許這就是他為什么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吸引人的原因。


帕爾曼

與帕爾曼(Itzhak Perlman)聊天,總有一種在觀察歷史標本的感覺。這倒不是說他年紀衰老、思維僵化,而是總能輕易地從他的反應中察覺到某種歷史感。比如一坐下來,他就指著錄音筆開了個玩笑:「這玩意兒變得越來越小了,想當年那些記者,拿的那些個大傢伙……很快它就要變得看不見了,我們得睜大眼睛找半天。」「想當年」,那是多少年前?他1945年出生,13歲就首次登臺,那是1958年,電視機剛剛開始在西方普及的年代。

他講起話來,完全是美式的輕鬆活潑。畢竟,他13歲從以色列到美國求學之後再未離開,幾十年下來,已經變成了地道的美國人。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正是他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他的名字在美國家喻戶曉,新出一張唱片,總是被樂迷奉為圭臬。

帕爾曼出道之前的那個年代,曾經被譽為小提琴演奏的「黃金時代」。20世紀上半葉,小提琴獨奏大師層出不窮,可謂星光燦爛:克萊斯勒、埃爾曼、海菲茲、米爾斯坦、奧伊斯特拉赫……還有稍晚一點的梅紐因。尤其是海菲茲,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凡是聽過海菲茲拉琴的人無不膜拜,他掀起了小提琴演奏的一場革命,結果是極大地提高了小提琴演奏的水平。


帕爾曼早年影像

帕爾曼趕上了這個大師時代的尾巴。他和同為以色列裔的小提琴家平夏斯·祖克曼一起,「成為獨奏的黃金時代之後一個自然的延續」。海菲茲高度風格化的演奏如此凌厲、精準,以至於他把所有的音樂都變成了「海菲茲式的」,而帕爾曼則試圖將這些音樂還原成它們本來的樣子,讓貝多芬聽起來像貝多芬,莫扎特聽起來像莫扎特。在帕爾曼的同輩人中,有很多人想模仿海菲茲拉琴,然而他早早發現,不可能走海菲茲這條路,「他的風格如此明顯,以至於任何模仿他的嘗試都會顯得相當滑稽」。

帕爾曼的「去風格化」探索,很快地確立了自己的風格:甜美、優美的琴聲,他的音樂裡似乎總是蘊含著人世間無限的美好歡樂和對未來的積極樂觀。考慮一下他自身的處境,或許這一樂觀的態度其來有自:他4歲患小兒麻痺症,自此終身不能站立。在這樣的生理限制下,他還能成為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一直是業內的一樁美談。

有人曾把他音樂上的成功歸功於他的那雙大手。他的手以大著稱,據說一拃可跨鋼琴的12個鍵,手指也比較肉,於是有人想當然地認為,這樣的手指揉弦,比較容易發出那種溫柔、飽滿的聲音,「感覺他的雙手在演奏時簡直像橡皮泥一樣」。但實際上,據帕爾曼自己說,手太大太肉,反而常常在演奏中妨礙按弦,因此要分外小心。他否認自己手的生理特徵與他的演奏風格之間存在聯繫,「人們總是想找各種靈丹妙藥——實際上是沒有的」。

1994年,他隨祖賓·梅塔以及以色列愛樂樂團訪華的演出,曾經是中國古典樂界的一件大事。在他訪華之前,古典音樂界已經很多年沒有大師來華了。「文革」之後,有據可查的國外古典音樂家訪華記錄,一是1978年6月小澤徵爾率波士頓交響樂團,二是1979年卡拉揚率柏林愛樂樂團,再就是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來華。之後整個80年代,記錄基本上是空白,直到90年代。「帕爾曼是90年代第一個來華的知名小提琴家。」樂評人李嚴歡說,「他1994年來了之後,就像打開了一扇門,之後連續幾年,每年都有至少一位國際知名的小提琴家來華。」1996年,阿卡多來了;1997年,祖克曼來了,梅紐因也來了;1998年,阿卡多又來了一次。


