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 自閉症家長/教育者學習、成長和分享、互助的心靈家園。歡迎給我們投稿並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附上我們的二維碼。
12月2日,星媽王建麗女士帶著兒子小馮去北京宣武醫院就診。在候診時,因為小馮勸告一個小女孩在看手機動畫片時應該設靜音或帶上耳機,以免在公眾場合幹擾他人,竟被該小女孩的媽媽和姥姥破口大罵「弱智」,「神經病」,」傻X」等等不堪入耳的髒話,把小馮嚇得呆坐在椅子上不能動彈,王建麗女士上前解釋並保護小馮,也受到辱罵,推搡和肢體攻擊。
王女士的文章在一發出,立刻引起全國各地自閉症家長群熱傳議論。方靜老師特邀行為分析大咖周立明老師對此事給出了專業建議,小馮和媽媽心情平復了嗎?小馮以後遇到這種事他自己能合理處理嗎?小馮媽媽給我們發來了這篇後續文章~
(小馮和媽媽)
我跟小馮在宣武醫院被罵的文章發出後,家長和同行們紛紛留言聲討,方靜老師沒有跟大家一樣罵那對母女,竟然毫不留情地把我罵了一頓:建麗你沒有把小馮訓練好,他不服從,他的警察行為是一種問題行為,你卻做得不好……在我情緒還比較崩潰的時候,聽到她這麼說,眼淚都下來了。我這麼努力,小馮這麼有進步,方老師為什麼還要罵我?我真想懟她!
(方老師畫外音:冤枉啊。我明明說得很溫和,我還拍馬屁拉她進以琳一個重要的群。我承認我是說了我們的孩子不可能生活在人人接納的環境中,我們要教孩子不去「惹」別人,因為垃圾人太多。這傢伙還要懟我,這沒良心的。)
但是冷靜下來後,我不止一次地問自己,這件事是不是能避免?這次沒有避免下次是不是能避免?下次我是不是可以幫小馮做得更好?經過思考,我的答案是「是的」。既然這次前事控制沒有做好,那就趕緊補救,在後事策略上下功夫。小馮已經受到懲罰了,他被罵得完全不知所措。雖然我保護了他,離開醫院時情緒還算平穩,但他顯然是體會到了巨大的挫折,回家痛哭了整整一下午。
(方老師畫外音:你現在的補救其實不是後事,而是教導。)
第二天下午,我被方老師罵過後,覺得必須做些什麼,就試著跟兒子聊:
以前爸爸媽媽不讓你管人家手機和IPad外放聲音,就是擔心遇到垃圾人,你總不信,非得堅持自己是對的,這次果真遇到了,咱倆被罵得這麼慘。有些人就跟垃圾一樣,又髒又臭,你碰它就會搞得自己臭烘烘髒兮兮心情不好,可垃圾還是垃圾,不會因此變成乾淨的東西。你說咱家的垃圾是趕緊倒掉還是帶在身邊呢?
小馮說倒掉啊。
我接著說:再比如爛香蕉是趕緊扔掉還是揉搓著玩搞得滿身都是爛香蕉泥呢?
小馮說當然趕緊扔掉了。
我說:對啊,今天咱們遇到的人就跟垃圾和爛香蕉一樣,一定躲得遠遠的。
小馮問:是不是爛蘋果就要趕緊扔掉呢?爛菜葉也得扔掉啊!
我說:對啊!兒子太棒了你又想明白了!
小馮:那怎麼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垃圾人呢?垃圾人是不是長得很醜?
