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範圍內IVF-ET的周期妊娠率為30%~40%,大多在25%~35%,如何提高IVF-ET的妊娠率,是許多學者近年來致力探討的問題,近10餘年來已發展並衍生出一系列新技術。
1)改良體外受精的體外培養條件:從受精至桑葚胚發育這段時間,生理狀態下是在輸卵管內進行的,故用模擬輸卵管成分的HTF作培養液,可明顯提高受精率、卵裂率。近幾年有學者用人輸卵管壺腹部上皮細胞與精、卵一起培養,稱為聯合培養或共培養。使其更接近於生理狀態,提高了妊娠率。
2)簡化體外培養程序
(1)合子輸卵管移植(zygote intrafallopian transfer,ZIFT):卵子受精後成為合子即移回母體輸卵管內。
(2)原核期孕卵輸卵管內移植(PROST):卵子受精後於原核期移植到母體輸卵管內。
(3)輸卵管胚胎期移植(Tubal embryostage transfer,rEST):輸卵管內環境是胚胎發育的良好環境。自然周期中,受精著床要在第6天即受精後的120小時前後。現行的IVF-ET過程,多在受精40~48小時後,即將2~4個細胞的胚胎移植到子宮腔內,此時移植胚胎在子宮內的命運難定,因為不符合生理情況。IVF-ET的成功率較低可能與此有關。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有兩個:①輸卵管胚胎期移植,可經腹腔鏡或經陰道操作,後者更簡便。②將胚胎冷凍保存,在下一周期可選擇良機以獲得成功妊娠。對此問題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3)體外受精一陰道內培養(intravaginal culture,IVC):1987年雷納克斯在取卵1小時內將卵細胞置於含有3ml特製純B2培養液(無需加血清)的冷凍儲存管中,加入已處理好的10 000~20 000/m1的精子懸液,密封后將試管插入陰道內並固定。經陰道培養40~50小時後取出,將胚胎植入子宮腔內。他最初報導的連續100例患者中,22例臨床妊娠,其中足月分娩17例,自然流產3例,輸卵管妊娠2例。
4)胚胎的冷凍保存:在程序式降溫儀控制下將正常胚胎凍存於-196℃液氯中,待需要時復甦使用。用途:①治療周期多餘的胚胎冷凍保存;②治療周期發生OHSS可能性大,胚胎凍存於自然周期移植;③供胚。
5)卵子或胚胎贈送:用於:①卵巢早衰或卵巢切除;②有遺傳性疾病或異常基因攜帶者。
6)代理母親的子宮內胚胎移植:缺乏子宮而能提供精子和卵子的不孕夫婦。
7)顯微受精:對於常規IVF不能受精的患者,需採用輔助受精的方法,顯微受精技術應運而生。
8)輔助孵出技術(assisted hatching,AH):透明帶(ZP)是早期胚胎卵裂球外周的非細胞結構性的黏蛋白,起著保護早期胚胎的作用。在IVF-ET的體外胚胎培養環境使透明帶變硬,胚胎移植至宮腔內會出現孵出困難或障礙,這可能是種植失敗的因素之一。輔助孵出技術是用化學方法使透明帶變薄,或用化學物質、雷射、機械方法在透明帶上打孔,以利囊胚衝出透明帶而促進著床的一種顯微操作技術。
9)囊胚培養和移植:隨共培養、序貫培養等胚胎培養技術的發展,體外受精獲得的胚胎已可培養到囊胚期。選擇l~2個囊胚移植,既可選擇更具活力的胚胎,也有助於胚胎與內膜同步,從而提高妊娠率。此外,隨移植胚胎數目的減少,還可減少或避免發生多胎妊娠。但目前囊胚冷凍的技術尚需完善。
10)核移植(nuclear transfer,NT):對多次接受IVF-ET治療失敗以及因年齡偏大而不孕的婦女,其卵子胞漿可能存在嚴重缺陷。將其不成熟卵母細胞中的生發泡取出,移植給去核的成熟供卵細胞,經過電融合及卵母細胞體外成熟培養後受精,以恢復前者支持胚胎正常發育的能力,進而獲得妊娠。對那些自身核型正常、懷疑胞漿有缺陷並且不願接受供卵治療的婦女提供了新的選擇途徑。此外,該技術也可對多精受精胚胎通過去掉多餘的核以起到修復胚胎的作用,還可進行轉基因研究。
11)卵母細胞體外成熟培養(in vitm maturation,IVM):目前IVF-ET促排卵藥物費用昂貴,對部分患者有產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和激發激素依賴性腫瘤的危險。通過模擬體內卵子成熟的環境,將從小的卵泡中獲得的未成熟卵母細胞在體外培養成熟,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卵母細胞體外成熟培養對研究卵母細胞發育動力學、治療某些不孕症和供卵具有重要意義。
12)卵巢組織冷凍保存(ovarian tissne cryofireservation,OTC):某些疾病(患癌症行系統化療放療;卵巢早衰;醫源性卵巢手術切除等)對生殖功能的損害是不可逆的,在此之前行卵巢組織冷凍保存可保留女性生殖及內分泌功能,該技術建立後對治療女性不孕症、建立卵巢「銀行」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