穿唐裝演奏的帕爾曼

然而,帕爾曼的唯美風格,似乎很容易就過時了。很多樂迷嫌他的聲音美得太「油」,批評他的人說他不分青紅皂白總是在揉弦,感情泛濫,過度浪漫化從而變得庸俗。還有人覺得他過於關心觀眾的感受,以至於藝術追求本身顯得不夠純正。上世紀80年代之後,西方古典樂界興起了一股復古演出的潮流,這種潮流追求恢復古典音樂剛剛誕生時的那種演奏方式,帕爾曼曾明確表示過自己對這種復古運動的疏離:「我認為這種演出缺少表情;聲音非常幹,沒有任何熱情。」

熱情,這是帕爾曼一直在自己的音樂中追求的特質,最重要的是,他認為熱情的要素和復古的追求並不天然矛盾:「現在我們有很多莫扎特的書信。我可以肯定地說,莫扎特和海頓也希望能夠有血有肉地演奏他們的音樂。我們可以使用有控制的、有變化的揉音,仍然可以把這些音樂演奏得非常純正。」

如今,我們面臨的問題或許是:誰能成為下一位帕爾曼?與帕爾曼同時代的小提琴家,活躍的已經不多了,常年保持世界巡演的他顯得「碩果僅存」,在他之後的後起之秀中,聲名和影響力能達到他的級別的,基本上數不出來。畢竟,他不僅是一位在古典樂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在大眾中間也相當有名,他拿過15個葛萊美獎,3個艾美獎,著名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的主題音樂就是由他拉奏,他還頻頻上電視臺做節目,其中包括美國最著名的電視教育節目「芝麻街」。他從70年代中期開始就致力於小提琴教學,1995年他和妻子一起開辦了自己的學校,他現在講話最喜歡加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我總是和我的學生說」。最近10年,他又轉行做上了樂團指揮。

而他的音樂會似乎總是人滿為患,一票難求。從前他要靠拐杖走上臺,現在科技發達,他擁有了一輛調度靈活的電子輪椅,開起來比一般人走路速度快得多。他也樂於用這臺機器給人們一種驚奇感,上臺時他會開得很快,「嗖」的一聲,似乎是駕著一艘小型宇宙飛船驀然出現在觀眾眼前,然後穩穩停住。他開始演奏的時候,整個身子似乎都陷進了輪椅中,仿佛他是坐在安樂椅上安詳地打盹一樣,琴聲卻汩汩流淌而出。


他喜歡小曲子,而且他給小提琴常演曲目發掘了大量從前似乎不上檯面的小曲子,這被認為是他獨有的貢獻。他把這些幾分鐘的小曲目比作「甜點」。他的音樂會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前面安排幾首大曲子,然後後面大量的時間都留給這些「甜點」,他能一首接一首地拉個不停,到最後,「甜點」的時間甚至和「正餐」的時間差不多。他樂於看到人們陶醉在這些「甜點」帶來的感動和愉悅之中。他曾經說過,在演奏小提琴時,「最重要的事情是永遠也不應該感到不舒服,或者感到很吃力。假如感到很吃力的話,那麼一定是某些事情做錯了」。他自己享受小提琴,他也努力讓他的聽眾享受小提琴,也許這就是他為什么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吸引人的原因。

● ○ ●

三聯生活周刊:你已經演出了這麼多年,舉辦了那麼多音樂會、獨奏會,確定音樂會曲目對你來說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帕爾曼:實際上我所做的事情是,我有一臺電腦,我所有的資料都保存在這臺電腦上,如果我要來上海演出,我就會查看一下,我上次在這裡演了什麼,確保不要重複上次的曲目。不過有的時候,人們願意聽你演奏某些重複的曲目,他們會覺得,哦,我上次聽你拉過這個,我還想聽。

三聯生活周刊:你是為每個演出的地方都建一個單獨的文件夾嗎?