我說:垃圾人沒有標籤,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話很兇很難聽,就像今天遇到的人那樣,你就趕緊躲開,這是為了保護自己。你別管閒事比如別人外放音樂,就不會遇到這樣的人。違法亂紀的事自然有警察去管,你不是警察。外放音樂又不是違法亂紀的事,再說看病的小朋友年齡小,不像你這麼大了很聽話,能做到安靜地候診,可是小朋友等得不耐煩就哭鬧,他們爸爸媽媽只好用手機哄他們,如果沒有手機遊戲,他們哭鬧起來會更吵……
討論持續了一段時間,中間爸爸和爺爺奶奶時不常幫腔,四個大人一唱一和配合得不錯。小馮不斷動搖,一會兒豁然開朗想通了,一會兒又義憤填膺想不通。好在他終於開始放下執念,事情開始有了轉機。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小馮的問題上時,竟也不再怨恨那對母女了。(後來我想了想,似乎邊討論邊畫圖效果會更好,比如畫上垃圾和爛香蕉,孩子更容易理解不易忘記)
後來幾天,我們天天帶小馮去醫院輸液。遇到人多時,爸爸陪小馮坐在遠處的位子,遠離其他小朋友,我聽著護士叫號,輪到時再去診室。去輸液室前,先跟小馮講好規矩:不要管別人外放聲音,否則遇到不講理的人就會被罵得很慘。小馮一開始還不太情願,卻較之以前的振振有詞理直氣壯的氣勢減了大半。
護士給他紮好針走進輸液室,屋裡輸液的小朋友十有八九在用手機和iPad打發時間。我因有點兒事出去一趟,只剩下爸爸在陪他,回到輸液室時聽見屋裡充滿手機遊戲和動畫片的聲音,小馮竟然很安靜地坐著輸液。我驚喜地看著小馮:「發生什麼事了,你咋這麼懂事啊?你真的能做到了!」爸爸跟我示意,悄悄說:「回家再說。」小馮看到我一直欣賞地看著他,臉上閃過不易覺察的自豪。
回到家,爸爸告訴我:「一開始兒子只是要求人家把聲音弄小一些,沒有非得讓人家關聲音或戴耳機,我就跟人家商量,說孩子聽力有些敏感,能不能麻煩您小點兒聲音,家長挺不錯就把聲音調小了。後來又進來一個孩子在手機上看動畫片,聲音挺大,兒子就沒再管了。」以後的幾天輸液,小馮沒有管過一次閒事,每天5個小時的輸液時間安靜順利。困擾了我們大半年的事情竟然戲劇般地解決了。
(方老師畫外音:多好教的孩子!就是小馮媽你的問題,哈哈。)
記得今年暑假我們三口坐動車去了趟南方旅遊,小馮突然開始管教車廂裡、候車室裡手機和pad外放聲音的事情,見到一個揪出一個,搞得我倆一度束手無策,想了很多辦法:讓他坐最裡邊座位我倆坐外邊不準他出去,他說上廁所,在上廁所的過程中就會揪出外放聲音的人。他再說上廁所時,我倆不準他去,他就原地站起來指著人家喊話:不準外放聲音!這樣不文明!我使勁兒按他坐下,他就跟我吵架。
我上火車前總求上天保佑不要有外放聲音的人。絕大多數人其實很配合小馮的督查,即便不情願也乖乖戴上耳機,其實這種做法反而強化了小馮的警察行為。我最怕遇見帶小孩子的家長,他們對小馮的行為非常氣憤,即便我們把小馮拉走,他們還是很生氣,但彼此都沒有發生激烈的衝突。
(方老師畫外音:你們原來做的都是控制他,而不是事前的教導。事前的教導是讓孩子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如果發生來該如何做。關鍵是不能光講講講,而是要演練。還有間接教更重要,那就是提升他對環境的理解能力,提升他的表達能力,提升他對衝動行為的管理能力。)
宣武醫院的激烈衝突發生得如此猝不及防。現在回過頭來想,假如不是因為罵人的這對母女,小馮管閒事的行為可能依然得不到糾正,這次只是被罵,如若還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下次可能就是挨打了。這次他栽了一個大跟頭,家裡人趁機跟他充分討論,立規矩,強化恰當行為,竟然以這樣一種意外的方式解決了。從這個角度講,我還得謝謝那對母女呢。
只是這個解決過程有很大隨機的因素和經驗的成分在裡邊,不夠專業不夠系統,假若小馮提前受到專業系統的訓練,或許這件事情可以避免。
