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存在政治正確的現象大家也都是知道的,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所謂的女權風跟黑人風。
不過,所謂無風不起浪,儘管現在這兩種風氣很明顯已經矯枉過正,但歸根到底,它們的誕生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今天就來說說其中一個,就是關於好萊塢的女權政治正確。
先來看一組數據,是由福布斯所統計的近十年好萊塢收入最高的男女演員前十。
男演員:
女演員:
可以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女演員收入第一的安妮斯頓,比男演員收入第十的德普還要少了3000多萬美元。
當然,需要知道的是資本逐利,很大程度上,男演員能拿到更高的薪酬,也是因為他們的咖位以及票房號召力要比女演員更高。
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在這方面來看的話,男演員收入比女演員更高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但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市場以及機會。
在上個世紀的好萊塢影片裡,女性角色大部分都是花瓶,比如著名的IP007系列,早期的邦女郎就是純粹的工具人,甚至難聽點說一句,是裡面男性角色的玩物。
像《異形》那樣能讓女演員當絕對女主的,在那個年代簡直是異類。
而能讓大量女性演員當主角的類型片,是恐怖片,比如《十三號星期五》《猛鬼街》《月光光心慌慌》《德州電鋸殺人狂》等。
不過,大家都懂,這些恐怖片就是低成本快製作的電影,受眾面很有限,跟動作、科幻等大製作商業片子不可同日而語。
而女演員在這些恐怖片裡,主要任務也是被追殺或者賣肉什麼的,焦點依然還是在殺人魔那邊。
在這裡也可以看看近幾十年來的數據統計,女演員對各類型片的參與。
其中恐怖/驚悚片出鏡率最高,有53%,緊隨其後的是愛情片的45%,剩下的最高也就40%,特別是懸疑片連四分之一都沒有。
也就是說即使是絕大部分的群演、非主要的小角色等,也是男演員能得到更多的機會。
這代表什麼?
要知道即使諸如是阿湯哥這種級別的影星,當初也是從小角色開始做起來的,假設在另一個時空,是女演員的機會比男演員更大的話,說不定在那個時空的好萊塢巨星就不叫阿湯哥,而是叫阿湯姐了。
除了收入、機會以外,好萊塢女演員還大多都面臨各種交易。
這點大多數人也都是明白的。
而有意思的是,儘管全世界的娛樂圈都是這樣,但好萊塢作為老牌的全球娛樂中心,甚至把這一套都運營成各種特定的規則,比如沙發試鏡什麼的。
從某種角度上看,好萊塢這些規則起碼還可以算是「相對公平」的,起碼比起韓國娛樂圈那種吃人不吐骨頭的要好得多。
但本質上則依然是將女演員當成玩物。
當然,實際上男演員也會同樣面對各種交易,但由於掌控資源的資本們大多都是男性,因此女演員相對來說情況自然是更嚴重。
這點在2017年韋恩斯坦事件爆發後,業內各路女星所抖落出來的猛料也可見一斑。
薪酬低,市場窄,機會少,遭遇傷害的機會又高,從這個角度來看,好萊塢發起「整風」的女權運動,以初衷來說的確是一種進步。
而事實上就運動發起以後,以女性為主的商業大製作電影數量也比以前要多了起來。
2017年,當年女演員收入排名第一的石頭姐艾瑪·斯通是2600萬美元,尚且不及當年收入排名第十的男演員阿克謝•庫瑪爾的3550萬美元。
到了2018年,收入第一的寡姐斯嘉麗的4050萬,已經可以在男演員裡面排到第七位左右。
但隨著好萊塢各種「運動」愈發激烈的同時,這些初衷是進步的風氣,也似乎漸漸偏離了最初的路線。
比如有些資本不讓女性當花瓶了,就讓男性來當,有的就直接以女性主角為噱頭去拍爛片想著賺快錢等等。
這些操作不但漸漸將女性主角跟爛片兩字綁定,更使得這股原本正向的風氣轉變成一種可以賺錢的「名頭」,導致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且看未來的好萊塢,在這方面又會怎樣發展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