帕爾曼:是的,北京、倫敦、巴黎等等。這很有趣,因為我想演奏某首曲目,卻發現原來我35年前在這裡演奏過這個曲子了。有的時候,我會跟觀眾開玩笑,說我在演出前特意查過電腦,就是為了確保今天你們在這裡不會聽到和1912年的某場音樂會上相同的曲目,不過如果你們中間真的有人1912年也在、並且也去參加了那場音樂會的話,恐怕今天聽力早就下降到什麼也聽不清了(笑)。


帕爾曼早年影像

三聯生活周刊:你會有什麼規矩嗎?對於某些特定的觀眾,不演奏某些音樂?

帕爾曼:並沒有。只有過一次,我在亞塞拜然,他們對我說,請不要演奏亞美尼亞的音樂,因為這兩個國家之間有過一場戰爭。這是唯一的一次,我被要求不能演奏某種特定的音樂。

三聯生活周刊:這麼多年來,你怎樣保持自己對這些音樂的新鮮感?

帕爾曼:首先,因為我喜歡音樂,每一次演奏,總會有一點不同的事情發生,以你的詮釋會變得多樣。其次,如果音樂本身非常好,那就完全沒有問題,你總能在其中找到無窮無盡的樂趣。我總是對我的學生說,音樂的好處在於,你的挑戰不是來自第一場音樂會,而是第三場音樂會。第一場音樂會的時候,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鮮有趣的,第二場,你覺得嗯,很舒服,很自在,但是到第三場、第四場……你就不能只考慮演奏這一件事了。你得考慮,到底什麼是音樂本身,你演奏得越多,這個問題的挑戰就越大。比如弗朗克的奏鳴曲,我可能已經當眾拉過一百次了,這並不重要,我的注意力集中在音樂本身是什麼上面,而不是我如何演奏這個音樂。關於演奏的那些問題已經結束了,你知道,我知道怎麼去拉它,所以我關心我拉的到底是什麼。

帕爾曼:請不要提醒我這個事實。

三聯生活周刊:我想知道你怎麼保持你的技術水準?古典音樂畢竟是一件像體育運動一樣耗力的事情。

帕爾曼:大概是我運氣很好。拉小提琴的確是一個體力活兒,所以如果你體力上沒問題,那就沒問題,如果體力上有問題,那就有問題。我知道有的小提琴家,比如內森·米爾斯坦,非常棒的小提琴家,他一直拉到八十一二歲,手非常靈活,拉得堪稱完美,他後來停演了,因為身體原因。我也知道有的小提琴家才60歲,演奏生涯就結束了,也是因為身體不好。對我來說,我很幸運。

帕爾曼:我對練琴的態度是,當你需要練琴的時候就練。我有很豐富的經驗,我知道什麼時候我需要練琴,所以我並不是每天都練琴。昨天我一天都在路上,沒有時間練,今天白天我要接受採訪,也沒有時間練,但是今天晚上我有音樂會,那會是很好的練習。我知道這聽起來有一點不可思議,但是我對這些曲目了如指掌。因此,這又一次回到了一個生理層面的問題,就是你對你的樂器有怎樣的生理上的反應。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感到舒服的習慣。比如有一個叫雷奧納多·羅斯(Leonard Rose)的大提琴家,他一輩子每天都要練琴兩到三個小時。再比如海菲茲,他每天早上起床之後,都要練習音階,每天如此。實際上這很有趣,因為當海菲茲停止演出生涯之後,他仍然每天早上起來練習音階,這就好像大多數人每天早上起來要吃早餐一樣。


帕爾曼在指揮

三聯生活周刊:你從前曾經說過自己不想去指揮,後來是怎麼想到要去做指揮的?