我還要感謝一位大恩人——方靜老師,若不是她罵我一頓,我可能還沉浸在情緒當中,還認為小馮的這種行為很難解決,若不是她潑我冷水,我可能不會如此積極地想辦法並付諸行動。最令我沒想到的是方老師竟然請了行為分析大咖周立明老師點評了這件事,讓我汗顏,讓我感動,周老師提出的建議讓我如獲珍寶,若有跟周老師進一步探討的機會,我很渴望進一步請教。
當然,誰都不是先知先覺,能夠提前料到所有的事情。ABA說得都沒錯,但不是說用了ABA就能避免所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ABC分析中,能在前提事件A做足文章,給予行為B恰當及時的輔助,然後有一個完美的C,這當然是極好的一個回合。但真實社會中總有意外,有意外沒有關係,ABA還有後事控制策略,能夠起到亡羊補牢的作用,對於孩子下一次出現預期行為依然有效。
因此,把孩子放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從小事做起,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件事,把發生的好事、壞事、平常事都當是訓練孩子的機會,孩子學到的技能才能得到很好的泛化,孩子才會不斷進步。
還有人提出,我不應該理這母女,理他們就是強化了她們的辱罵行為。從ABA的消退原理來說,確實如此,任何的理睬都是一種強化。可是,如果您當時也在現場,就知道這真不容易做到,需要太高的修為,我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她們那種暴戾、罵的髒話之不堪入耳的程度令人髮指,推搡的行為也讓我怒火中燒,我能夠做到沒有揮出拳頭已實屬不易。
從這個角度上講,ABA不僅僅是一門技術,也不僅僅是行為科學,而是一種修為了,有一雙善於抓住契機的眼睛、做到恰到好處的強化、給予力道適當的輔助、還能不動聲色的消退……真正做到這些何其之難!
(方老師畫外音:提這樣的建議,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說的話。如果我當時在場,梅花針飛出去,給這對潑婦母女一針封喉。)
因被罵而解決了小馮的一個嚴重的問題行為,因被罵得到那麼多讀者的共鳴和聲援,因被罵得到業內黃埔軍校領袖方靜老師的點撥,因被罵得到行為分析大咖周老師的指導,壞事變好事,因為我們有ABA。愛上ABA,用好ABA,在真實的世界中解決自閉症孩子的真實問題。
寫在後面(方靜)
這兩天和建麗溝通,她說:方姐你能再罵罵我嗎?
暈,喜歡找虐啊。
從ABA角度是她強化了我罵她的行為,同時也是我強化她來獲取我罵的行為,因為每次罵了之後我一定有甜果子給她,呵呵。
在國內自閉症幹預方面有個很大的誤區,覺得要把孩子放到真實的社會場景中去學習,覺得在這樣的場景中孩子是能學會如何社交的,但是當孩子沒有準備好,也就是說他還缺乏必需的社會技能,簡單的放進去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懲罰。
小馮去糾正別人的不合適行為招辱罵,表面看是對方太沒有教養,但事實是小馮沒有社交技能,他的適應性行為沒有過關。因為他只是簡單看到在公眾場合弄外放聲音等是不合適的,沒有看到很多時候事不關己是需要高高掛起的,尤其是當別人在你提醒後已經生氣了,你就要一走了之。
每個自閉症孩子在小時候多多少少都會出現這樣的「國際警察」行為,所以家長們都要重視,因為我們孩子的特點就是把握不好分寸。所以要教!教!教!我是特別強調教,不是說防和控不重要,但是不教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近期以琳培訓正在火熱報名和進行中...(點擊查看)
以琳自閉症家園
家長QQ群信息群名稱適應年齡群號大齡群11歲以上孩子的家長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以琳論壇學習更多幹預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