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一次機會,參加了一個高中同學聚會,正當小夥伴們都在討論申請「退稅」時,高中的班花同桌卻把一年的「智商稅」,一次性交齊了。
這事兒,還得從一張檢查報告說起……
班花在進行一年一度的婦科檢查時,一不小心查出了「大問題」!
醫生說她已經宮頸糜爛2度了,再拖下去恐怕以後娃都生不了了,而且她這種情況,光靠藥物治療是不行的,必須配合物理治療,不然以後會導致癌變……
班花一聽慌了神,什麼?糜爛?癌症?我才25歲,宮頸怎麼就爛了?
就這樣,班花帶著一大袋藥走出了醫院,哎!人生有時候,一步一深坑,一坑勝一坑。冷不丁,就掉進去了。
可能是因為相關的廣告太過深入人心,也可能是名字太過駭人,大家對「宮頸糜爛」有著太多的誤解。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說一說,「宮頸糜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宮頸糜爛到底是不是病?
不是。
在十幾年前,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對宮頸認知不足,國內醫學教材上確實存在過「宮頸糜爛」的說法。但在 2008 年,醫學教材就將「宮頸糜爛」的病名廢除了,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來替代。
為什麼有「宮頸糜爛」這一說?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位於宮頸口表面的「上皮姐妹花」。
「姐姐」鱗狀上皮,看上去粉嫩漂亮,是當之無愧的「門面擔當」,一般待在陰道這頭!「妹妹」柱狀上皮,因為只有一層細胞組成,看上去紅通通的,有點坑坑窪窪,像「草莓」一樣,常年躲在子宮那頭,輕易不露面。
女生到了青春期或是生育年齡,身體內的雌激素一升高,柱狀上皮就往外走,衝到宮頸口外面,哎呀,「暴露」了……大家看到的「糜爛面」其實就是柱狀上皮。
而一到絕經期,體內的雌激素慢慢減少,柱狀上皮就會慢慢萎縮回去……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理性位移罷了,怎麼能算是病呢!
「宮頸糜爛」需要治療嗎?
當無病原微生物感染時,「宮頸糜爛」無臨床症狀,或僅表現為分泌物增多,不需進行治療,以下建議,僅供參考。
(1)<30歲,對於單純、表淺「糜爛」多為生理性變化,不必特殊處理。
(2)>30歲,或顆粒型「糜爛」、不對稱「糜爛」、有接觸性出血、宮頸硬度不同,應作宮頸病變三階梯篩查,除外宮頸病變。如果沒有宮頸病變,也無明顯不適,建議定期複查。
(3)顆粒型或乳突型「糜爛」,如出現白帶增多,外陰、陰道瘙癢等炎症症狀,應進行治療。在除去宮頸癌的情況下,多主張行物理治療。
(4)物理治療方法較多,但治療原理相同,療效相近。
(5)由於「宮頸糜爛」與宮頸的癌前病變或者宮頸癌在肉眼檢查上很難區分。因此,對於「宮頸糜爛」,在進行治療前都需要先做宮頸防癌檢查排除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因為早期宮頸癌也有「糜爛」現象。
定期宮頸檢查很重要
每個25歲以後有性生活的女性,不管有沒有「糜爛」,都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定期檢查宮頸,篩查宮頸癌。
為啥?為了揪出大家最擔心害怕的真正「壞蛋」宮頸癌前病變,早點發現才能有效預防宮頸癌啊!宮頸癌的發生和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感染有關,最容易發生在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處。
要找到「壞蛋」,醫生會請出兩位得力助手:
宮頸細胞學檢查(TCT)
人乳頭瘤病毒檢測(HPV)
HPV檢測可以檢測出高危型病毒,細胞學檢查可以找出一些癌前病變細胞。兩項檢查可以在一次婦科檢查時同時進行。後續醫生還可以結合「三階梯」的篩查方式,早期發現宮頸癌。
如果是單純的柱狀上皮外移,那就安心的,該吃的吃該喝的喝!如果是感染了HPV病毒,也不用過於擔心,大多數人可通過自身免疫力清除掉,持續一年以上則需要去醫院就診,聽從醫生的建議,及時治療、定期複查,也是可逆的。
所以「宮頸糜爛」只是一個描述性的語言,不能用來替代診斷。只要通過了篩查,絕大多數的宮頸都是正常的,完全可以正常生活的啦!各位仙女們都好好愛自己喲~
以上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攝圖網與網絡
侵聯刪