帕爾曼:嗯,一個好問題。的確,以前人們對我說,人人都去指揮,你為什麼不去,我說我不想指揮,我要演奏的任務已經夠多了。後來,我的妻子創辦了一個音樂教育項目,參加這個項目的學生組建了一個弦樂團,而這個樂團沒有指揮,我的妻子就問我,可不可以做一點指導的工作。注意,是指導,不是指揮。於是我就拿了一支鉛筆,不是指揮棒,因為指揮棒就意味著是在指揮,但是你拿著鉛筆的話,你就是一個老師。於是我就拿了一支鉛筆來指揮這個樂團。後來發生的事情是,我指揮的效果居然很不錯,樂團聽起來很好。因此有人對我說,我應該嘗試指揮一下正式的管弦樂團。這就是這件事情的源頭。

帕爾曼:我指揮的第一個管弦樂團是以色列愛樂樂團,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和他們合作我感到自在,而且我感覺,如果我不夠好,至少我是和朋友們一起做了這個嘗試,不會有太壞的影響,他們能夠坦誠地告訴我:「我們非常喜歡你,但是你不夠好。」這比去指揮一個我不太了解的樂團要容易得多。但是他們很喜歡我的指揮,於是我就繼續了我的指揮生涯。我很幸運,能夠指揮過一些最好的交響樂團。不過站在優秀的交響樂團面前是一種挑戰,你得有這個能力,他們和頂級的指揮合作過。如果我要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那麼我要說點什麼,才能和卡拉揚說過的不同?這是非常大的挑戰。後來我就不想這些問題,我只想我要聽到什麼聲音,我如何嘗試才能達到這個聲音。面對這樣的交響樂團,可能稱之為建議更為合適,我是一個音樂建議者。

三聯生活周刊:你投身於教學和指揮很多年,這如何影響了你的音樂創造?

帕爾曼:絕對有影響,影響非常大。關於教學,我經常重複一句話,如果你教別人,同時也在教自己。教學很重要,因為它讓你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去傾聽,這樣你就會對你自己在做的事情更加有自覺意識,然後當我自己演奏的時候,就變得更加自然,我明白我想要做什麼。所以,這三件事對我來說是彼此關聯的,教學、指揮和演奏。


三聯生活周刊:你覺得現在的學生和你當學生的那個時候相比,有什麼差別?

帕爾曼:哇,我那個時候可是舊時代了。我想,今天的學生的演奏水平是非常高超的。我能從我自己的音樂教育項目中得知,我們收到全世界寄來的DVD,每個人都非常出色,技術棒極了,今天的小提琴演奏的平均水平比從前要高得多了。但是,要說真正的「好」,演奏的天分,那從來都是不常見的,天才的比率還是和從前一樣低。也許稍微高那麼一點兒,因為參與古典音樂的人口基數比從前大了一點。如果有天才出現的話,馬上就會被發現,因為這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東西,如果有天分,無論是樂感也好,分句也好,節奏也好,總能在這裡那裡顯露出跡象。對於有天分的人來說,他可能都並不真正理解他演奏的音樂,一切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因為有很多東西不是你通過學習可以學到的。有些可以學,我覺得大概95%的東西可以學,但是總有5%的東西你是沒法學的,你必須有這個天賦。

帕爾曼:你馬上就知道了。這個天賦之後會發展成什麼,你不知道,但是如果有這個天賦的話,你馬上就知道了。危險之處就在於,當天賦被發現的時候,這個人的年齡是多大。他在之後那些年裡,一直到真正成熟起來之前,能不能倖存?一個小孩10歲時顯得非常有天賦,但是到18歲還能不能繼續很厲害呢?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有的人12歲的時候,聽起來像25歲,這個對我來說就很困難,因為如果你在這麼早的年齡階段就做到這麼「好」的話,那麼接下來6年,都要想辦法倖存。另外一個12歲的人,聽起來不是一般的12歲,但仍舊有12歲的天真,這種的挑戰就比較小,因為他能夠用接下來的時間來發展他自己。

三聯生活周刊:你最常拉的是一把1714年的斯特拉迪瓦裡小提琴?

帕爾曼:對,一把非常棒的小提琴。之前這把琴是梅紐因的。我曾經去拜訪他,因為我想就另外一把小提琴諮詢一些信息,他告訴了我這些信息,我順便問他,你拉的是什麼琴,他給我看,我問他我能不能試著拉一下,他說當然可以。所以我就拉了,試了大概30秒鐘。然後我說,天啊,這就是為我而生的那把琴。我跟他說,如果哪天他想賣掉這把琴的話,請一定通知我。他並沒有通知,但是他告訴了別人。然後我就很幸運,能夠買到這把琴。

帕爾曼:是的。你看,你的這個問題,就表明了過去幾十年的歷史發生了什麼,這很悲哀。你問,我是不是擁有我的琴,40年前,沒人問我這個問題,這就是差別。40年前,小提琴家是買得起琴的,但是今天買不起了。他們只能和基金會等組織合作,把琴借貸出來,他們可以使用,但是沒有所有權。

三聯生活周刊:你還常用另一把瓜式琴,那一把是借的還是你所擁有的?

帕爾曼:那一把是借的。我擁有的只有這一把。這把琴是歷史,就此結束了。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文章選自《三聯生活周刊》總第869期,版權歸本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二維碼 即關注

相關焦點

  • 小提琴家帕爾曼
    >
  • 【今日大師】帕爾曼
    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帕爾曼4歲時因患小兒麻痺症成為終身殘廢。自幼表現出酷愛音樂的天性,十歲上電臺演奏,後進特拉維夫音樂學院學習。1958年曾赴美國參加「埃德。沙利文表演節」演出。移居美國後進朱利亞特音樂學校。
  • 生日快樂 | 小提琴大師帕爾曼的電影琴聲
    他四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後來他學著用拐杖幫助走路,恢復情況良好。現在他通常用拐杖行走,而在拉小提琴時坐下。他先在雅法的音樂學院學習,後轉到美國朱麗亞音樂學院,1963年,帕爾曼在卡內基音樂廳完成了他的處子秀。之後帕爾曼開始大規模的巡迴演出。他錄製了大量的唱片,70年代後,他得身影出現在今夜秀和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他曾多次在白宮舉辦的典禮上表演。
  • 帕爾曼小提琴教學、如何做斷弓演奏(2015-09-17刊)
    他很注意音樂處理的邏輯性,控制得當,把浪漫主義的熱情和古典主義的勻稱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一位極有名望小提琴演奏大師。帕爾曼是當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5歲開始學琴,1958年,13歲的帕爾曼被選送到美國電視臺演出,隨後即移居美國。由於帕爾曼在4歲時患小兒麻痺症,成為終身殘疾,因而無法站立演奏,但他卻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困難,最終成為世界級小提琴大師。帕爾
  • 當代小提琴巨匠帕爾曼珍貴錄音集:《哥倫比亞&RCA錄音全集》18CD
    4歲時因患小兒麻痺症導致雙腿殘疾,需終身與輪椅相伴,但這絲毫沒有磨滅其在小提琴音樂上的天賦與熱情。他十歲即上電臺演奏,後進特拉維夫音樂學院學習。1958年曾赴美國參加「埃德.沙利文表演節」演出。移居美國後進入茱莉亞音樂學校。1963年,他首次在卡內基大廳舉行獨奏音樂會。1964年起與美國、歐洲主要管弦樂隊合作演出。
  • 原裝進口 |《帕爾曼經典之聲》,當代小提琴巨匠的精華集錦
    依扎克·帕爾曼(Itzak Perlman)於1945年8月31日出生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市,他的雙親都是從波蘭移居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帕爾曼很小的時候便對音樂產生了興趣。據他本人自述,約莫三歲半的年紀,他就從收音機的廣播中聽到並熟諳小提琴的樂音,並對它深深著迷。
  • 獨家 帕爾曼圖文幕後記
    採訪場地支持: Park Hyatt ShanghaiQ,如何看待有人認為帕爾曼的音色有些「甜」?帕:每個人對音樂都有不同的反應。當我看到電影的畫面,立即就知道音樂應該怎麼演繹出來。錄的過程中,會有「噗噗噗」的節奏提示音來提示你配樂的節奏。我那時是在波士頓錄的。Q:因為你是猶太人才被邀請的麼?帕:我不覺得,他們邀請我是因為他們喜歡我拉琴的方法。是因為我認識作曲家威廉士和導演史匹柏。
  •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帕爾曼 0625
    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除了著名的九部交響曲之外,他的鋼琴協奏曲和僅有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都在音樂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4歲時因患小兒麻痺症成為終身殘疾。自幼表現出酷愛音樂的天性,十歲上電臺演奏,後進特拉維夫音樂學院學習。1958年曾赴美國參加「埃德·沙利文表演節」演出。移居美國後進朱利亞特音樂學校。師從著名的提琴教授伊萬·給阿拉米安和多羅茜·迪蕾。
  • 帕爾曼音樂會17日登場 北京上海樂迷欲打飛的來渝
    華龍網10月14日18時20分訊(記者 黃軍)第四屆中國重慶文化藝術節最重量級的演出——世界第一小提琴演奏家帕爾曼音樂會,將於本月17日登陸重慶大劇院。自消息公布以來,受到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強烈關注。由於此次帕爾曼亞洲巡演,中國內地僅有重慶和深圳兩個城市舉辦,因此,不只是重慶的樂迷欣喜若狂,北京、上海等地樂迷也十分熱情,致電音樂會舉辦方重慶卡丹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表示欲打「飛的」來重慶。
  • 能影響人生思維的一部音樂電影紀錄片《帕曼的音樂遍歷》即將上映!!
    ★從罹患小兒麻痺症,到獲頒4與艾美獎、15座葛萊美音樂獎& 終生成就獎的傳奇音樂人生。★ 《辛德勒的名單》、《新天堂樂園》等電影配樂.小提琴精湛的演譯★Itzhak Perlman  二度獲得總統自由勳章&藝術勳章 。
  • 小提琴大師帕爾曼的「樂觀美食哲學」
    今天想來聊聊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大師的生平事跡,早已為人所知,在音樂上的成就也不需要我們來贅述,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這位小提琴大師的不同面向。帕爾曼在日本壽司之神二郎的店裡用餐帕爾曼也將其對食物的熱愛應用到溝通音樂之上,他自己說,他很喜歡把聲音跟食物拿來做比喻,例如他認為聲音具有強烈的黏著性,就像是熱的軟膠糖一樣!
  • 樂評:傳奇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演繹感動三瞬間
    傳奇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爾曼兩次返場,加演五曲,66歲的傳奇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爾曼昨晚在國家大劇院的獨奏音樂會,製造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沸騰之夜。當上場口那扇門輕輕開啟,臺下早已掌聲雷動。在帕爾曼極富靈氣的演奏下,旋律如清泉般從弓弦中潺潺流出。作品雖然沒有艱深的炫技,但悠長柔美的音樂線條、溫婉細膩的精美音色,也無不彰顯了大師的深厚功力。上半場的第二首作品是貝多芬《c小調第七號鋼琴和小提琴奏鳴曲》。與前一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作品一開始便迸發出了悲劇般的鏗鏘旋律,而之後旋即轉為歌唱般的柔板,每個樂章特色鮮明,也非常考驗演奏者的功底。
  • 947樂訊 林肯中心高管懟川普,帕爾曼籤名的小提琴盒將拍賣
    Timms&Son品牌小提琴盒將由Ingles&Hayday樂器拍賣行3月28日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開拍,所得收入將交給帕爾曼音樂項目(Perlman Music Program)。這隻名為「小提琴收藏家琴盒」的拍品表面覆蓋有「幹邑」皮革,而琴盒內琴頸部位的內襯天鵝絨上有小提琴大師伊扎克·帕爾曼的籤名,並刻有題字:「TA Timms&Son手工製作於英國,由Desmond&Rachel Timms贈與帕爾曼音樂項目。」琴盒的估價在600至800英鎊之間。
  • 巴齊尼《妖精之舞》,小提琴大師帕爾曼演繹,令人嘆為觀止!
    伊扎克·帕爾曼,1945年8月31日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著名小提琴家。四歲時因患小兒麻痺症成為終身殘疾。自幼表現出酷愛音樂的天性,十歲上電臺演奏,後進特拉維夫音樂學院學習。移居美國後進朱利亞特音樂學校師從著名的提琴教授伊萬·給阿拉米安和多羅茜·迪蕾。帕爾曼演奏的曲目範圍涉及幾乎所有的標準古典曲目,同時,涉獵了很多現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帕爾曼一直為EMI錄製作品,同時,也為其他的唱片公司錄製作品,其中包括:德國的DG公司、CBS的大師系列、SONY古典、DECCA、RCA,他的錄音從來都被列入最暢銷唱片的目錄,並且他的錄音曾多次獲得了格萊美大獎。
  • 70歲的久石讓,音樂就是他全部的人生!
    原文標題:與宮崎駿上演37年「老友記」,周杰倫的音樂偶像!70歲的久石讓,音樂就是他全部的人生!就連周杰倫也坦言自己是久石讓的粉絲,13歲時聽到《龍貓》的音樂被驚豔,最喜歡的就是在睡覺前彈奏久石讓,認為這很有情調。但相比音樂的耳熟能詳,大家對這位音樂家卻知道得很少。他是如何從名不見經傳的作曲人一躍成為日本國民級音樂人?
  • 音樂 漫步音樂人生:一生必聽的100佳古典音樂入門級唱片
    旅美大提琴家王健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喜歡流行音樂是一時的事,喜歡古典音樂卻是一世的事。這句話已經足以說明古典音樂流芳百世的魅力。然而其實很少有人生來就愛聽古典音樂。絕大多數樂迷愛上它,都是在聆聽世界名曲開始逐步引導。而這些世界名曲也的確會可以指引著廣大音樂愛好者們步入古典音樂的神聖殿堂。
  • 「世界第一小提琴家」帕爾曼重慶巡演一票難求
    「世界第一小提琴家」帕爾曼重慶巡演一票難求   中新網重慶10月15日電 (記者 連肖)第四屆中國重慶文化藝術節辦公室15日稱,「世界第一小提琴演奏家」帕爾曼音樂會將於本月17日登陸重慶。
  • 你熟知的電影音樂都是他寫的 | 超級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士89歲生辰,回顧其「稱神」之路
    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中,約翰·威廉士雖未跳脫當時流行的輕音樂或爵士音樂等配樂模式,不過也不乏具有交響樂實力的片段,尤其在管弦電影音樂日漸式微的70年代,這些災難電影音樂是當時少數保持交響配樂傳統的作品。在此之後的1975年夏天,權威的紐約時報影評說《大白鯊》不過是一部故弄玄虛的怪獸恐怖片,但觀眾不予置信,大家排著長龍,等著進場聽約翰·威廉士步步進逼,比心跳還要狂猛的驚悚的樂聲,享受恐怖之後的虛脫。
  • 艾薩克·斯特恩誕辰100周年|他曾扶持祖克曼、帕爾曼、馬友友
    他曾說,「要用小提琴來創造音樂,而不只是用小提琴演奏音樂 (to use the violin to make music, never to use music just to play the violin.)」他因獨奏家和室內演奏家而聞名。他在世界巡演,錄製了無數唱片,充滿人格魅力。
  • 原版進口限量 | 帕爾曼·華納錄音全集(77CD)
    2.克賴斯勒:馬替尼風格的小行板 3.克賴斯勒:鮑凱裡尼風的快板 4.克賴斯勒:吉普賽女郎 5.德弗札克:降A大調斯拉夫舞曲,作品72,第8號(克賴斯勒改編) 6.克賴斯勒:路易十三時代之歌曲與孔雀舞曲(迪特斯多夫風格) 7.克賴斯勒:美麗的羅絲瑪琳 8.克賴斯勒:愛之喜 9.克賴斯勒:人生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